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类博物馆依托民族文化陈列展览拓展宣教工作的策划与实施
2024-08-02覃元励
【摘 要】为增强公众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民族类博物馆的影响力与宣教效果,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分析与讨论广西民族博物馆在依托展览拓展宣教活动方面与其他 地区民族类博物馆的差异,包括与西南地区或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及自治区等之间的差异,并深入分析广西民族博物馆宣教工作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而后给出一些提升广西民族博物馆宣教水平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民族类博物馆;民族文化;陈列展览;宣教活动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7—238—03
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类博物馆作为宣教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拓展宣教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与积极的作用。然而,民族类博物馆在使用民族文化陈列展览来拓展宣教活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如展示民族文化方面缺乏一定的多样性与深度性;线上宣教活动的开展形式较为薄弱,缺乏互动与创新;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限,不能很好地共享经验与资源等。因此,研究拓展宣教活动方面的策划与实施具有积极意义,不仅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提升观众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还有助于促进民族类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经验借鉴与资源共享,从而为其他民族类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一、同类型博物馆间宣教内容的差异
(一)关键内核的同与异
广西民族博物馆专注于展示当地各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类博物馆在宣教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展陈方面,西南地区的民族类博物馆同质性相对较高,其中差异多见于地域性文化的区分。广西民族博物馆注重展示全区十二个世居民族的传统艺术与文化遗产,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京族等,其中壮族文化展示比重较大;西南地区其他民族类博物馆则多以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纳西族等民族文化为展示重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与自治区的民族类博物馆则更专注该地区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表达,如山地民族、游牧民族等。
(2)在受众方面,旅游城市会吸引更多元的受众群体,宣教的覆盖面也就更广泛。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受众多以该地区的居民、东南亚游客及各地民族文化爱好者为主;西南地区其他民族类博物馆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则面向更多元的受众群体,特别是各个国家的游客;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与自治区的民族类博物馆多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体及各地民族文化爱好者。
(3)在宣教实施形式方面,各馆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多以参观导览为主,体验坊活动、学术论坛与讲座及青少年研学教育为辅。其中,广西民族博物馆常以“动静相融”的展示形式,通过非遗技艺展演及互动体验向大众传递“可触”的文化信息;其他馆也有如歌舞展演、多媒体互动等多元的宣教形式传播民族文化。各博物馆纵然在宣教形式上存在差异,但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展览特色开展以求最大宣教成效的落点是一致的。[1]
(二)宣教实施水平的比较
博物馆虽以研究、展示、教育为主要职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职能又不止于此。如何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更高效、更广泛地展示和教育,如何在文化新业态中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说好文物故事,是民族类博物馆当下需要深究的课题。在既要保持初心又要与时俱进的双重动力下,各馆纷纷策划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教活动实施方案,以更好地适应多元的观众需求,提高民族文化传播的效果。各馆依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与互联网技术,依托丰富的基本展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宣教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互动体验与展示手段,包括文化科教视频、在线云讲解导览、在线讲座、虚拟3D展览等,有效突破地域限制,扩大空间推广力,为观众更自主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观赏文物、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与内涵提供了便利,更是提高了宣教推广的灵活性与便利性。
各馆线上线下整体宣教效果与水平的评估需综合多方因素来考量:首先,从线下实施来看,优势是观众能近距离欣赏展品的同时,又能与讲解员或其他游客开展实际的交流与互动,相较线上而言,线下宣教能够提供更真实的感官体验。各馆在线下宣教方面同质性较高,差异主要体现在展陈设计、讲解质量及活动策划、实施等方面[2]。其次,从线上实施来看,随着技术革新,载体平台如雨后春笋,宣教的呈现形式也日益增多,如直播课堂、数字AI讲解员、元宇宙博物馆等,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以及信息量大等优点,然而,各馆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及资源投入等方面也迅速形成了分水岭,博物馆的规模及资源起着决定性作用。
综合来看,线上或线下宣教实施效果均有其优势与局限性,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服务多元的观众需求,为其提供既能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又能提供沉浸感、真实感与参与感的文化体验,提升文化赋能[3]。
二、广西民族博物馆宣教工作的优势与不足
比对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其他民族类博物馆在宣教工作方面的差异,其优势在于展览资源丰富、活动形式多样、线上线下推广齐开花,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策划与实施极具地方特色宣教活动。广西民族博物馆宣教活动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结合地方及国家重要节庆活动,注重与民族文化传承人、民研团队的深度合作,在文化活态展示、教育课程研发、文创产品开发、IP打造、线上互动创新等多方面均能有效拓展实施,如线上虚拟展厅、“非遗天天见”展厅活态展演、“博物匠心”系列手工文创、“探寻壮美家园”系列教育课程、“闯江湖救三姐”展厅H5线上益智游戏、《民族志·馆长说》系列短视频等,使观众可以多维度、多形式地了解广西地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与内涵[4]。
