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双一流”高校科研育人路径塑造未来自主创新领军人才
2024-07-30魏敏陈志欣李恒
摘 要 高校是新时代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力量,应该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深挖科研育人内涵,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进行科教融合改革探索,聚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本研究尝试从强化价值观引领、社会责任和科研伦理教育,着力构建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平台,实施导师制和科研团队制度,加强开放型学生自主创新科研基地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五个方面探讨实现“双一流”高校科研育人的可能路径,以期为“双一流”高校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科研育人;科教融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8.001
Five Path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 Shaping Future Leading Talents i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EI Min, CHEN Zhixin, LI Heng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battlefield and important force for cultivating new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They should aim at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deeply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ombine their own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explore the reform of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dependent talent cultiva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possible paths to achieve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in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 from five aspects: strengthening value guidanc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earch ethics education, focusing on build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latforms, implementing mentorship and research team system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stud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research bases, and conduc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The aim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independent training.
Keyword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复兴靠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高校加快自主培养创新人才指明了方向。“双一流”高校是新时代新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力量,应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注重顶层设计、创新育人模式,以科教融汇为抓手,着力构建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目前部分高校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内高校的科研育人实施现状还没有形成科学成熟的长效发展机制,在思维理念、顶层设计、实施策略方法和政策、基础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普遍问题。部分高校的科研育人工作针对性不强,对其重视程度不高、支撑力度不足,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没有被完全激发,缺乏良好的校内科研育人氛围和环境。部分高校虽然采取了相关措施,但实施过程流于形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低、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尝试从整合科研育人主体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强化价值观引领、社会责任和科研伦理教育,着力构建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平台,实施导师制和科研团队制度,加强开放型学生自主创新科研基地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五个方面探讨实现“双一流”高校科研育人的可能路径,以期为“双一流”高校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 强化价值观引领、社会责任和科研伦理教育
高校科研育人具有“鲜明的思想引领性”特征。“双一流”高校在建设和执行育人理念和育人体系的过程中,应有目标、有责任、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科研活动,在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开阔其学术视野、增强其实操能力的同时,将思政教育寓于科研活动中,通过挖掘相关背景知识、人文因素、时政态势等素材,与课题研究深度融合,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和肩负民族复兴大业的责任感,在激发学生对科研和专业热情的同时,也牢固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在推进科研育人的过程中,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激励教职工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此外,科研伦理是科研活动的基石,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从事科研和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还应该强化科研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诚信意识。通过案例教学、研讨会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科研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为其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
2 着力构建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平台
“双一流”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平台和人才聚集优势,不论从全球科研发展的趋势,还是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来看,高校都应着力搭建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从操作层面,可以探索建立(虚拟)跨学科研究中心(小组),成立以特定主题或问题为中心的(虚拟)跨学科研究机构,比如人工智能与健康研究中心、可持续能源与未来智造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与人工智能研究小组等,以此为平台,聚集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对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就能接触到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可以搭建在线协作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在线跨学科协作平台,让师生能够跨越地理限制,进行远程交流、资料共享和项目管理;可以构建国际跨学科合作网络或加入国际研究网络,与海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师生提供参与国际跨学科项目的机会。苏州大学生命科学拔尖创新英才班还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双聘”等制度,整合校内外主体资源,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举办各类跨学科科研活动。推进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实践活动。动员成长陪伴导师、班主任及学院教职工,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效果显著。
3 实施导师制和科研团队制度
优秀的导师是科研育人的关键因素。目前部分高校实施“本科生成长陪伴导师”制度,从专业教师、科研人员中选聘导师,从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生活帮扶等方面陪伴学生成长,效果显著。从科研育人的角度来看,成长陪伴导师还应扩大外延,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科研优势,为学有余力、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支持。同时,还应鼓励导师组建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的科研团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协作能力。高校还应建立配套保障措施,鼓励高水平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机构指导本科生科研,全力推进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开展创新性、探索性实践。
例如,武汉大学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我校教师承担的各级各类研究项目(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学校设立的自主科研项目)须吸收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参与科研”,在制度层面对教师的科研项目须指导本科生参与进行了要求。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生命科学拔尖创新英才班在“本科生成长陪伴导师”制度的基础上,从下属各学院、科研院所、附属医院、合作单位选聘优秀学者建立“导师库”,学生入学后,可以与导师基于学术兴趣进行互选,还制订了相应管理办法和评价机制,提供科研资源支持,招生至今,学生在SCI论文发表、专利、省级以上科创项目立项、三大赛奖项、学科竞赛获奖等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
4 加强开放型学生自主创新科研基地建设
高质量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是科研育人的物质保障。科研基地作为承担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具有支撑学术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重要作用,同时也肩负聚集尖端科技人才团队、培养科研人才、促进跨学科融合的任务,代表了高校的科研水平与实力。一直以来,高校科研基地的育人作用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层面的培养,且存在缺少宏观发展规划、资金来源单一、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现实问题。面对新形势,高校应提高站位,努力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聚焦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开放型学生自主创新科研基地建设,应从科研育人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加大投入,加强组织协调、整合资源优势,建设和开放现有科研基地,为本科生科研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从操作层面来看,高校应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建设力度,拓展功能,将实验中心、动物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场地及实训管理等工作纳入双创学院统一管理,用于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及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校各级各类实验室、研究平台应向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全面开放。例如,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为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选择参加综合性、创新性或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其下设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每学期组织相关院系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通过网站发布开放性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5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提升科研育人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双一流”高校正在进行积极深入的探索,但在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参加国际会议、与世界顶尖的学者和研究机构交流的机会,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方法,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促进全球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关键力量。
从科研育人的角度出发,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应摒弃自上而下的决策弊端,调研全院师生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形成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应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重视国际化师资的引进和培育,通过灵活形式邀请国际知名教师来校授课,将本校优秀教师派至合作高校交流学习等;应建立融合式的课程教育体系和个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打造跨学科的国际化课程,根据不同的国际交流需求,定制不同的国际交流项目。以苏州大学的做法为例,第一,利用学校资源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建立合作,大力开拓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渠道,积极申请如“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计划。第二,利用各类资源,开拓相关短期交流项目,如交换生项目、课题研究、寒暑假夏令营、国际学术会议等。第三,开展中外合作培养项目。凭借学校与学院的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国(境)外著名高校开展“3+1+1”“4+1+1”“1+X”等本硕贯通项目。此外,苏州大学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合作开展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邀请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各个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进行直播授课,免费向全校在籍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学习与科研环境。
在当前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在于创新与技术的不断迭进,其核心还是创新人才的驱动。“双一流”高校应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深挖科研育人内涵,尝试通过强化价值观引领、社会责任和科研伦理教育,着力构建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平台,实施导师制和科研团队制度,加强开放型学生自主创新科研基地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五大路径,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界力量,聚力塑造未来自主创新领军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2023年度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特征与路径研究——以苏州大学生命科学拔尖创新巴斯德英才班为例”。
参考文献
[1] 程墨,刘玉,欧媚.瞄准国家战略需求,造就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24-3-3(01).
[2] 刘在洲.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特征与实践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1(3):106-111.
[3] 魏敏.新时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优化对策[N].江西日报,2023-03-30(12).
[4] 魏敏.进一步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特征与路径研究——以苏州大学生命科学拔尖创新巴斯德英才班为例[J].新丝路,2023(12):178-180.
[5] 孙超.“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基地平台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科教导刊,2023(19):30-32.
[6] 许乐,李雪岩.新时代思政教育视域下高校科研育人的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高教党建与思政版),2023(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