APP下载

如何构建和谐有序的导生关系

2024-08-07王昆

教育家 2024年31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研究生的考试报名人数、实际录取人数和毕业就业人数都在持续增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双一流”大学的本科生毕业人数和研究生毕业人数已经出现“倒挂”现象。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之路上,作为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研究生教育已然“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涉及导生关系的热点新闻时常出现,并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导致极其负面的社会影响。

如何正确处理并构建理想的导生关系,是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的必修课、必答题。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在指导各类研究生的过程中,既有经验,更有教训。基于此,笔者就“如何构建和谐有序的导生关系”这一主题分享一些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体会,希冀为广大高校教师提供有益的帮助与启示。

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身份和定位

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身份和定位,是厘清导生关系边界的首要前提。任何一位研究生都要经过统一录取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培养,绝不是导师个人的科研助手或雇佣员工。同样,导师也是根据相关规定选拔和选聘产生的,立德树人是人民教师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但在实际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身份和定位却经常发生缺位与错位。

所谓缺位,主要表现在导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关心,更有甚者直接当起了“甩手掌柜”,长期不与学生交流、联系。这类情况在指导学生数量较多的工科导师群体中相对普遍,学生称导师为“大老板”,将课题组内的年轻教师称为“小老板”。研究生的求学之路,本应由导师直接参与培养指导,结果却异化为“大老板”转包给“小老板”,“小老板”再转包给高年级的研究生。最后往往是依靠学长学姐的帮助,学生才得以艰难完成学业。这类缺位的导生关系,最终产生了大量的矛盾。

所谓错位,主要表现在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存在越位和越权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将学生视作自己的科研助手,在不与学生沟通的情况下,直接将自己的研究任务分配给学生完成,学生沦为“科研民工”。第二种,将学生视作自己的日常秘书,频繁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要求代课、送材料、迎来送往;在某些极端案例中,导师甚至要求学生打扫卫生、接送孩子、辅导功课等。以上两种情形,已经严重违反国家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应当完全杜绝、严厉惩处。

除此之外,第三种情形则更具有争议性。曾经有位研究生和我交流时反映,导师要求学生在各类场合皆称其为“师父”,并希望学生成为导师学术研究的“衣钵传人”。在某种意义上,学术谱系内的“师承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导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期待过高,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学生真实的研究兴趣和职业选择,研究于部分学生而言渐变为负担而非乐趣,最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另一方面导师“爱之深、责之切”,学生在辛勤付出后得不到足够的正向反馈,往往会产生各类矛盾,最终导致“师生反目”,甚而“老死不相往来”。

作为导师,要明确身份和定位,既要有成为“经师”“人师”的崇高追求,又不能一厢情愿地对学生的培养越位、越权。导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充分尊重学生研究兴趣和个人规划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生活帮助和情绪价值。譬如在我所指导的多位研究生中,既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研究的,也有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进行专业实践的,还有对未来迷茫选择暂时延期答辩的,等等。我对他们的人生规划都表示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并适时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生都面临多重压力,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身份和定位,有时候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减法”。不要过度干预学生的学业规划,不能强迫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不必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过于“杞人忧天”。导师应该学会做一个热心、及时而又温暖的“旁观者”,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静待花开。

提升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能力

提升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能力,是厘清导生关系边界的重要基础。古人云:“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近年来,随着各类导生矛盾事件的频发,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研究生导师的岗位培训工作。以我所在的高校为例,研究生导师的岗位培训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导学关系和基本原则的介绍、师德师风和警示案例的教育、优秀导师育人经验的分享、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的说明。这些内容,基本覆盖了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全链条和全环节。但是,厘清导生关系边界的重要基础,仍然极大地依赖于导师育人能力的不断提高。

研究生导师育人能力的提高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部分。对内的育人能力,即导师要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职业规划、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充分、准确的认知,特别是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部分高校实行“非升即走”的人才选聘模式,个别青年教师在面临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的压力时,非但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认真指导研究生的各项工作,反而将学术发表的考核任务“转嫁”至所指导的研究生身上,与学生争抢学术发表权,最终产生严重的学术不端和师德师风问题。因此,高校对于研究生导师的选聘,不仅要有资格审查,更需要进行能力考核。

对外的育人能力,即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总体规划、具体安排和学业关键节点等问题有整体性、全局性的部署,特别是要注重沟通技巧以及关注偶发事件。相较于自然科学,人文社科领域的跨学科报考现象更为普遍,研究生缺乏专业研究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情况并不鲜见。正因如此,导师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需要因材施教,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必须保持足够的热情和耐心。

