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四维向度

2024-08-03张艳涛王婧薇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树立坚定的历史自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共产党是最有资格、最有理由自信的。党的历史自信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着独特的生成理路。从历史维度看,奋斗历程催生历史自信;从实践维度看,奋斗成就坚定历史自信;从意志维度看,奋斗意志铸就历史自信;从精神维度看,奋斗精神引领历史自信。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战略定力,坚定历史自信,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为中国、世界和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历史主动;历史担当;“四个自信”;奋斗精神

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建基于对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的精准把握,既反映在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从奋斗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上,又反映在百年大党向党内外、国内外所展示的清醒、成熟和坚定上。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545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2]1-2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3]9可见,树立坚定的历史自信对于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具有深远意义。中国共产党是对自身历史价值持有肯定性评价和具有坚定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既表现为党对自身奋斗历程与奋斗成就的充分肯定,又表现为党对自身政治品格与奋斗精神的高度自信。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上。以此为背景,本文拟从四个维度深入探究并阐释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路径,以期为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开创美好未来提供有益参考。

一、历史之维:奋斗历程催生历史自信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和清醒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任何理论与话语,都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历史根基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党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可以说,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是党的历史自信的主要来源和重要历史依据。

从民族史的纵向视野看,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一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4]我们有必要将“历史自信”置于党百余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加以审视。不同于近代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并为之而不懈奋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面对这一历史任务,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彻底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改变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旧制度向新制度、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而奋斗。面对这一历史任务,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走“一化三改”的建设道路,顺利完成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双重任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大踏步赶上时代”而奋斗。面对这一历史任务,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成功富起来了。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接续奋斗。面对这一历史任务,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着眼于破解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新向往,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顺利迈上新的历史征程,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以不可阻挡之势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奋斗下,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中国共产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清醒、成熟和自信。

从世界史的横向视野看,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改变了近代以来“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发展格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另一个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5]64可见,对“历史自信”这一重要命题,不仅需要在党的奋斗历程中审视,还需要在更为宏阔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中把握。基于世界历史的宽广视野,近代中国全部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本质上就是为了彻底改变“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和“西强东弱”的权力结构,进而实现中国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6]35这意味着,普遍的世界交往取代了先前孤立的偶然交往,民族内部交往联系的历史逐渐演进为各民族相互依存、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资本激发和催生了空前的社会生产力,打破了以往各民族国家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是一切民族之普遍性命运。世界上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一切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世界历史进程中,与世界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联系。然而,这种联系是建立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不平等基础上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洞见的,由于资本主义的快速扩张,资产阶级“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6]36从发展的空间结构来看,资本所到之处,无不建构起“支配—从属”的权力关系和空间格局。一句话,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从属于西方”的东方国家,受到西方文明的支配。为了改变这一悲惨境况,中国的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各种政治力量先后提出各自的救国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

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新起点,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迎来关键性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不单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7]353这一胜利,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局面,而且强有力地动摇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东方落后国家的统治,增强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争取独立解放的信念,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瓦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4的东方大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不仅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而且削弱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秩序和世界格局的掌控,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加速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世界多极化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推动者,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以百余年的顽强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力量对比。资本逻辑主导下“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受到深刻影响,并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呈现出“东升西降”的发展新趋势。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不仅必须诉诸近代以来的中0xt3zpLz2y7bJFmkAf2bzBYIof3czP8Wxu/N6sMoCHM=国‘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境遇,而且必须诉诸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这种历史境遇的奋斗历程”。[8]

