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圈:探索劳动教育的支撑点
2024-07-30严雪霞
摘 要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实现需要重视并体现劳动形态与劳动实践的现实性与真实性。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学校以项目化学习为抓手,通过模拟真实的劳动环境、满足真实的劳动需求、完善真实的劳动评价机制,构建了沉浸式劳动实践圈,让学生获得真实正向的劳动体悟,让劳动教育得以真实发生。
关键词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圈
作者简介严雪霞,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需多渠道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场域、满足劳动教育的实践需求。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由此看出,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直面真实的劳动实践并且搭建真实的劳动实践场域,以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品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学校创新构建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圈,以让劳动教育得以真实发生为目标,以项目化思维为指导,通过还原当下社会真实复杂的劳动场域,激发学生内在真实的劳动需求,实施真实闭环的劳动评价,力求用真实的劳动实践拒绝“虚假劳动”,凸显劳动教育的社会性价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劳动教育走向深度、走向真实。
一、场域: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圈的
现实基础
(一)拓宽空间:“实景化”助推劳动项目有效生发
基于校园布局,学校向内突破空间局限,向外整合实践资源,构建起“一院”“四区”“五园”“十基地”为一体的校内外多样的“实景化”劳动教育实践圈。“一院”为红领巾成长学院,下设生活小镇、红领巾邮局、自助超市、布艺教室、环旅书屋;“四区”分别为版画创作区、运动服务区、艺术表演区和生活服务区;“五园”包括萌宠园、锄禾园、百香果园、茗韵茶苑、锦鲤鱼塘;“十基地”则是图书馆、美术馆、银泰城、驻军部队等数十家校外共建单位。全链条、全场域、全开放的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圈,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项目的有效生发之处,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劳动、生活、创造相融合的具身学习空间样态,让学生得以在丰富多元的劳动环境中进行沉浸式体验学习。
(二)串联时间:“完整性”保障主题活动全面落实
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圈以项目化思维为指导,以劳动教育项目为主线,设置了若干具体的劳动实践项目。这些项目通过时间轴线的串联与延伸,不仅实现了难度的递增和梯度的进阶,也让学生获得了最全面而又真实的劳动体验。以生活小镇体验馆为例,学校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设计了不同主题的烹饪项目。从一年级开始,学生首先需要学会认识食材、使用厨具以及制作一道简单的菜肴。随着年级的提升和技艺的逐渐纯熟,学生将面临更高难度的挑战,如制作中式糕点和传统应季美食。到了六年级毕业时,学生们将共同完成一项特别的任务——制作一桌丰盛的“毕业餐”,以此表达对学校、同学的离别之情。这样的课程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不断摸索学习中体会烹饪的快乐。
二、需求: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圈的
内在动因
(一)发掘问题内驱,促进思维延伸
一个具体而有效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互助;而在问题被思考、被解决的过程中,又会有更多的需求与问题被发现、被重视,从而拓展出更多新的探索方向。
以“红领巾邮局”项目为例,学校刚开始只设有一个校长爱心信箱,但学生们想要写信的对象不只是校长。在这样的需求下,服务于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校园邮局应运而生。邮局成立之初,“谁来送信?”就是大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引发了第一批邮局工作人员的选拔。随着活动的推进,一系列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对小邮差聘任、培训、分拣信件、规划高效快捷的送信路线等后续活动项目的构思与实践。为了更好地服务师生,邮局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新增了分发奖状、奖品、报刊读物等业务。此外,邮局还积极与校内其他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例如,与“小泰阳”银行合作分发取币奖券,与版画社团合作运送新年台历,以及与大队部合作派送丢失的校服等。在“红领巾邮局”劳动项目中,一个个问题的生成、串联与延伸,让校园邮局的建设和管理更加趋于多元化与规范化。
(二)聚焦学科融合,实现知行合一
学科壁垒的打通与学科知识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主题劳动项目的顺利开展和优化提高,最终使劳动教育项目与学科知识环环相扣,在具体实践中形成完美闭环。
例如,锄禾园劳动项目有一个支线活动——责任田招标。该支线活动的主体设计如下:锄禾园承包大畅想—班级计划参与“招标”—撰写“标书”—现场竞标—优化班级承包方案—根据竞标结果挑选责任田。这个项目巧妙地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设计图绘制需要学生具备美术基础、标书撰写考验写作技巧、现场竞标则需要好口才、承包预算考查数学思维等等。这些环节不仅调动了多学科知识,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三)搭建学习支架,助力认知进阶
劳动教育需要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做到梯度提升,还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需求的变化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的学习能够阶梯式进步,进而达成思维的碰撞与进阶。
例如,在耘梦园劳动项目中,学生们有机会参与多样化的种植和养护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易于操作,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满足感。随着认知的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也更趋向于探究化。比如,在种植韭菜时,韭菜籽播种后盖上草有何用处?针对这一疑问,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韭菜不同播种方法对比实验”的课题研究。他们通过对土壤进行观察分析以及对比不同播种方法的优缺点,解决了心中的疑惑。此外,学生们还开展了诸如“孔雀蛋孵化的有利条件探究”“如何有效利用动物粪便提高土壤肥力”等课题研究。这些课题都源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通过探究这些课题,学生们学会了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和耐心实践,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评价: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圈的
动力支持
(一)以劳动教育过程为重心的展示评价
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圈的各个场域都能产出丰富的劳动产品。这些劳动产品既可以是无形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是有形的、可物化的成果产出。基于不同劳动产品的特点,学校开发了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形式。例如,针对服务类劳动项目,学校将服务时长、客户评价、自我评价作为最终评价的构成要素;针对农耕类、技术类劳动项目,学校将具体的劳动成果、模型等作为表现性评价的依据;针对创意类劳动项目,学校则根据劳动成果的完成质量、操作水平、创新水平等进行梯度化评价量表的设计。
以劳动展评为例,每学期初,各班级会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劳动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到了学期末,学校会组织展评活动,让各班将主题劳动实践通过生动的展演呈现出来,明确活动目的、突出活动过程、物化活动成果、分享活动中的难点、亮点与感受。学校还特意邀请专家、学生担任评委,从真实性、过程性和科学性等多个角度进行现场提问、指导和评价。优秀的展评成果还会通过学校的公众号进行推广,供全校师生学习和反思。
(二)以校园货币为载体的激励评价
“泰阳币”是校内流通的虚拟货币,不仅用于评价学生在特定劳动活动中的表现,也用于教师对学生日常班级劳动表现的即时评价。学生可以在兑换窗口用“泰阳币”购买文具以及各类校产农产品,也可以以集体名义租借学校公共场地开展班级活动,还可以购买校内时令性劳动项目(如打桂花、摘柚子、做青团等)的门票,从而获得户外游乐设施以及体育器械的使用权等。学校还特意购置了投篮机、自助贩卖机等文体设备,以增加货币使用的趣味性。此外,在“童趣超市嘉年华”和“泰酷啦”迎新赶集等活动中,学生们可以用劳动赚取的“泰阳币”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以及购买心仪物品,享受收获的喜悦。
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圈聚焦真实的劳动场景,通过构建真实的劳动场域、满足真实的劳动需求以及完善真实的劳动评价,带给学生多维度的劳动体验与感受。在真实且多样的劳动场域中,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发现和思考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与智慧创造,在知识习得与生活应用、问题解决与实践创新的持续双向互动中,不断巩固和优化认知发展,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