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编剧秦雯:电视剧《繁花》的经典改编、人物关系建构与叙事策略
2024-08-01
[采访者] 范志忠 陈 笑
[受访者] 秦 雯
采访者:电视剧《繁花》是基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的,因此观众和研究者特别关心改编创作过程中对原著的具体处理。您能否分享一下在改编过程中保留了原著的哪些关键元素?进行了哪些主要修改,以及这些改动的原因是什么?此外,您选择现在这种叙事方式和结构来呈现给观众,背后有何考量?
秦雯:整个改编过程中遇到了众多挑战与决策点,特别是关于如何将原著小说调整为适应电视剧的叙事方式。实际上,在改编初期,导演设想将故事分为三条线索:阿宝、小毛和沪深生,每个线索写一季,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
其中一个改编重点在于如何结合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例如,股票金融经济方面的内容是1992年左右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此点让我们得以展示时代变迁以及人物生活的相应变化。导演与我都希望保留小说中的日常氛围,并通过不同情节和冲突来集中展现人物的成长与变化,以更好地适应电视剧的叙事形式。比如,原著中简略提及的黄河路,实际上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场景勘察,以确保电视剧中的地点能真实反映那个时代的风貌。可以说,《繁花》的电视剧改编在保留原作精神的同时进行了许多调整和创新,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尝试探索和展现一个集中又丰富的故事宇宙,不仅仅是对小说的温故而知新,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导演和编剧对这个时代和人物的个人见解以及与原著的心意相通,希望观众能感受到原著的魅力,并欣赏到改编创作为这个故事带来的独特视角。
采访者:通常,电视剧能够较好地塑造两到三个主要人物,但在本剧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被描绘得非常生动,这一成就尤其难能可贵。您在构建这些人物时,是否有些角色您觉得比较得心应手,很快就完成了对这个人物性格的构建?另外,是否有在构思某些角色时感到特别困难?如果有,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打造出这样一个丰富多彩且包容万象的人物关系网?
秦雯:特别有挑战的是主人公宝总的人物塑造,其复杂性在于,他在不同场合下必须展示多种面貌,这种多面性确实花费了我们较大的精力去雕琢。此外,宝总与李李的角色关系因为充满传奇性而显得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而这两个角色不仅需要承载剧情的重要发展,还要展现出独特个性,这进而要求创作过程中需要进行更多的细致考量和讨论。
相对而言,像玲子、汪小姐和卢美玲这样的角色,由于与我的生活背景更为贴近,因此在塑造时相对容易。这些角色在剧中承受的情节压力较小,我更多关注于深化他们的个性描绘,而使用上海话进行创作时,这些角色仿佛是我生活中的熟人,这也使整个塑造过程更加顺畅。我们采用了边拍边改的方法,演员的人物个性与演员的表演紧密相关,我们根据演员的表现即时调整剧本,也给演员提供了更多空间去探索和表达角色。就比如,当汪小姐戴上眼镜时,导演发现她的气质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在剧中增加她戴眼镜的镜头。再比如,魏总的发型也成为他个性的一部分。可以说,这种创作过程不仅是编剧和导演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是演员们自我发掘和表达的过程。这种三方合作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整个剧组的创作活力,形成了良性循环,使我们能够向观众呈现出既真实又深刻的人物形象。
采访者:主人公宝总与三位女性之间这种一男三女的关系设定,在常规电视剧中较为罕见。您在构思这样复杂的一男三女关系时,是如何平衡这种情感张力,同时保持每个人物独立的魅力?在编写过程中,这种情感结构的设置必定涉及精细的思考和计划,特别是如何避免陷入俗套,而能够雅致地展现这些人物的深层次情感,能否分享一下您在设定这些人物关系时的初衷和思考过程?
秦雯:阿宝的角色不仅仅关联雪芝这一人物,更深层地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他的影响,剧中的金鱼和钢琴元素均源于原著小说,象征着他无法逃离的过去。而宝总与其他三位女性的关系是非常精细的,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深入讨论这些关系,以确保它们在保持情感张力的同时,既不显突兀也不失自然。这一点,我觉得胡歌本身的复杂忧郁气质增强了宝总这一角色的层次感,使其与女性角色间的复杂关系更具立体性。因而,尽管与宝总存在情感纠葛,这些女性角色并未简单化为传统意义上的恋爱关系,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各自的个性成长和心理变化上。我们试图在保持适当距离的同时,为每个角色塑造独特的成长轨迹和个性特征,使观众能在感受角色间复杂情感的同时,体验到他们之间真实的情感流动。从剧本编写到导演构思,再到演员表演,每一个环节都在微妙地平衡这些关系。有时候,适时的剧本调整和演员的即兴演绎使得角色间的情感联系既生动又富有深度,避免了过度戏剧化。
在塑造《繁花》的人物关系中,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叙述一个故事,更是深入探索角色内心的情感动态。让细致的人物与情节构建能够展现一个更加丰富和真实的人物画像,让观众能对每个角色的命运感同身受。这种综合的创作努力是整个剧组共同协作的结果,目的是让观众不仅看到一个故事,更能感受到人物的深度和剧情的韵味。
采访者:在观众的评论中,大家频繁猜测宝总与这三位女性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亲近还是疏远,以及他们未来的走向。甚至有观众通过剧中宝总的旁白推测他与某位女性可能最终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作为编剧,您心中是否有一个预设的答案?您是否希望宝总在感情上有一个明确的归宿?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如何形成的呢?
