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4-08-03奚洁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摘 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具有辩证关系。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围绕“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上海城市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报告还将“两个文明”相协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由此可见,实现“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党的中心任务的重要内涵。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1月底1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特别强调,“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要求上海“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推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走在前列。[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高度,代表党中央对上海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上海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在推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方面狠下功夫,使上海成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充分发挥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文明”

相协调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之总和。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是物质生产进步和物质生活改善的有机统一,是社会生产力提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认识物质世界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生产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进步和开化的状态,反映和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类思想智慧、道德境界和社会风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高尚、最进步的精神文明。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第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具有辩证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上的体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首先,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具有决定性、基础性作用。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32其次,社会意识、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发挥着巨大的反作用。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4]663-664“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5]109-110可以说,精神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质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列宁强调:“没有丰富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6]309也就是说,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总之,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第二,“两个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经阶段,是不发达社会发展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各国现代化有共同的规律,但并无统一的模式。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从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7]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和全新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而凝聚起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第三,“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7]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首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和对实践探索经验的正确总结。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继承发展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旺盛生命力。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7]最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同国家统一、民族统一相联系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反之亦然。“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8]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华文明复兴的伟大贡献,也是对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

二、邓小平对推动“两个文明”

协调发展的历史贡献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此期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一,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奠定政治基础。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多次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9]370-371“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路线保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9]137“两个基本点”中,第一个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10]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道路和目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1]164第二个是“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我们的强国之路”,[10]事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方式。邓小平强调:“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9]136开放尤其是对外开放,就是要拓展世界眼光,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邓小平指出,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9]373基本路线的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

第二,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373而要建成社会主义,就不能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成社会主义?”[11]367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6df1b856519fb9e38b43dd95d9d5e53233da1ecd8ef717be395c8c758e8ea6b5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12]200邓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打破姓“社”还是姓“资”的思想束缚,将制度与体制、本质与方法区分开来。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9]373由此,中国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也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邓小平还提出了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372显然,这里所说的“综合国力”,包括物质文明(硬实力)和精神文明(软实力)两个方面;这里所说的“人民的生活水平”,自然也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

第三,确立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1]367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作出一系列指示,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9]144“精神文明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13]813

“没有理想、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行,精神面貌可以直接影响物质”。[13]838在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不断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告诫全党,不能“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9]306“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危险”。[13]813邓小平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9]156

第四,丰富拓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内涵。在党的历史上,曾使用过“文化”“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这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概念范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建立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党主要使用“文化”概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阵地,党较多地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邓小平更多地使用“精神文明”概念。他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1]367他强调:“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11]408邓小平所讲的“精神文明”,涵盖的领域广,涉及的层次多,从观念意识深入到社会心理,从理论、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拓展到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和党风党纪等。他十分重视社会风气和党风,强调“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11]177这明显超越了对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概念的一般性理解。

第五,提出了上海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引。邓小平指出,上海负有带动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的重要使命。他说,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9]366他要求上海有世界意识、全球眼光,“按照国际惯例办事”,[9]366提出“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而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14]他强调“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要求“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9]367邓小平还具体分析了上海在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方面的有利条件。他说:“上海人聪明,素质好”;[9]366“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9]366-367“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9]376邓小平对上海的肯定、期待和提出的战略指引,是上海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

三、上海在推动“两个文明”

协调发展上的使命担当

2023年11月底1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指出:“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上海要以此为主攻方向。”[2]同时,他还希望上海勇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在推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中共上海市委强调,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完成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任务,彰显上海在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上的使命担当。

第一,聚焦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在物质文明建设上走在前列。建设“五个中心”,属于经济建设方面的任务,取得的成果主要是物质文明建设成果。上海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来完成这一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上海“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2]他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15]上海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重要指示,以体现先进生产力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走在前列。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具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形成发展了富有个性的国际大都市文化,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高地,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就必须着力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激发自信自强的强大精神力量。首先,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一是坚持自信自立,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增强城市的首创性、引领性文化创造力,树立起文化创新的时代标杆,勇当文化创新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二是坚持胸怀天下,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气度胸襟,大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增强城市的融合性文化创造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力量。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持续激发锐意创新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增强城市的突破性文化创造力,勇当文化创新的开路先锋。其次,要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彰显上海城市品格,丰富实践载体,树立典型案例,强化榜样引领。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对上海历史底蕴和精神文脉的概括和提炼,两者统一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是城市文化的精神标识。作为城市文化的新形态,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体现了昂扬向上的城市风貌和市民心态。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将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转化为上海人民的集体意识和精神血脉,使之成为这座国际大都市最基本、最深沉、最稳定的精神内核。最后,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海要以增强全球叙事能力为战略重点,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不断提升传播力和话语权,打造引领全国、辐射亚太、影响全球的城市软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第三,正确认识“两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推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犹如一个生命有机体。其中,文化是头脑和灵魂,经济是骨架和肌肉,金融是血液和营养,科技是神经和脉络。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就能使这一生命有机体保持旺盛生命力,焕发蓬勃生机。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本就是上海的特色和优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思想牵引作用,强化精神动力,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要增强领导干部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责任意识和领导能力。一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价值原则。二是要学会“弹钢琴”,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在物质文明建设上,要牢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牵住“牛鼻子”,实现“一着棋活,全盘皆活”的效果。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要正确处理好硬件和软件、传统和现代、国际性和群众性的关系,既要注重构建国际合作和交流规则体系,也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2]三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四是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科学思维方式和较强统筹协调能力的领导干部安排到重要岗位,让他们在推动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N].人民日报,2023-12-0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21-07-0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22年10月22日通过)[N].人民日报,2022-10-2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勇立潮头再争先(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19-09-0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责任编辑 黄云龙]

Promot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roug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wo Advancements”: Also on Deng Xiaoping’s Important Remarks abou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wo Advancements” and Shanghai’s Mission

XI Jieren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Shanghai 201204)

Abstract: There is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 and cultural-ethical advancemen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wo Advancements”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the path that we must take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leading countr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Focusing on the coorl6dW11oH/g/DmWNbBzcLMw==dinated development of “Two Advancements”, Deng Xiaoping deliver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remarks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s the vanguar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Shanghai must implemen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instructions thoroughly, take the lead in promot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wo Advancement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in promot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aterial advancement; cultural-ethical advancement; Deng Xiaop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wo Advancements”; Shanghai Urban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