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空间、城市气质与电影艺术的有机融合

2024-08-01张琳

电影评介 2024年9期

【摘 要】 第六届西湖纪录片大会从主题设置和影片遴选上挖掘共时性体验下纪录片的公共性,同时在文化与物理空间上构造公共性空间并加强电影与人的情感联系;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消费城市的城市气质,以及多项重要国际国内节展活动的举办经验与电影节文化气质相融合,同时也在人与自然的亲密交互中赋予电影节以独特的灵性;如今的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已经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带动了杭州地区的全年影展,并被纳入杭州城市发展目标规划当中,实现了影展品牌与城市文化的双向赋能。文章通过公共空间的构造与情感联系的加强、城市气质与城市经验与电影节展的融合、影展品牌与城市文化双向赋能的经验三个维度进行深入阐述。

【关键词】 西湖纪录片; 公共空间; 城市气质; 电影艺术

2023年是全球电影重新恢复活力和机遇的一年,也是中国电影节展活动在愈加丰富的活动主旨与充满活力的创作支撑下发展的一年。在第3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18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等大型综合性节展活动外,越来越多的小型专业节展品牌助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专业电影交流和理解。其中,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于2023年11月24日至26日如期在中国杭州举行,不仅增进了国际纪录片创作领域的彼此了解,还促进了国际和平与友谊的发展。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是集纪录片“推优、提案、展播、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艺术平台,从2017年开始于每年秋季在杭州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举行,迄今已成功举办6届。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分为评优单元、展映单元、学术论坛三大内容板块,邀请了众多中外纪录片创作者、制作机构、发行机构、文化学者、媒体人齐聚杭州西子湖畔,共享对世界的观察与记录。本文将从公共空间、城市气质两大角度出发,以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为例,阐述电影节展活动本身是怎样与电影完成有机融合的,并展望今后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发展的方向。

一、公共空间的构造与情感联系的加强

电影是一种不受国界和文化限制的公共性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跨越地域和语言,以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触动人们的心灵;而电影节展活动则是电影艺术进入产业化与专业领域的必然结果,也是通过交流和展示延续电影公共性的重要途径,它们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作品、电影工作者和观众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尤其是对于纪录片这种商业属性较弱、难以通过发行公司与商业院线进行公共推广的类型而言,通过专业的纪录电影节展活动进行推广,可以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文化汇聚一堂、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对于传统纪录片电影节展活动而言,纪录电影的展映活动通常构成节展活动环节设置的中心,围绕着纪录电影构建的内容圈相对封闭,举办电影节的环境也并不重要。近年来,伴随电影文化的发展与各项艺术节展活动设计思想的发展,在短期电影节中凝聚人心打造节日气氛,突破电影节与举办城市界限的开放型展览成为电影节展设计的新主流。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就是在以纪录电影内容为核心文化景观,以电影院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基础上,从展览设计的公共性出发,重新构建银幕视觉内容和观众视觉想象性关联的全新电影节展代表,对于促进纪录电影交流、推动创作水平进步和纪录片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封闭与保守的地域性交流持续三年之后,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关注时代脉络与社会情境,关怀个体生活与内心境况,强调媒介创新与形式突破,以开放的态度重新为影迷和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这一开放自由的公共性平台就显得尤为难得。