秦雯:其实,不单观众对宝总与三位女性角色之间的关系充满好奇,在《繁花》剧组内部,我们也经常讨论每个角色的命运及其与他人的关系,这些讨论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观察到一些观众对某些角色有特别的偏爱,随之产生他们对剧情的看法和评价。例如,很多观众特别喜欢汪小姐,并且希望她能与宝总有更多的情感互动。当剧情没有按照他们的期望发展时,他们就会显得非常失落。相对地,另一些观众则情感上更倾向于玲子,认为她与宝总之间有更深的情感往来。这种不同的观众反应对我们的剪辑和创作过程提出了高要求,要求我们在保持故事连贯性的同时,也要尊重观众的情感投入。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不让任何一方关系显得过于突出或单薄。而我个人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变换视角,以确保每个角色的故事线都能得到恰当地展现。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维持创作的客观性,也使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每个角色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可以说,正是这种多角度的探讨和创作策略最终使《繁花》成为一部情感丰富、角色立体的作品。也因此,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偏好,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和故事线。至于故事最后的结局,我们作为创作者也保持了一定的开放性,希望让故事的每个角色都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采访者:王家卫导演以其独特的非线性叙事和碎片化的剪辑手法而著称。在电视剧剧本的创作中,我们通常遵循一种更加线性的叙事方式。关于这一点,我非常好奇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面对并克服这一挑战的,您又是如何平衡和融合这些看似对立的叙事技巧的?
秦雯:首先,我们的剧集虽然不再像传统电视剧那样完全线性,但考虑到电视剧整体上需要30集的篇幅,仍然必须有一条清晰的线性主线。王家卫导演对此非常了解。尽管他之前创作的许多作品,是非线性叙事的,仿佛专门为电影而生,但实际上,他的背景是电视剧制作,拥有丰富的电视剧创作经验和必要的技巧。这并不是对他来说难以应对的挑战。在电视剧项目中,他能够自如地融合传统叙事与自己独到的表现手法,不仅保持故事的连贯性,还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所以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我们并未遇到关于是否放弃线性写作方式的矛盾。反而,我们努力确保故事的线性结构得以保留,同时注入导演的电影语言,让整个剧集既符合电视叙事的要求,又具有电影的艺术感。这样的处理方式,确保故事能够有效地展现角色的成长与变化,同时也维护了作品的完整性和深度。
采访者:您之前在多次访谈中提到,剧本在拍摄过程中经常需要修改,甚至在剪辑阶段还会进行调整。作为一位一线编剧,您在这种频繁修订和不断返工的过程中,是否曾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或信念感到怀疑?如果有这样的情况,您是如何克服和消除这种自我怀疑的?
秦雯:在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剧本进行修改,虽然这看似频繁的返工可能对许多编剧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对我而言,我清楚知道每次修改的目的和预期的改进方向。如果我认为某个更改可以优化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地采纳,可以说如果忽略这些潜在的改进,那对我来说更加痛苦。所以有些时候,修改会是我主动提出的。我有一种习惯,就是总感觉还有改进的空间,这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像是个缺点,但它反过来也帮助了我。而且我是那种写完就忘的人,有调整需求的时候,我甚至不会去翻找原稿,而是选择重新写一遍,这样每次修改都保持了新鲜感。我从未觉得做这些是浪费时间,对于一个编剧来说,书写就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应过于珍惜自己一次性写下的文字。
整个剧组灵活地调整剧本,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创作需求,这是一种良性的工作模式,让所有人都习惯了随时可能的变化,无论是美术团队还是演员。这样的工作方式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很随意,但实际上是我们对艺术创作严谨态度的体现。其实我认为,不要对自己的作品过于敏感或小心翼翼,应该愿意接受改变,并乐在其中。如同攀登一座山,重要的是向前看,继续前进,而不是频频回首。这样的心态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会使整个创作过程更加高效和愉快。
【作者简介】 范志忠,男,福建建阳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影视创作与理论研究;
陈 笑,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影视与文化产业
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发展研究”(20ZD19)、
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项目“新时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现状与传播生态研究”(22VRC13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