综上可见,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其显著成效催生出党强烈的历史自信。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中国共产党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使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中华民族再次坚定地行进在世界文明的大道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与此同时,党的百余年奋斗也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这是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也是党领导人民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二、实践之维:奋斗成就坚定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的形成,不是一个主观的思想问题,而是一个客观的实践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意味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自信,需要通过其在现实活动中所取得的实践成果来确证。“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9]9党的历史自信不是说出来、吹出来的,归根结底是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源于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文明进步所创造出的一切伟大成就。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源于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了“四个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磨难。面对这一历史性劫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奋斗,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立了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揭开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伟大实践,它源自中国,也属于世界。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经过百余年奋斗得出的重要结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心怀“国之大者”,掌握历史主动,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国家富强,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人民幸福,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可见,中国共产党之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历史性的,凝聚着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强大底气。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源于党领导人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一段时期内国内外“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甚嚣尘上。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顶住巨大压力,经受住重大考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的飞跃,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在理论层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立足中国现实社会的实践基础,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在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意味着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意味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意味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而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意味着中国以发展的事实宣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过时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失败了、“历史终结论”终结了、“中国崩溃论”崩溃了。可见,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影响,就是“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10]4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成就的世界性意义。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源于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当代世界发展最突出的事实或者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莫过于中国崛起。然而,作为21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国崛起“背后的文明性质尚未为世界认知和理解”。[11]我们有必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去理解党百余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之于创造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意义。从国家蒙辱到国家富强、从人民蒙难到人民幸福、从文明蒙尘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方式,开辟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占据了人类文明、道义和真理的新制高点。就发展道路而言,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并非“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12]466这表明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并非单一线性的同质化路径,而是多元非线性的;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多样的,并非只有西方这一种模式。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强有力的事实打破了只有遵循西方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和“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就人类文明形态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标志着一种“新现代化观”和“新文明观”的历史性生成。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进言之,人类历史就是多种文明形态相互交织、交相辉映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就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13]作为当代中华文明的外在表征,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新生的文明形态,既蕴含着自身文明的基因与历史逻辑,又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历史意蕴与人类价值。说到底,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根,以实现“两个结合”为内核,大胆吸收和合理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一切文明的积极成果,形成了“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文明类型,充分体现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明逻辑和“和而不同、交流互鉴”的文明态度。它在“经济上超越‘两极分化’逻辑和‘中等收入陷阱’、政治上超越‘国强必霸’逻辑和‘塔西佗陷阱’、对外关系上超越‘强强对抗’逻辑和‘修昔底德陷阱’”,[14]成功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和西方现代性的积极扬弃与超越建构。“中国人对于‘中国道路’的探索,其根本宗旨也许正在于为人类的未来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基于‘中国现代性’之上的‘中国经验’,极有可能开辟‘一种新的现代性文明形态’。”[15]

总而言之,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1]503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决不姑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担当的使命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百余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一切伟大成就,既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更是文明性的,构成了党坚定历史自信最现实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依据。

三、意志之维:奋斗意志铸就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的过程中所磨砺出的意志品质。“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9]9一方面,它表现为党勇于对自身进行革命性锻造。另一方面,它表现为党敢于对外部条件进行积极改造。在尊重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意志与气魄,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一以贯之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实现自我革新,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推动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彰显出强烈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执政党建设的一个方面看,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目的在于更好引领社会革命,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核心主题,绝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在这条道路上,必然是风险与挑战并存、危机与机遇同在,这就要求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说,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邓小平曾深刻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16]380这也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高度统一,这就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存在着“四种危险”,可以说每一个考验、每一种危险都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17]589从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到如今成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关键之一就是勇于自我革命。历史地看,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一系列“左”倾和右倾错误进行纠正和彻底清算,还是在过渡时期开展大规模的改造运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实际上都是党以自我革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极赢得历史主动的深刻表现。通过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坚韧的奋斗意志,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革除一切固步自封、停滞僵化的思想和行为,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挫折,领导人民接续完成和推进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大业,实现了中国社会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再到“翻天覆地”最后到“惊天动地”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勇于自我革命的意志和品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增强赢得主动的定力、魄力、能力。“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18]

中国共产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政党建设的另一视野看,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目的在于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实现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何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9]502这意味着,共产主义者要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它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并矢志不渝为之奋斗。那么,党基于什么样的立场来改变世界?“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9]502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关注的对象是世界视野下相互依赖、彼此联系的人类整体,而非特定范围内的少数个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42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对象与目标的一致性,内在地规定了中国共产党要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以自身的奋斗为全人类谋和平、谋福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加之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思维盛行,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对内治理和对外交往中往往秉持“本国优先”原则,表现出排他性倾向。中国共产党则超越了狭隘的利己主义,并通过自我革命,确保自身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进一步增强战略自信、掌握历史主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方案。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一种全新的、整体性的世界视野,为实现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272随着交往的愈益加深和利益的深度交融,每一个国际行为主体应摒弃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将自身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自身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同于资本逻辑主导下具有排他性、宰制性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寻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和平共存”之道。当今世界,“以‘合作共赢’取代‘零和博弈’,以‘命运共存’取代‘利益对抗’是大势所趋”。[21]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全球整体利益,坚持胸怀天下,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意志和气魄,坚决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的思维和做法,顺应时代潮流,将谋求自身利益与兼顾他国利益统一起来,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胸怀天下、关注人类的高度的责任意识与历史自觉。

