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实战”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
2024-07-30张崇波邓琳君张昱
摘 要 “生态环境犯罪理论与实务”是面向公安学类专业三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校重点培育和打造的一门特色课程。然而长期存在的回溯性学习方式、课堂参与度低、被动式学习等教学“痛点”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思政创新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实战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经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建成以实战为核心,案例为基础,线上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线下案例讨论实战思维,执法实训提升岗位胜任力,“线上+线下+实战”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线上+线下+实战;三位一体;教学改革;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8.038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Trinity Teaching Model of
"Online + Offline + Practical"
——Tak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imes" as an Example
ZHANG Chongbo, DENG Linjun, ZHANG Yu
(Nanjing Police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3)
Abstra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ime Theory and Practice" is a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 designed for third year students majoring in public security. It is also a characteristic course that the school focuses on cultivating and creating. However, the long-standing teaching pain points such as retrospective learning methods, low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passive learning seriously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issues, teaching reform will be carried out through innovative ideas, model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dhering to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student-centered" and "practical needs oriente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e deeply integrated with teaching. 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 new teaching model will be built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as the core, case based, online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 master basic theories, offline case discussion of practical thinking, law enforcement training to enhance job competen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 offline + practical experience".
Keywords online + offline + practical; trinity; teaching reform; model innovation
“生态环境犯罪理论与实务”课程从规范分析和理论分析角度,以观察生态环境犯罪现象、归纳生态环境犯罪规律、验证生态环境原因、提炼生态环境犯罪对策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聚焦生态环境犯罪生成的机理、生态环境犯罪预防的策略、生态环境犯罪防控政策的效果等为核心议题。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案件办理的研究意识、求知热情、自学能力,具有运用法学基本知识和观点分析复杂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案件办理工作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驾驭复杂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案件的能力,促进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激发他们后续学习的潜能,为其学习后续课程,提高生态环境刑事执法岗位职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课程“痛点”:教学反思与问题剖析
本课程的前置课程为刑法、刑事诉讼法、野生动植物识别与鉴定等课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因习惯于被动学习,注重考试和习题,忽视实践和参与,实战能力相对比较薄弱。通过学情调研我们了解到,本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以下三个教学痛点问题。
1.1 理论素养与实战能力的结合还需进一步提升
传统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实战教学场景拟真性不高,学生实战能力培训不够,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实战思维能力弱,岗位胜任力不足。在实际办案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逃避追捕的手段多样、案件现场复杂多变,需要民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反应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知识的灌输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在日常授课中尽量贴近实战、模拟实战,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不断训练、提升实战能力。
1.2 教授与学习的互动还需进一步完善
本课程开设在大三,很多学生正处于毕业去向选择的压力之下,对课程学习抱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如拟考研学生更关心研究生考试中的考点,对其他知识则缺乏探究欲望;拟参加联考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与联考关系不紧密,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和重视。此外,本课程除了要掌握生态犯罪相关法律知识,还要求具有高超的刑事侦查技巧、取证技术等,学习难度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学习热情及参与度不高。加之传统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单一,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实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在讲台上讲、自己坐在下面听。在此情形下,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听众甚至旁观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努力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但是,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或者无法在研讨环节中积极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3 思政与特色育人的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公安院校的学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预备警官,与一般学生相比,身份较为特殊。除了要能够准确运用法学知识,他们还需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如果只有知识和技术,没有JagCHs7h/RVsaL6WmaACP63WTp4H+1Cg2m0qQPrlzQk=品格和情怀,只有私心没有担当,只为个人谋成功不为人民谋幸福,就不能真正做好本职工作,也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民警察所应当具有的价值观。传统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未能结合公安类院校的育人特色,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课程育人效果不明显,课程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度不够。
2 成果解决教学“痛点”问题的方法