不足在于广西民族博物馆受地域文化限制、技术资源有限及线上宣教平台搭建的挑战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其在全国热搜百强博物馆中一直处在中下游水平,影响力仍主要局限于广西地区,无法全面突破地域壁垒,覆盖国内各个省份。一方面,外省观众因时间或空间的原因很难直接参与馆内的展览及活动,仅能通过线上来获得部分信息;另一方面,馆内宣教资源也相对有限,不能同时、多地开展宣教活动,无法做到信息全覆盖,无法同时满足大量观众不同的参与需求。再者,虽说近几年来广西民族博物馆在不断积极地尝试线上宣教的拓展,仍面临着一定挑战与困难,例如,线上宣教需要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成本,以向观众提供高质量的互动体验与线上展览;同时线上宣教也要考虑观众的互动性与参与度,以保障线上平台可以有效传达民族文化内涵[5]。言而总之,广西民族博物馆仍需持续创新与改进,有效结合线上线下宣教方式,并设计和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来更好地传播与推广广西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
三、提升广西民族博物馆宣教水平的思考与建议
(一)需深化展览策划与内容设计
广西民族博物馆应通过深化展览策划与内容设计来提升文化影响力,通过整合具有吸引力与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资源,以系列主题展览来呈现广西独特民族文化,并结合数字化体验与展示方式来增强观众的互动性与参与感。
(1)展览策划方面,可结合各民族的艺术表达、生活方式、历史脉络以及受众年龄来策划不同主题的展览,如“农耕智慧的承与变——农具迭代展”“纹饰里的故事——给孩子的展览”等,每个主题展览还需要有明确的叙事线索,以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与欣赏。
(2)内容设计方面,可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手段,设计出更沉浸、生动的展览体验,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设置互动展品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走进传统村落,模拟参与生产劳作活动等[6],以增加观众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二)需不断创新线上宣教活动
广西民族博物馆应加大线上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来拓宽覆盖面及影响力。不应拘泥于现有的平台资源,应依靠更多元、更专业的平台搭建来拓展线上宣教活动的形式,例如,建设更流畅的虚拟展览平台,让观众随时随地、轻松愉悦地深度博览广西民族文化。同时,深化虚拟展览的互动机制,增加观展趣味性。此外,还可加大与社交媒体平台、信息技术公司等多方的深度合作,充分运用网络的传播力,如与文化大咖、知名博主合作,打造文化IP,以交互式APP、短视频、深度直播等形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提升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及影响范围[7]。
(三)需加强馆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广西民族博物馆应加强与其他地区民族类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来实现文化交融,学习和借鉴更优秀的宣教经验和实践案例,有效促进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学习。例如,应积极促进并参与西南博物馆联盟的文化交流合作,以“大区块”为单位与全国其他区块乃至世界各国开展文化展览交流,向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观众展现“大美中华”的民族魅力和文化风采,以展览为媒介促进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此外,广西民族博物馆还应积极参与国际上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将广西地区的特色民族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四)需优化评估与反馈机制
广西民族博物馆应建立更健全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来促进自我提升,如安排专人负责社交媒体评论、访谈意见、观众意见调查及参与度数据的收集、整理、答复、统计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以持续不断优化与改进宣教活动的实施过程。与此同时,还可通过定期评估与分析宣教效果来了解宣教工作的影响力与效果,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手段,统计线上线下宣教活动的参与人数、受众年龄、观看时长与访问量等关键指标,从而客观评估活动的参与度与受众群体,以为后续的宣教策划提供科学指导与有益参考[8]。例如,某主题或展示方式特别受欢迎,可在后续宣教活动中加以拓展与强化;如果某主题或展示方式存在问题或反馈不好,能够及时改进和灵活调整。
(五)需大力培养专业宣教人才
广西民族博物馆应多与民族学、艺术学、文化传播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多维度合作以提升和壮大宣教人才队伍,与此同时,也可邀请具有丰富宣教经验的前辈,包括但不限于民族学专家、文化学者、教育专家等,聘其担任专家解说或客座教授,对馆内宣教人员开展业务交流与文化、技能培训。此外,还应积极参与国内外宣教人才交流活动,吸纳有益的宣教经验与实践方法,使宣教人员能够深入理解与传递正确的民族文化内涵,为观众提供专业、深度的宣教服务,提升宣教工作的品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类博物馆在展示民族文化内容和内涵的宣教活动中,应该注重深度与广度,同时线上宣教活动需增强互动与创新,馆际之间也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以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提升观众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发展。未来,广西民族博物馆还需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民族文化陈列展览及配套宣教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持续探索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合作路径,建立共享经验与资源互通的长效合作关系,优化便捷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宣教水平,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参与和关注,拓宽自身社会影响力,从而为文化繁荣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尹恒.无界的历史空间:历史建筑遗址类博物馆展陈策划与实施——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为例[J].中国博物馆,2023(1).
[2]闫媛媛.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策划科技主题展览的实践与思考——以“新侨科技创新十年成就展(2012—2022)”为例[J].客家文博,2023(2).
[3]李琪,万琳.对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原创性临展策划的实践与思考——“长江万里青——长江流域青铜器精品展”策展回顾[J].中国博物馆,2022(1).
[4]赵妍,刘哲.博物馆主题类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以上海自然博物馆生物多样性主题月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2(4).
[5]董政.自然类博物馆特展创新策划实践——以重庆自然博物馆熊猫时代特展为例[J].中国博物馆,2022(4).
[6]吕冬梅.廊坊博物馆《城事记忆·回味廊坊——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展》策划构思[J].文物春秋,2022(3).
[7]胡征一.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民俗类临展的策划与实施——以恩施州博物馆“经纬大千——中国土家族西兰卡普主题展”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8).
[8]王艺霏,吴潇湘.专题博物馆临时展览联合策展路径探析——以“华踪医迹”展览为例[J].博物院,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