比如在我所指导的研究生中,针对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不会过多干预他们的研究兴趣和论文选题,仅会在学生遇到困惑和难点问题时,提供一些前沿资料和参考文献,帮助学生解决研究的“梗阻”问题。在这类学生完成相关研究论文后,会鼓励他们以独立作者的形式向专业刊物投稿。但是,针对部分专业基础较弱的学生,我会从经典文献阅读开始手把手地指导,在明确读书笔记写作的基本规范前提下,要求学生定期阅读指定书目并撰写读书笔记。在学位论文开题前的半年或一年,我会将部分研究选题与学生沟通,指导学生尽快确定研究方向和写作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的偶发事件,如家庭变故、个人意外、人际关系等,导师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我曾经发现某位学生突然将微信签名和头像替换为消极和灰色的图案,便立刻与其沟通。交流后得知,该生的爷爷刚刚过世,个人情绪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一方面表达关心,宽慰学生要好好生活;另一方面,减轻学生近期在学业上的压力,并组织师门集体活动。

当然,我也有过失败的培养案例。我曾经指导过的一位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前,突然要求更换研究生导师。更换研究生导师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学院必须进行相关调查。调查后发现,沟通不畅是我们之间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此后,我通过学院思政教师再次了解该生的情况后得知,特殊的家庭情况导致学生负担过大,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均遇到了明显的障碍。一方面该生将大部分的时间投入于亲人照料,需要经常往返于学校和家乡之间,与教师、同学们的联系都不够密切;另一方面,因为时间分配不足,该生在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方面均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论文发表和开题考核的压力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当时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我错误地认为该生对学业不够重视,而该生则误会我不够善解人意且要求过高过严,最终向学院提出更换导师的诉求。作为导师,这些情况我本应提前知悉,并相应地调整培养方案。但是,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和其他规定,学院并未主动向我告知相关情况。不过,这一案例仍然反映出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能力和经验不足,特别是对外的育人能力不足。

提升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能力,是构建理想导生关系的重要保障。这种育人能力的提升应该是持续的、多维的,应当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在提供给学生“一杯水”的学术训练前,导师自己必须有“一池水”的能力储备。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全过程培养,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成功、成就,是导师最大的荣耀。

追求亦师亦友、共同成长的理想导生关系

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亦师亦友、共同成长,是最理想的导生关系。在和学生相处时,我更愿意与其真诚相待、平等交流。每一位导师都是从学生成长起来的,今天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在导师曾经的求学之路上,或许也发生过。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学习上,导生存在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但是在日常的交流和沟通上,导生应处于对等的位置。例如导师在与学生见面交流时,应提前约定时间和地点,提前准备好交流的内容和材料;在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前,应当了解清楚学生近期的工作和安排;在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性节点上,如开题、预答辩等,必须重视学生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承受能力。

导生间的理想关系可以分为基础层次和进阶层次两个维度。在基础层次维度,面对学生,导师首先是老师,其次是朋友,未来也可能会成为同行、同事,合作伙伴或是竞争对手,甚至不排除是领导、上司。比如我曾经指导的一位硕士研究生成了我导师的博士生,曾经的学生成了同门师妹。在进阶层次维度,导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其次追求导生间亦师亦友、互通有无、共同成长的状态。

导师对学生,必须坦诚相待并倾囊相授。学生对导师,在校时应共同完成培养计划、顺利毕业工作,离校后继续保持联系、共同成长。在我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无论是我晋升职称还是学生的工作进步,大家都会在师生微信群里互相报告、共同庆祝。我指导的研究生,不管是选择深造攻读博士学位,还是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他们都会不定期和我交流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和困惑。每一年的研究生入学后,我也会在各种假期,把所有在读和已毕业的学生聚在一起,相互交流、释放压力、彼此鼓励。

总体而言,作为研究生导师,厘清关系边界并构建理想的导生关系,需要在五个方面进行提升。第一,研究生导师要明确自身的身份和定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导师的崇高责任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培养自己学术研究的“衣钵传人”。第二,研究生导师要锻造育人的能力,包括职业操守、学术水平、沟通技巧、共情能力等等,甚至还包括经费保障,以减轻部分学生求学的物质压力。第三,研究生导师要平衡好短、中、长期的培养计划,根据轻重缓急,及时引导学生的研究进度和求职择业的阶段性侧重点。第四,研究生导师要对学生坦诚相待、倾囊相授,同时多与班主任、辅导员和其他导师交流,以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突发情况。第五,研究生导师要学会总结、学会自省、学会做“减法”,甚至学会放手,当自我能力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导师的各项要求时,应该主动提出暂缓、暂停招收研究生的申请。

相聚是缘分,导生关系的建立更是一种幸运的相遇。导生双方应明确身份,提升能力,亦师亦友,共同成长,在包容中追求个人的自由,在锤炼中实现境界的提升。在厘清关系边界的前提下,构建一种正确且舒适的理想导生关系。

【本文系2023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项目“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思政课政治效能研究”(2023-dycx-2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