从主题设置上看,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不仅让影迷有机会与创作者直接交流,还让他们能够与其他观众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纪录片中私人性、封闭性倾向突出,而这种现实也突显了纪录片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他们需要敏锐地观察和记录这个时代的区隔、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向来关注纪录片本身的时间性与其关注对象“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共时性体验下纪录片的公共性在该次大会的不同活动中被反复提及,成为参与者们共同的时间衡量标准。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年度主题是“众·人”,可解释为“择群从众,斯人独行”[1]。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组委会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出发,希望以具有人文深度的纪录作品来思考知识与人的分化、人类在自然天地间的生存际遇、思考文明在时代发展中的传承意义等。今年电影节的评奖单元“西湖荣誉”收到来自6大洲96个国家及地区,共641项有效报名。其中,中国制作284部,中外合制18部,国外制作339部;纪录长片351部,纪录短片290部。[2]创作者们倾向于面对拍摄中的、观影中的他人,在把个人感受与众人意识相融合的过程中,借助镜头、话筒、投影仪一样的机器,将这种私人性之间的冲突转化为一种公共空间中的普遍差异,通过镜头、话筒和投影仪等工具,将个人感受与大众意识相融合。在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对作品的选拔中,共有38部纪录片经过层层遴选参与线下展映,其中长片25部,短片13部,兼顾海内外成熟导演和新锐作者。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意识的融合与不同心灵之间的理解过程并非易事。纪录电影作为沟通的媒介使得沟通得以达成和留存,但同时也带来了双方之间的区隔;而纪录片节展活动则是一个继续跨越区隔寻找同伴和集体的过程,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展映和研讨活动作为一个交互的场域,既有便利的沟通机会,也有思考的空间。一个“合理而健康”的公共区域或节展品牌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公私分明、自由和责任界限清晰”[3]的空间,使传媒与国家、社会和公共形成良性互动。从个人的创作思路出发,通过电影节这一平台与媒介,创作者们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和观众。在这样的场合中,人们可以共同探讨和思考纪录片中的主题和问题,从而形成更广泛的共识和理解。

从物理空间上来看,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展映活动举办的地点不同于两年前上一届的多点分布,而是集中在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开展,不仅方便了影迷的参与,也展现出此届大会重塑东方文化自然诗性的主题。纪录片大会期间,组委会选择了该校区一小块绿色的草坪作为影片展映与影迷交流的重要空间,在此处设置了一个茶歇商店,为参会人员提供必要的能量补给。事实上,这一“非传统”的影展空间成为影迷交流思想、分享生活经验的社交空间,使得参与者的内心得到安抚和充实,基于“影迷”身份的情感联系与归属感也更加紧密。“归属于一个文化群体给予了个人的选择自由以内容。这种归属决定了(无论是好是坏)个人从中可以进行选择的各种选项。文化对于确定个人具有多少生活选项是尤其重要的。文化在这里起了双重作用,一方面是赋予意义;另一方面是对可选项赋了价值。”[4]组委会选择的节展和交流空间在纪录片大会期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此设立茶歇商店,目的在于为参会者提供一个能量补给的场所。事实上,围绕着草坪与茶歇快闪店形成的公共区域不仅满足了参会者的餐饮休憩的需求,更吸引了诸多影迷在这片草坪上社交、拍照、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休闲与轻商业场所,更是影迷们自发展开映后交流、以纪录片为媒介建立友谊的乌托邦。作为影展区域内的一处独特空间,它为学生与影迷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亲近、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参会者还是学生都乐于在这片绿色环抱的场所中释放压力、舒缓心情,同时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对于电影文化的发展与影迷间的互动而言,这片面积不大的草坪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价值。