针对以上痛点问题,我们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战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德法兼修、忠诚育警贯穿教学全过程;以掌握生态环境犯罪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获得良好的实战思维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养成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法治理念为目标,采用线上、线下、实战的混合式教学策略,应用CBL、PBL、TBL等教学方法;融合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在优秀教学团队的组织实施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全程采用多元化、整体性、系统性的评价方式,最后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效果(见图1)。
图1 “生态环境犯罪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创新整体思路
2.1 教学模式创新
以实战为核心,案例为基础,线上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线下案例讨论培养实战思维能力;执法实践提升岗位胜任力,建成“线上+线下+实战”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见表1,p121)。
2.2 教学目标创新
2.2.1 思政目标
从“德法兼修”和“忠诚育警”两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时代担当和责任感,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公安工作(食药环)的职业荣誉感。
2.2.2 知识目标
了解生态环境犯罪的学科性质、学科地位、学科体系、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大法治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司法实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守护绿水青山。
2.2.3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案件办理的研究意识、求知热情、自学能力,具有运用法学基本知识和观点分析复杂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案件办理工作的思辨能力,对驾驭复杂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案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激发他们后续学习的潜能,为其学习后续课程,提高生态环境刑事执法岗位职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2.4 情感目标
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领悟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养成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法治理念。
2.3 教学内容创新
一是线上内容。课程团队用匠心打造精品微课,为开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提供资源载体。二是线下内容。骨干教师深入基层一线,收集案例和素材,与地方公安局合作,建成拥有1500份案件的《生态环境犯罪案例卷宗库》。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学会使用线上学习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实战思维能力。三是实战内容。聘请多名公安业务能手担任课程教官,教师教官联袂开展教学创新。建立警学研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深入一线,提升实战能力。同时,邀请地方实战专家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四是课程思政内容。以德法兼修和忠诚育警为两大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情等特点,以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为目标,共提炼10个德育要素,分别是德法兼修(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精神、人民至上、公平正义、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忠诚育警(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新时代公安工作的初心和使命、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通过将课程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了德法兼修和忠诚育警的育人目标(见表2)。
表2 “生态环境犯罪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元素矩阵对照表
2.4 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CBL、PBL、TBL,生导生演、启发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线上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线下案例讨论培养实战思维能力,执法实践提升岗位胜任力。
2.5 教学评价创新
采用形成性、系统性评价、多元化考核方式,贯穿学习全过程。总体成绩包括线上、线下、实战三部分,采用生生互评、师生评价等形式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考核。一是知识评价,包括测验、考试;二是能力评价,包括案例讨论、互动、课堂表现等综合考核;三是素质评价,包括执法实践中综合评价;四是评价方式,具体为总成绩=线上30%+线下30%+实战40%。
2.6 技术创新
一是使用VR虚拟现实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显著提高教学效果。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根据模拟的案发现场进行调查取证,将案件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证据规则运用于实践。二是课程教授过程中,通过学院的“智警学堂”平台,发布随堂小测验。学生登录APP或PC端即可作答。根据平台对随堂小测验结果的分析,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巩固练习。
3 课程体系改革成效
课程组在“生态环境犯罪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和教学改革实践方面进行了建设与探索,逐步形成了“线上+线下+实战”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整体优化、学生执法能力、创新和实战能力,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1 学生执法能力有效提升
本课程学情分析秉持着“学前—学中—学后”的分析路径,连续对2015―2019级学生分别从生态环境犯罪案件办理的理论和知识、执法思维能力、执法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对所授的1404名学生进行调查和观测。根据调研结果,进行教学改革之后的2017级、2018级和2019级学生,不管在知识掌握方面,还是在能力养成和实战运用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3.2 学生创新和实战能力得到提升
在新的教学体系下,学生对生态环境犯罪的基本概念、案件办理难点和易错点的理解和掌握得到加强,培养了学生批判性分析问题和办理案件的实战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很大。学生从以前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寻,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下答疑的次数明显增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善于发现问题;二是学生对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研究兴趣明显增强,14名学生以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领域犯罪为题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三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明显提升,课程组指导的项目《义警行动——绿水青山中的橄榄绿》获得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并获得最佳组织奖。
3.3 课程内容服务实战,社会评价良好
团队教师主动融入,服务于公安执法工作,课程教学内容全方位服务于实战。课程组的教师积极走出校门,参与地方实战案件的侦办,利用寒暑假时间为地方实战部门进行专题授课。同时,课程组教师多次受邀参加地方实战部门的案例讲座教学。据统计,课程组教师年均为一线公安执法工作人员提供案件咨询500起。基于课程内容拍摄的微视频也在多个实战部门官方平台上作为民警实战的学习资料进行连载,受到一线民警的普遍好评。课程组所编写的试题库在智警学堂PC端上线,受到良好的行业评价。
基金项目:治安学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南京警察学院教研重点项目“警务硕士生态安全与保护执法领域核心课程群建设”(ZD23002);南京警察学院教研项目“治安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研制”(YB23004);南京警察学院教研项目“‘生态环境犯罪理论与实务’一流课程建设(线上)”(YLKC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