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2024-08-01秦晓静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出现了向虚拟经济倾斜的趋势。实体企业投资与获利虚拟化,理论上容易造成虚拟经济泡沫化,而金融科技创新可以凭借技术优势为抑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提供创新动能。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通过对实体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而运用金融科技的数字技术,能够有效促进供需之间的精准对接,减少融资过程中的成本负担,同时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这些途径,金融科技在支持小微企业获取资金、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等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实体经济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速度型增长转向效率型增长。尽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但在近几年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向虚拟经济倾斜的趋势。因此,2021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率先印发《关于持续深入做好银行机构“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调整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作用,强调金融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实体经济增速放缓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总量尽管仍在不断增加,但增速明显放缓。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虽然已取得显著成就,但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这表现在关键技术短缺以及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导致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上存在短板。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其增长速度正在放缓。这种放缓可能会影响制造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减弱,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成熟,支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技术基础相对薄弱。长期以来,由于依赖于外部技术和市场,国内产业发展在关键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这导致了实体经济增速放缓。
(二)金融资金脱实向虚趋势初显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金融业对经济总体发展发挥的作用在不断增强。金融业的增加值从2010年的25733.1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96811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在增加,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为主要经济体最高。当前实体经济增速变缓,投资效率逐年降低,使得金融资金选择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减少了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机会,出现金融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科技的创新有潜力纠正这种偏离实体经济的倾向,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图 金融业增加值
(三)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动力转换不充分
随着新技术的诞生、新产品的推出、新业态的形成以及新模式的探索,新旧产业之间的融合步伐正在加快。然而,尽管有这些新兴力量,它们的整体规模和贡献仍然相对有限,尚未真正形成创新驱动的增长格局。根据《2023上半年中国新兴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兴产业发展指数较去年底有小幅增长,其中一季度回升显著,二季度则略有回落。从具体的指标来看,中国新兴产业的实力和潜力均有所提升,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其支撑环境和条件。科技金融的创新,通过更加完善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和金融科技赋能机制,推动了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和充分转化,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金融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路径
金融科技创新凭借技术优势,可以降低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本、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为抑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提供创新动能。但从互联网金融的实际发展过程来看,其结果可能存在“双刃剑”效应。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各个产业的深入融合,由于资本的短期性和逐利性,导致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抑制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分析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影响路径,可以提高金融科技的正效应,防止引发实体经济危机。
(一)金融供给匹配实体经济金融需求
金融科技创新运用移动终端和大数据分析,能够规避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和服务不匹配问题,显著增强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精确性,从而满足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中的各类金融需求,推进产业数字化,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科技的发展深化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数字金融创新,提供了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匹配。这不仅满足了公众在消费升级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
(二)金融科技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金融科技创新通过推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与风险,还通过优化利率定价机制,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特别是为小微市场主体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一变革满足了新兴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对新型金融服务的需求,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运用,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它们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协作效率以及改善融资信用环境等多种机理,助力实体经济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增长。具体来说,这些技术通过增强透明度和信任度,简化了融资过程,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它们也促进了企业间的协作与沟通,提高了整体经济体系的运作效率。此外,这些技术还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信用体系,为实体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可靠、便捷的渠道。
(三)金融科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金融科技创新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从而更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更加精准地评估信用状况,深入挖掘长尾客户,改进征信评级体系,优化审批流程,为新兴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这不仅增加了银行对新兴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降低了融资成本,而且为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等新兴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金融科技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经营收入超过80万亿元。中小微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可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原因,造成中小微企业无法解决融资渠道与融资成本高等问题,而金融科技的创新可以解决中小微企业存在的融资约束难题。首先,由于传统征信体系中缺少小微企业的记录,导致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无法实现正常的资金融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重新构建数字信用征信体系,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其次,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的还有传统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区块链金融科技可以对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多级可信流转,增强小微企业所属供应链的韧性。
(二)助力乡村经济长足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农业强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我国将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其中高质量的乡村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将起到关键作用,而金融科技可以为乡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我国的农村地区正在依靠打造产业链提高收入,农村金融机构也在运用金融科技实现金融服务供应链与乡村产业供应链的协同。加强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核心实体经济的能力,形成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202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33元,城乡收入比为2.45:1,城乡收入仍存在一定差距,乡村经济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乡村振兴需要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根据乡村的特色场景,提供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的各类金融服务,促进乡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也应注意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异质性。金融科技的促进效应在西部地区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因此,因地制宜地利用金融科技服务乡村经济是我们应该着力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三)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转型的着力点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在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实体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金融科技为实体产业提供服务。金融科技融入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支付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资管科技等创新,将金融服务更广泛、更深入地嵌入智能制造、智慧园区、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场景中,打通金融科技系统与企业生产经营系统,提升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实现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创新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
针对实体经济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创新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和金融服务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融资解决方案,优化金融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实体经济量身定制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和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强化金融科技监管
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制度,明确监管对象、监管内容和监管方式,确保监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强对金融科技机构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防范风险的发生。要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评估金融科技服务中的风险点,采取相应措施预警、处置。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加强数据分析和技术应用等方式实现。完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对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确保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关键措施。只有不断地完善和强化这些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优化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环境
制定更加明确和具体的政策,确保金融科技行业的健康发展。明确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业务范围和监管要求,加强对其业务开展的监管和风险控制。首先,完善相关法规,为金融科技行业提供更加稳定和透明的法律环境。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金融科技公司的行为,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次,应该加强政策与市场的对接,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效。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推广,提高金融科技公司的政策意识和合规意识;最后,建立有效的政策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为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动金融科技行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促进经济脱虚向实的角度看,金融科技的普惠性特征提高了通过传统信贷渠道难以获得贷款的个人、家庭、中小企业乃至受政策限制的企业的信贷可获性。政府有关部门应特别关注金融科技服务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作用,鼓励金融科技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还要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金融科技风控系统,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加强对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确保金融科技的应用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同时,要提高公众对金融科技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宣传和风险提示,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相关风险。
(作者单位:山西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