二、城市气质、城市经验与电影节展的融合

电影节展的举行具有极为丰富的功能与作用。它既可以给予电影艺术创作者展示心血的机会,让更多影迷拓宽观影视野,也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有效媒介,推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电影产业的交流。而具有一定规模与知名度的电影节展,还可以通过线下展映、映后交流、公共活动等环节展现举办城市的城市景观、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加深公众对举办城市的印象,累积国际关注及评价。电影主题与城市氛围的恰当结合还可以加强电影节的在地特质,将城市氛围与影展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在全国文旅携手助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开始学习利用电影节展作为一种城市行销的手段,为城市代言扩展观光。对于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名城杭州而言,从G20峰会到亚运会,近年来,杭州承办了为数众多、规模不同、主题各异的重要会议节展活动;而对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来说,从2017年首届大会开始就选择了杭州作为活动的举办城市。目前为止,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成功举办已呈现出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口碑效应,“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不仅意味着这是一场在西湖边举办的纪录片影展,也意味着这是一场融合了西湖环境与杭州文化精神的影展。仅仅“杭州”或“西湖”二字本身,即蕴含着无数的文化意趣;而现代商业与文化活动的介入又为这里增添了新的气质:“在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若这些名字被一一朗诵出来,却会生长出别样的气质,它是‘历史的黏性’,是被想象出来的风景……从一千多年前至今,杭州就一直是一座属于新兴中产阶级的消费型城市,自然的美好风景、复杂的人文历史与商业的繁荣天衣无缝地交融在一起。”[5]杭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著名的旅游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人文景观与优美环境,还具有扎实的影视产业与多家知名的影视制作公司和机构。浓厚的电影文化氛围与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可以为电影节展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提供丰富的创意灵感和文化内涵,让电影节展更具特色和魅力。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加强对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影视产业及相关节展活动的举办,为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提供了更好的行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机遇,促进专业电影节展品牌的专业化和高端化。

自从中国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落户杭州后,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便经历着节展活动本身与城市文化特征各自发挥影响,到城市文化意涵和电影节展活动双向赋能的转变过程。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电影选择与整体影展气质的构建,都可以与杭州的城市环境、文化风尚融为一体,为电影节展本身带来源源不断、扎根大地与人间的独特魅力。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选择杭州作为举办城市,将西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主要活动空间,或许就在于通过自然开放的环境思考东方诗性在多元社会中的艺术表达,倡导纪录片真实本源,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例如,此次电影节以德国纪录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的力作《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2023)作为开幕纪录片,这部以3D、6K分辨率拍摄的高清纪录片全景式地展现了综合艺术大师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生涯与人生印记,展现了他如何从文学、诗歌、哲学、科学、神话和宗教中汲取灵感,探索人类存在和历史轮回。将6k超高清的3D影像应用于纪录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更为自由和立体的表达方式,这种技术不仅保持了画面的深度感,还打破了传统的纪实手法,让不同时代的基弗形象得以复原,并让观众能够深入到空间和时间之中。少年基弗从高处的绳梯上落下,进入到艺术家基弗的展览馆里,而艺术家基弗则在成为“场所”的艺术空间里穿行,并看到了被投影在墙壁上的少年基弗。影片在对基弗艺术生涯的展示中,通过视觉效果赋予空间新的意义和节奏,被记录者的空间与记录者的空间、记录影像的银幕空间与放映空间,以及纪录片展映和被理解的空间等等被联系起来,重新与观众建立起联系。作为一座追求精致、崇尚和谐、注重格局、开放包容的城市,杭州不仅为电影节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城市本身的气质也与纪录片节展的气质相融合,为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由于纪录片电影节通常更加强调影片内容对现实的记录与反思,但其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却不可避免地受到现实关系与矛盾的制约,其自身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意味着,纪录片电影节的内涵远比表面上更为复杂,其自身就是各种现实矛盾的综合体。尤其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在经历了两年转线上举办或停办的异常状态后,人们不禁要思考其在2023年的“回归”是否能够可以真正在积累经验后获得新的方法,展现甚至超越其自身所涵有的矛盾,并为这个有着优秀传统与坚实社群基础的类型化纪录片集会注入新的能量。2023年,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似乎从杭州作为一个有机城市的自我恢复中找到了生命力源泉。纪录片电影节在面对现实中的挑战时,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真正实现其对现实的记录与批评的初衷。荣获此届竞赛单元“西湖荣誉”与“IDF优秀纪录片”大奖的《孤独地貌》(杰奎琳·米尔斯,2022)也是一部与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整体艺术取向,以及杭州城市气质结合后可以产生奇妙反应的影片。这部实验纪录长片使用16毫米胶片拍摄,运用一系列创新环保的电影制作技术,让观众跟随自然学家与环保人士佐伊的视角体验塞布尔岛上的环境保护与人类研究。佐伊最初作为志愿厨师加入生物学家项目组,在塞布尔岛度过了9000多天。她不仅参与做饭和生物学考察,还记录和收藏了岛上的马匹和无脊椎动物。除了生物样本,她还开始收集、分类和记录各种外来物品,如包装罐、瓶子甚至气球。《孤独地貌》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是一部以生态保护角度切入自然的影片,主人公与科考队员一起探访野马、海豹和昆虫,跨越峰峦、峡谷,根系与沙丘,见证天气、季节与星辰的变幻等;又是一部在远离人类社会的环境中,通过各种人类生活的物品采集对人类社会生活进行“侧写”的影片。影片中的佐伊像对待岛上的动植物标本一样收集整理人类信息,如婴儿性别、家庭纪念日和国家纪念日等,并通过联系气球上的地址提醒人们个体的微小行为动作是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佐伊不辞辛劳地搜集、清理、分类,并将所得结果编入她对大西洋西北部污染趋势的长期研究。导演在创作手记中写道:“这部电影可以回溯至我四岁时同祖母一起观看的新闻。其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大西洋西北部偏远岛屿上的女性。塞布尔岛被描绘作一弯新月沙洲。海豹、野马自在栖居,沉船静静地卧于海中。”[6]这也是她对该片的创作起源——杰奎琳·米尔斯的后口袋里揣着托马斯·默顿的名言:“只有亲历神圣,才会爱惜和挽救。”[7]面对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电影有着治愈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力量。只有通过真正反思和面对现实中的问题,纪录片电影节才有可能成为从真正意义推动社会的进步力量。《孤独地貌》的拍摄地塞布尔岛有自己的生命循环,人类的生活与生物机体自然地融入大地,新生命在一片废墟中萌发——而杭州与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也正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中汲取能量,踏上新的旅程。

