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联”劳育,增效“双减”

2024-08-07郑湘莎黄艳俐

教育家 2024年31期

作为湖南省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校,我校结合实际,确立了“传承中医药文化”特色劳动主题,坚持“融通自然,对话生活;联结社会,衔接职业;赓续传统,面向未来”的理念,以“做真的劳动、真的做劳动”为基本原则,开发“健康·本草”校本劳动课程,实施“四联”劳育,构建和而不同的课程生态,丰富“双减”内涵。

联动“四园”空间,强化劳育实践

为开辟出更多适宜学生劳动的场地场景,我校主动寻求发展的“第二曲线”,通过校内“挤”场地、家长“找”场地、自然“建”场地、社会“创”场地,打造校园、家园、田园、社会实践园四个劳动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校内因地制宜建有“竹苑草本种植园”“行走中的中草药”“隽园竹工坊”等劳动场地。校外积极联动基地租赁良田,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耕园”,并在此开展“田间课堂”,带领学生种植、养护、采摘果蔬,让学生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劳动全过程,看见生命的萌芽,了解生命的循环。我校还搭建“四季本草”研学课程,开展“问题驱动—精品线路设计活动”的“双模式”研学;搭建“一题四学八环”实施路径(即单一主题,“导—行—优—用”四学,“问题—基地—线路—考察—研学—优化—评估—拓展”八环节),激励学生自主拓展劳动场域,联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联通“四季”本草,建强劳动课程

依托湖湘本土中草药,我校设计了产教融合一体化的“四季本草”特色劳动课程,引导学生春种艾叶、夏采湘莲、秋制黄精、冬收萝卜,让学生理解何为“药食同源”。同时,围绕“春耕—播种习惯、夏耘—淬炼技术、秋收—传承技艺、冬藏—蓄养内德”四项目标,搭建“匠心传承、生活智理、趣探农业、工艺技艺、本草拾遗”五大课程群,推进“三阶”课程:每周五下午隽园大课堂“匠心传承”为“一阶”校本劳动课程,以匠心彰显学科本质、凝练课程价值,感召全体师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单周劳动课程“生活智理”“趣探农业”“工艺技艺”为“二阶”通识课程,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凝练通用、实用、经典的基础课程内容;双周“本草拾遗”、课后服务、劳动周及研学为“三阶”拓展课程,项目化开展关联现实职业、基于真实问题挑战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承担劳动任务的热情。以“本草”为媒、“四季”为线,丰富劳育内涵,打造劳动特色。

联结“四环”研究,提升劳育品质

我校尝试透过劳动教育实施表象问题,窥探劳动教育实施根本问题,做真的劳动,真的做劳动,形成“造势—建场—实施—复盘”四环研究步骤:

造势,形成共同愿景。一个明晰的愿景目标,是共同体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校通过统整特色资源、传统活动、学科延伸、学生自主开发、劳动课程资源等,顺势植入劳动内核,凝练共同价值观。

建场,推动教学改革。建构“三课四级五有六环”课堂教学范式:“前置课程、基地课程、后拓课程”三环节搭建互动性劳动课程;“领域、模块、主题、项目”四层级建构序列化劳动内容;“有情境、有问题、有实践、有反思、有评价”五有化促进教师课堂反思;“真实情境、问题驱动、合作探究、亲身实践、展评反思、总结优化”六环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明确项目程序步骤。劳动项目设计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基于课程标准确定项目主题—基于学生学习难点展开调研—分析困难原因进行头脑风暴—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开发课程—实施验证并不断完善。

复盘,凝练有益教学经验。具有深厚精神内涵和促进深远发展的劳动,是革故鼎新和“常开常新”的劳动,能够为日后的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它的“新”体现在思考上,外化于行为中,彰显在学生素养的提升上,内化于善沟通、能思考、有创新、会批判和问题解决的师生成长过程中。此外,我校在联结“四环”研究的基础上,统整规划《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的跨学科课时,建设“健康·本草+”跨学科课程,助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各学科依据学科特点,实施有策。如数学学科,我校围绕“学科领域+本草文化”开展跨学科系统设计,初步形成了“健康·本草+”数学跨学科课程基本框架,将本草劳动知识、技能融入日常教学,开展跨学科融合实践;依据课改要求,聚焦生活化活动主题,制定问题式活动任务,用数学知识指导劳动实践,同时在劳动中巩固数学知识;依据“五步反馈法”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带着数学思维走进“四园”场域,带着本草知识走进不同学科,经历一场场奇妙的成长旅程。

各学科依据学科特点,实施有点。如科学学科,在开展“冬收萝卜”主题活动时,五年级学生参与了自然体验式教学项目(土壤健康管理师)挑战。教师抓住项目关键落脚点,设计挑战单元模块、确定单元题目、拟定单元课程目标、预设核心问题、开展项目挑战,实施“明确挑战—聚焦方案—成果展示”三阶段式“健康·本草+”跨学科项目设计并给予评价。这样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既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四环”研究,我校进一步发掘出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助推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劳动教育在深处扎根,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联合“四化”展评,丰富劳育活动

端正劳动观念提升幸福力,熟稔劳动技能提升生活力,锻造良好劳动品质习惯助力创造力,培育坚韧劳动精神提升感染力,我校开展多维度劳动展评,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生活,更关注学生未来发展。

我校以湖南省教科院董仲文教授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目标的层次、劳动素养内涵与测评框架构建》一文为基础,确立了“123”评价体系,即以劳动素养为中心,结合学生校内外劳动实践情况展开测评,评选“劳动之星”“劳动小达人”“劳动实践先进班级”,坚持评价方式科学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程序规范化、评价过程常态化的“四化”评价,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立体建构。

“四化”展评融合时令节气,通过“健康·本草”课程统筹学科节、春秋游、爱心义卖、班团队活动等传统活动,植入劳动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生活无处不劳动”。如爱心义卖活动,鼓励学生将制作完成的义卖产品进行售卖、邮寄等,通过一次活动串联多种职业,让学生进行职业角色扮演,丰富劳动角色体验,并通过校园直播、投票、评价体系筛选、校园电视台(串场记者)等信息化手段,让“劳有所得”在真实情境中得以还原。再比如五一劳动节,我校结合“春季艾叶”主题,开展“艾”劳动体验日活动,包括“艾”染色、“艾”饮品、“艾”烹饪、“艾”制品、“艾”文创、“艾”养生等,串联劳动收获,联动家庭输出学习成果。此外,我校组织开展劳动之星打卡营、劳动达人招聘会、劳动基地招标会等颇具特色的劳动成果展评,通过电子班牌、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先进典型事例,并以“一分钟系列”微视频、月劳动电子书等形式花式记录学生成长。

我校通过劳动这条纽带,引导学生感悟劳动过程和结果与社会进步、家庭幸福、个人成长之间的关联,体验真实任务情景,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劳动精神渗透其中,做“认真、真实、真品”的“真劳动”,不断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助力“双减”行稳致远。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智慧校园环境下的小学劳动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HNETR2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