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4-07-30陈奕竹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自然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但目前该课程在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课程评价等方面面临一些挑战。文章基于OBE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自然地理学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路径,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课程;OBE理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8.041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urse of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CHEN Yizhu
(Guilin Tourism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0)
Abstract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carrier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Physical geography, as a fundamental course for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serves as a cruci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base. However, the course currently faces some challenges in terms of content, practical components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oncep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form paths for the physical geography cours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course objectives, course design, teaching model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The aim i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foster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Keywords physical geography course; OBE concept; teaching reform
应用型人才是“运用知识、经验、技能从事生产服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总称,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类”[1],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与演变机理的综合性学科[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围绕新时代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培养能在各级政府城乡规划与建设部门、企事业单位、相关研究机构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国土资源管理、城乡旅游规划、城乡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全面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4]。自然地理学课程常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于第一学期。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仅影响学生后续的专业实践能力,也会影响学生对该专业的志趣。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下,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偏向理论性,缺少跨学科的整合与应用。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是一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5]。该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与职业相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解决自然地理学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和推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明显的作用。文章基于 OBE 教育理念,从课程目标、设计、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切入,探讨专业发展下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
1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足
自然地理学中常讨论的环境污染、资源能耗、全球变化、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都与专业、行业相关,是学生后续学习“人文地理学”“城乡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学”等课程的重要基础理论依据。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未能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学生难以将课程知识运用在其他的规划类课程学习中,同时体现在毕业论文的结果分析部分内容片面、浮于表面。
此外,自然地理学课程教材多以传统的方式归纳理论知识,有利于自然科学类专业(如自然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等)学生的学习,但却容易忽略其他相关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或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出现过于理论、实践不足等问题。
1.2 实践课程课时不足
OBE理念强调以学生成果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是培养和检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桂林旅游学院现行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自然地理学课程共51课时,其中理论课时34,实践实训课时17,实践内容包括气温、地貌、土壤、综合实践四个模块,没有固定的实践场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课时难以兼顾理论与实践,有限的实践实训课时导致实践只能集中于单个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内容,系统性认知训练不足,难以提升学生在野外观察、调查及综合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目前的实践实训项目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做”的模式,机械性的重复往往会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若只是在现有基础上将实践实训课时比例调高,又会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1.3 课程评价维度简单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检验手段,考核的方式对课程的学习方式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自然地理学以“平时成绩(30%)+实践报告(20%)+闭卷笔试(50%)”作为考核标准。参考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虽然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每次的作业和实践报告,但是仅有10%的学生能够在作业中体现出一定的个人思考和观点,而最后的闭卷笔试也能看出多数学生只能达到记忆理论知识的水平,融入自己理解的较少,灵活运用的更少,这对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显然是少有用处的。同时评价主体仍为任课教师,评价方法相对较单一,基本集中于对结果的评价,难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全过程跟踪和全面客观的评估。
2 OBE理念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路径
2.1 按照毕业要求、行业要求重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制订既需要联系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也需要紧密结合时代需求、行业需求、发展需求。根据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和企业走访的调查结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正在逐渐由以城市为主要服务对象转为以乡村为主要服务对象,从而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在构建课程目标的时候也应注重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有担当、有能力、能服务、敢奉献的人才。
2.2 融入专业发展、联系时事热点优化课程设计