三、影展品牌与城市文化双向赋能的经验

在与公共空间及城市气质相融合的方面,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为当下的电影节展策划执行打开了新思路。然而,电影节展仍需面对现实中的权力关系与矛盾,这一点源于电影艺术的公共性,也与电影节展本身的历史发展有关。当代电影节普遍认为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欧洲,其创立宗旨包括发掘不同国家文化的优质影片,并在国际电影行业中为其提供资源和树立身份。自诞生以来,国际电影节的审美和颁奖评选偏好与好莱坞商业电影形成了一定对立,更倾向于支持作者电影、独立电影、先锋电影和艺术电影。在与“主流”商业电影受到历史、政治和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各个电影节的组织运行方式经历了变革,丰富多元的专业电影节应运而生。当前中国举办的各个国际电影节也希望在保持独立文化立场的基础上,为电影业内人士和观众提供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对话空间。例如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一带一路”为主题,旨在通过电影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主题是“光影共享,文明互鉴”,旨在通过光影艺术促进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第6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则以“探索纪录本体、树立青年实验、高举人民之心、打造东方品质”为宗旨,其中的“西湖荣誉”评优单元旨在挖掘与表彰“有态度的纪录作者”和“有温度的纪录作品”,促进与鼓励纪录片人在创作成长路上的探索与坚持。大会采用“公开征集+选片人提名制”形式,面向全球的纪录片制作、发行、播放等机构及独立纪录片作者征集作品。

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已经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带动了杭州地区的全年影展。以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为火车头,根据城市发展目标,杭州本地的大小电影节展活动愈加丰富,包括杭州各大影城举办的新浪潮电影大师展、俄罗斯电影大师展、俄罗斯主题电影展(杭州站)、英国舞蹈艺术影像展、英国舞台影像展、国际大剧院国际歌剧电影展、巴西电影展、意大利电影大师展等;以“让青年人成就电影梦想”为主旨的浙江青年电影周也为扶持华语青年电影作者特地开设了“之江新导演计划”创投板块助力年轻创作者电影梦想落地,面对一般市民的各项电影文化科普活动也在大力开展。[8]目前,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等地方节展品牌联动城市文旅,促进城市文化和影展文化共生的品牌集聚效应愈发增强;利用城市地缘文化加深影展品牌化和国际化水平,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规模应当持续扩大,担当城市影展活动火车头的作用。