回顾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史本质上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自我革命史。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通过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铸就了坚定的历史自信。

四、精神之维:奋斗精神引领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是一种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4]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勇立潮头,形成了强大的奋斗精神。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不仅是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党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内在动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精神基因。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贯穿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22]8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史性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迎来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就是因为有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和支撑。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它表现为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它表现为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在新时代,它表现为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丝路精神等精神。总之,依靠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从积贫积弱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

党的奋斗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全党自信自强、掌握历史主动的重要保证。团结奋斗是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为中国和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无精神则不兴。一个政党要想拥有坚定的历史自信,不仅需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积极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继承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内核并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得以发展,凸显了其在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独特地位。”[23]从精神激励意义上讲,党的奋斗精神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中国所取得的一切伟大发展成就,归根结底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得来的。“面对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没有坚定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没有不畏艰辛、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就难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24]同困难作斗争,既是物质上的角力,更是精神上的对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奋斗和奋斗精神。在伟大奋斗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在重大历史关头保持清醒和坚定,在千锤百炼中愈益强大和成熟。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更好继承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以锐意进取、开拓奋进的昂扬姿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

坚持人民至上是伟大奋斗精神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形成提供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培育和激发奋斗的动力之源,是确保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取得全面胜利的首要前提。党的伟大奋斗精神之所以跨越时空而历久弥新,根本原因在于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9]287这表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任何历史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始终坚持彻底的人民立场,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获得创造历史的不竭力量源泉,形成强大的历史发展合力,打造了历史自信的强大群众基础和实践力量。”[25]面对封建顽固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面对外来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人民战争、打败侵略者”;面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贫穷落后状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探索;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在惊涛骇浪中稳步前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才得以迸发出强大的奋进力量,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进而形成了历史自信最深厚的精神力量。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地坚定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以高度的历史自信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强大力量,奋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物质上的强大,也是精神上的强大,前者主要是增强“硬实力”,后者主要是增强“软实力”。古代中国总体上属于“辉煌中国”,被称为“东方雄狮”;近代中国总体上属于“没落中国”,被称为“东方睡狮”;当代中国总体上属于“复兴中国”,“东方睡狮开始醒来”。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仔细分析,历史自信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发挥着支撑作用。过去,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的不懈奋斗下,近代中国衰败落后的历史状态得以彻底结束,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交出了优异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迈上了新征程,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最有资格、最有理由自信的。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光辉历程、创造的伟大成就、锻造的意志品质、凝聚的精神力量,成为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强大底气和重要基础。站在奋斗新起点上,我们要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勇担时代重任,自信自强、迎难而上,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孙正聿.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J].哲学研究,2022(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邹诗鹏.存在论差异与全球现代性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2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白文刚.从文明史视野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21(6).

张艳涛,王婧薇.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开创意义[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1(6).

张艳涛.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性”建构[J].哲学研究,2015(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1-12-2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张艳涛,高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1(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项久雨,聂莹莹.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的科学内涵、发展脉络及价值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8).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人民日报,2017-12-01.

金民卿.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深厚基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0).

[责任编辑 张 华]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CPC’s Historical Confidence

ZHANG Yantao, WANG Jingwei

(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Abstract: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the path we must take to realize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will certainly promote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advancing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all fronts through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establish firm historical confidence. From a worldwide perspective, the CPC is the most qualified and justifiable party to be confident. Its historical confidence is not innate or created out of thin air, but has a unique way of forma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t is generated by the fighting process. 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 it is strengthened by the fighting achievements. From the will perspective, it is cultivated by the fighting will. From the spiritual perspective, it is guided by the fighting spirit. On the new journey, we must further enhance our strategic determination, strengthen our historical confidence, and unleash the spirit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on the basis of strengthening our commitment to the “Four-sphere Confidence”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make new and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China, the world and the humanity.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storical confidence; historical initiativ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Four-sphere Confidence”; fighting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