基于OBE理念,根据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自然地理学的课程设计,加强知识的整合、案例的渗透、思政点的融入,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贯穿教学全过程。例如从思政点融入的角度来说,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在 2016 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写入决议案,因此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等章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再以此为引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做好城乡规划管理;又如可以在自然区划、生物等章节融入“两山”理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又联系了专业实际,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认同。在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融合中,应当注重案例运用,例如在自然区划和土地的章节中,以我国批复的地方国土空间规划为案例,引领学生从大气、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等角度分析桂林为何构建以及如何构建“一核两翼三轴三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学习和领悟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合理性、现实性、科学性,强化地方归属感。
2.3 基于OBE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2.3.1 实施“学教并重”的混合式教学
基于OBE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引导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因为顾及理论知识点多而未能摆脱“填鸭式”教学,多数学生也未能高效利用起课余时间,教学效果不佳。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活”起来,推动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更高效的课堂时间。基于当下丰富的在线资源,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拆解知识点,课前在线上平台发布导学要求、学习视频、小测试和开放式的讨论留言空间,要求学生提前解决基础知识点。班级成员可以相互看到对方的进度,形成竞争循环。课堂时间可以根据章节的重难点和学生反映的问题串联知识点,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入案例讨论,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前以线上形式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为课堂留出更多灵活的空间用于学生的汇报分享,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课堂汇报等形式,最大程度实现“学生―教师―学生”的即时反馈机制。课后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固定时间开展答疑解惑,以“即问即反馈”的方式保持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行动力。
2.3.2 强化综合实践环节,课堂实践与独立实践相结合
野外实践是学习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步骤,是掌握和转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立足地方地理环境,服务当地社会也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6]。在保留现有的课堂实践的同时可以酌情拓展地理学课程体系,增设独立的野外实践学时。桂林旅游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文地理学课程设置于第二学期,可以糅合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在大一暑期集中开展为期一至两周的野外实践。以地方周边乡镇为实践地点,对当地的森林、农田、河流、建筑、大气、生物、地貌等进行调查和记录,探索空间分布规律,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知识探究乡镇的自然地理环境现状、发展局限性、文化特征、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与落实,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理论提出对应的发展路径。在野外实践过程中强化任务驱动模式,弱化教师演示讲解,给予学生宽松的探索空间和时间,全方位、全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克服之前单纯以实践报告作为实践成绩的弊端,进一步突出和完善过程性评价,适当增加野外实践表现、阶段性分享等过程考核环节,让全过程考核真正落实。
2.4 以学生能力为导向丰富学习成果
传统的学习成果主要指学生修满本课程的所有课时,通过相关考核,最终获取对应的学分。但是,基于OBE 理念的学习成果不应只关注期末成绩的高低和学分的修读。鉴于课程性质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学生主要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课程成果的转化可以尝试以次年春季学期开展的“挑战杯”为目标,为其积累素材。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后阶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往年“挑战杯”的主题、规则为参考,要求学生撰写申报书和报告,教师给予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增强了学生对比赛的认知、参加比赛的信心、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也为本专业和本学院培养了赛事的后备力量,这方面的成果转化可以以加分的形式融入独立实践课程。
2.5 完善全过程评价机制与体系
为保证学生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全局观、系统观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体系不能再是单一的主体和方式,需要实现多元化、全过程化,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基于OBE理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自然地理学课程的评价体系。一是丰富考核方式。具体来说,平时成绩将拓展包含书面表达、个人或小组课堂汇报、小组讨论、课堂笔记、课堂提问等形式,比例保持30%不变,但上调作业比重。实践成绩总比例上调至30%,细化实践表现和实践汇报的小分。期末闭卷笔试成绩从50%调整为40%,突出论述题和材料题,融合综合思维和价值观引导,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丰富评价主体。适当在汇报环节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和辨析能力,使其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与沟通能力。三是增加对课程及授课方式的互动式评价机制。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个阶段分别开展三次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初认知、初需求,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培养程度,验收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3 结语
自然地理学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应发挥新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功能。在课程改革中,应紧密结合时代需求、行业需求、发展需求,重构课程目标,并优化自然地理学的课程设计;基于OBE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有动力参加学科竞赛,丰富学习成果,持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构建并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体系,真实合理评估教学成效。将OBE理念应用于教学改革能够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都有所提高,更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以达到学校专业建设为地方服务的目的。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融合研究”(2022ZJY2815);桂林旅游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OBE理念智慧旅游课程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校20230047)。
参考文献
[1] 壮丹丽.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演进、基本范式与优化理路[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4,28(1):33-42.
[2] 陈效逑.自然地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胡娟,谭悦,王刚,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的教学融合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2):45-50,56.
[4] 陈郁青,叶青,余华,等.“新工科”视角下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教育评论,2023(12):154-158.
[5] 王广超.论OBE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时空2018(9):117-118.
[6] 马振兴,刘文超,莫训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22,8(30):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