同时,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本身也在越来越多地融合杭州开放多元、与自然共生的城市气质。尽管2023年“西湖荣誉”单元的入围影片虽然只有10部,但题材丰富,视野多元。《石史诗》(王申,2023)追随一块希腊大理石因国际贸易在希腊和中国间的三段往返,讲述一块石头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奥德赛史诗;《纯真》(盖伊·戴维迪,2023)探讨了不得不背离自我认同和价值观而入伍服役的年轻一代,透过已故士兵留下的令人心碎的日记与珍贵的家庭影像,揭示他们内心曾受的煎熬;《废物故事》(郑仪飞,2022)讲述生活在中国西部小城的少年“大海绵”的生活,他热爱说唱音乐,用音乐回应对生活的感悟却无法适应学校教育,无处释放的音乐激情与对生活的迷惘交织为少年真实的情感状态;《典当铺》(卢卡斯·科沃斯基,2023)则以充满黑色幽默的镜头,在波兰最大的当铺中记录了数个充满个性的人物,以温暖之心记录真挚关切的点滴瞬间。这些影片以丰富的视野围绕国际优秀纪录电影作品传递学术视野,培育纪录片观众,形成前沿话题讨论,将全球优秀纪录片的文化魅力渗透至百姓生活中,以此打造一场全民分享的纪录片艺术盛宴;也呈现了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探索纪录本体、树立青年实验、高举人民之心、打造东方品质”的宗旨在市民生活中的精神观照。

结语

目前,中国各大国际电影节品牌在地理位置上多数仍集中在文化资源丰富的一线城市。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文化重心相比,杭州地区在当代文化产业资源、文化活动数量相对较少、国际知名度稍低。然而,近些年包括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在内的许多策展方逐渐跳出传统策展思维,中国电影节展中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与城市文化的高质量地方节展,如平遥国际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中国珠海电影节、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宁波国际微电影节、足方村方言电影节、大理国际电影展、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IDOCS国际纪录片展、厦门高校独立电影展等等。在这一背景下,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的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应运而生。它以艺术纪录为主题,坐落于杭州西湖象山地区的中国美术学院,在扎根地方土壤的同时也不断更新在地化的整体策展策略,保证了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作为一个依托杭州地域特质与电影文化的纪录电影品牌正在走向国际,吸引越来越多国家及地区的电影人与影迷的注意力。从整体上来看,剧本城市的整体气质与文化环境对电影节展品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繁荣的经济发展,杭州都为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与其他电影节展活动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2]IDF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官网.[EB/OL].(2023-11-29)[2024-01-15].https://www.westlakeidf.com/.

[3]展江.守望公共领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140.

[4][英]约瑟夫·拉兹.公共领域中的伦理学[M].葛四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107.

[5]吴晓波.人间杭州[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19.

[6]澎湃新闻.西湖荣誉|IDF评优单元导演手记:杰奎琳·米尔斯《孤独地貌》[EB/OL].(2023-11-23)[2024-04-15].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25383084.

[7]深焦DeepFocus.纪录片若不自由,纪录则无意义[EB/OL].(2023-11-30)[2024-01-15].https://mp.weixin.qq.com/s/GVwhH1wrgOQDfMhcMEICAA.

[8]都市快报.杭州的电影展越来越多了[EB/OL].(2022-07-22)[2024-01-15].https://www.hangzhou.gov.cn/art/2022/7/22/art_812270_59061983.html.

【作者简介】 张琳,女,山东济南人,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品牌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新时期以人文交流为主的辽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编号:JYTMS2023087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