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成长教育:基于场域的育人方式变革

2024-08-07程立春

教育家 2024年31期

自2020年以来,上海市奉贤区以新成长教育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区域整体育人方式变革,为每一个学生的新时代新成长创设最适合的品质教育。

学生的实践都主要集聚于课堂、班级和学校这三大教育场域,积极探索“三型”新成长课堂教学、“六好”新成长班集体建设、“四化”新成长学校管理的基本范式研究,是实现新成长教育价值的有效支撑。

基于课堂场域的“三型”新成长课堂教学

课堂场域是教师和学生以学习为中心形成的一种关系网络。

“高效学习型”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高效学习型”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少负担、轻能耗、高质量”等特点。在操作层面,建设“高效学习型”课堂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再设计,指向思维层次、能力素养的提升。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差异性,积极推进分层任务、增值评价;二是要充分认识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我学习,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自学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其成为终身学习者奠基。

“互动生成型”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方法。即在课堂场域中,营造尊重、平等、自由的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在“互动生成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的角色不仅是参与者、学习者,更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互动生成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协商的,这使得行为互动、思维互动、情感互动、价值互动等得以自然发生。在操作层面: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不能缺失,教师要避免“讲完”就是“上完”的“卡拉OK式自嗨”,要从“站在讲台前面”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容忽视,要避免“过程花花哨哨”“互动热热闹闹”“结果浑浑噩噩”的表面化、肤浅化、形式化的课堂组织。有时候,朴素的教学方式也能很好地达到“互动”“生成”的效果。正如顾明远先生所指出的,要给我们的教室“留下一块黑板”。

“活力成长型”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得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塑造品格、形成价值观念。不管是当今社会还是未来世界,都是乌卡时代(VUCA)或班尼时代(BANI)的延续,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提升人的学习力、创新力、系统思维力等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操作层面,建设“活力成长型”课堂需要我们对育人价值进行再发掘。积极实践基于“大单元”的课堂教学,以学科核心的“大概念”、贯穿始终的“大任务”、真实生活的“大情境”开展相关学习活动,从而以解决问题为指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基于班级场域的“六好”新成长班级建设

班级场域不仅是学生成长相对稳定的物理空间,更是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班主任、全员导师以及学生家长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

学生自治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好”“自主管理成效好”“勤奋学习进取好”。人格的形成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及与外部生活的独特环境的互动和抗争中由内而外产生的。学生的成长,特别是知识、态度、观点和能力的形成,不仅受到有目的和手段的教育的影响,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中的经验和交往。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认为,在教育领域,中小学生的利益表达比较微弱,学生的自由、自主、自治严重匮乏。因此,“六好”班级建设关键是激活学生主体,促进学生自治。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建章立制,讨论、协商、形成班级发展愿景,健全班级制度;二是主体参与,参与决策,参与管理,“人人是主人”“人人有事做”“人人做成事”;三是同伴互助,构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在交互与沟通中相互促进。

教师元治落实“课程活动育人好”“师生共生发展好”。教师元治的第一个主体是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褚宏启教授指出,“在多元共治的大背景下,班主任依然要发挥主导作用,也只有班主任能够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与过去不同,是‘新主导作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合理、有序的班级组织结构;搭建和保障学生自治、多元共治的制度和平台;设计和实施德育课程、专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推进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做好激励表彰、惩戒问责等。教师元治的第二个主体是作为全员导师的教师。全员导师制的推出,旨在改变教师以教授知识为主要职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态度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关注缺失的教育现状。将单一、纵向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交互、对话的发展共同体。在班级场域中,全员导师的职责具体内容包括:发挥师德引领,适时适当地开展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提供支持。

家校共治助力“家校协同共育好”。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的实践获得,以及个体惯习和价值观的养成,深受其家庭场域的影响。在家长的判断中,学生是“唯一的”“最重要的”,而在班级场域中,往往被置于“其中之一”,这使得关系的冲突、价值的碰撞在所难免。基于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客观存在的多元价值对学生成长带来的持久影响,在班级多元共治中重视家庭参与,以促进班级场域中的关系调适和价值趋同。具体内容包括:加强班级家委会建设,规范家委会人员产生流程,保障家委会成员参与班级决策;拓宽家校共育平台,开展家长会、家访等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丰富家校亲子活动,落实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等主题活动,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基于学校场域的“四化”新成长学校管理

学校场域是由课程、文化、活动、评价等构成的师生共生共长,实践共同价值的关系网络。

“制度化”是学校管理的基石。制度化管理能够为学校的管理提供规范与标准,推动学校管理朝规范、科学、民主、稳定的方向发展。推进“制度化”的学校管理,一是要做到合法合规,即制度制定要建立在法律规则和程序的基础上,以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二是要做到多元参与,建立完善的教职工代表会议、学生代表会议、家委会等参与机制,保障各方参与学校制度建设和相关决策;三是要做到过程监督,建立监督评估机制,确保学校管理规范、有效的执行;四是要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广泛调研、实事求是,做好相关制度的“立、改、废”。

“人文化”是学校管理的底色。“人文化”的学校管理就是关爱学生、尊重教师的管理。一方面,关爱学生。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着眼于促进人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二是为学生多元成长、个性发展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尊重教师。一是要创设自由、宽松、包容的工作环境,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有体面感和尊严感。二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内涵化”是学校管理的靶向。“内涵化”的学校管理应该围绕“专业”和“特色”两个关键词,聚焦于学校的办学方向、教师队伍、课程教学和文化建设等维度。我们要通过明确办学方向来引领学校内涵化管理目标,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来激发学校内涵化管理动力,通过做强课程教学来支撑学校内涵化管理过程,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凝聚学校内涵化管理共识。

“精细化”是学校管理的关键。“精细化”是指学校管理应具有系统性和高效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要围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进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管理职责,构建全覆盖、系统性、立体式的学校管理网格。所谓高效性,就是要积极探索分权式管理、扁平化管理、分布式领导、多元共治等现代、高效、适切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