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家庭教育观

2024-07-30丛中笑

中国德育 2024年12期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家庭家教家风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确立新时代家庭教育观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家庭教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重视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统筹发展等思想特点。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突破点。学校需要处理好与家庭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发挥专业特点,加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支持,加强校家社联动,形成协同共育的教育生态。

关键词新时代;家庭教育观;家庭家教家风;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丛中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儿童中心原党委书记、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包括人们对家庭的看法、观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研究探讨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观,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增强家庭幸福感,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重视家庭教育

是教育高质量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重大命题,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强调家庭的基础作用、家庭与社会国家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这些重要论述从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高度阐释了家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特点,为树立新时代家庭教育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最大的变化就是“家事”上升为“国事”。202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标志着家庭教育走上法治轨道。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国家政策,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都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重视家庭教育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分不开。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加之家长受教育水平随之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部分家长舍得为孩子投入时间和金钱,但是却无法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家庭指导与支持,家庭教育不得其法,阻碍了其重要作用的发挥。因此,家庭教育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着家庭稳定与社会和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关注家庭教育,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奠基性作用。

重视家庭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实施“家长教师计划”,旨在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2007年,美国开发了“赋权父母的学校资料”工具包,免费向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英国尤为重视家长教育,出台了“尊重计划”“每位家长服务计划”“国家育儿辅导院”等多项政策,加大对家长的培训与指导,还为家长提供担任“教学助手”的机会,促进家校社合作。德国把父母教养儿童作为一种义务写入宪法,强调父母在儿童成长中的责任。新加坡制定了“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计划”,为学前儿童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支持,包括生活技能、亲子关系、沟通技巧等内容。从以上国家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家庭教育,除了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外,还特别重视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的提高,以及家校之间的合作。

重视家庭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一些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品德培养。家长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以为只要盯紧孩子学习,孩子就能获得好的发展。而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受学习品质影响更大,即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与亲子关系密不可分,如果家长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就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和冷漠,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有些孩子缺乏学习动力,认为学习是为了老师和家长,这是因为忽视了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他们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学习不负责任、对别人不负责任,学习动力更多来自功利和外力。可见,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首先要增强孩子的责任感,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以上分析可知,家庭教育的效果与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方法途径分不开,品德教育与孩子智育发展紧密关联。品德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是与人的情感、人格培养息息相关的。要增加家庭的感情交流和人文关怀,为孩子打造温暖的家,让孩子在温暖自在的家庭中健康成长,才能在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同时激发学习动机。

二、树立正确的家教观

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

家庭教育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应重新审视和思考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观。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反复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刻阐明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实现途径,要求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家庭教育观的重要论述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胸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我国家庭教育的时弊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2]“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3]新时代家庭教育观,首先,指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它是人生起步阶段的教育,只有起好步,才能打牢基础;其次,指明了家庭教育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凸显了家庭教育的特点和独特功能;再次,指明了家庭教育的实现路径,与学校教育不同,需要家长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深刻揭示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需要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定位、新要求,从思想发展脉络、理论体系立足点上理解领悟新时代家庭教育观博大精深的内涵。

新时代家庭教育观重视文化传承。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关注家庭教育,重视家国同构,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的家国情怀早已注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观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引领我们追根溯源,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我们要在历史发展的纵轴上,把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谱系中定位新时代家庭教育观,谱写新时代家庭教育新篇章。

新时代家庭教育观重视以人为本。家庭是在血缘关系、感情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家庭成员栖息、生活的重要载体。情感表达与交流是家庭的重要功能,也是家庭与其他组织最大的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要求每个家庭要“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引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家庭教育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并在爱的基础上实现,懂得爱、学会相亲相爱本身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要把爱国与爱家统一起来,把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与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解决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家长关心的问题,让家庭教育成为构建家庭和谐幸福氛围的重要举措,更好地实现家庭家教家风在社会基础治理中的良好成效。

新时代家庭教育观重视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家庭生活,涉及劳动自理、关系互动、责任分担等,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要学习价值的甄别判断、为人处世的态度、社会关系的处理等。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最早的、最有影响力的品德教育载体。家长的一言一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氛围和家风等都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孩子品德的形成。立德才能树人,家庭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家长要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做有气节和骨气的中国人。同时,要让孩子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把做人和做事统一起来。

新时代家庭教育观重视系统性。系统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系统地看待家庭家教家风,二是系统地看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三个注重”,创新性地把家庭家教家风放在一个体系中,深刻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家庭是载体,家教是手段,家风是结果,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极大开拓了我们的研究新视野。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微环境对家庭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家庭教育与当今社会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等因素密不可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稳定和谐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家庭教育不仅是教育范畴的问题,也是社会范畴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把家庭家教家风作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涵养品德、厚植文化、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培育和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学校、社会要协同育人,同向发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校家社协同育人符合教育客观规律,体现了整体谋划、统筹推进的战略思维,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高位指导和重大举措。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的推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职能不清、功能趋同的问题,学校责任过多、多重,家庭和社会成zUnY/za7kh2NmuAPy60UVpbQvKOPbVf95XM9M4m1veg=了学校教育的“附庸”,三方各自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孩子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在家复习文化课、在社会补习文化课,出现“文化课中心”现象,校家社缺乏统筹和协调,造成家庭和社会的缺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只有协调一致,才能达到共育的目的。因此,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正确认识新时代家庭教育是确保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认识到今天的家庭教育与以往不同,明确新时代家庭教育在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概念界定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4]。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变化。一是家庭教育实施者的变化。过去主要由父母承担家庭教育,而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城镇化加速,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或外出打工,不得不把养育孩子的事情交给老人或保姆,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人”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的特点。二是家庭教育任务和内容的变化。家庭教育重在品德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阶段,聚焦于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这是树立新时代家教观的核心,同时也是家长比较忽视的内容。新时代家庭教育观要求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观念,把教育重点和时间精力放到孩子的品德养成和人格塑造上。三是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同,它更多表现为隐性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培育、持续不断的引导和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等发生影响的。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家长自我超越、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从孩子身上家长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了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修正自己。四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形势作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的、科学的论断,它揭示了我们所处时代的本质特征。认识家庭教育的新规律、新特点,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征。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教育等,人们原有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认识家庭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线思维上,要运用复合思维和多元视角来思考,认真把握社会嬗变带给人们对家庭需求和期望的变化。

综上可知,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任务和内容、方法和途径及影响因素的变化,让新时代家庭教育不能再拘泥于传统、局限于过去。只有正视家庭教育的时代变化,才能找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命门”。

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推动教育实践新发展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是推动教育实践发展的关键,要明确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家庭品德教育体系,以家庭建设营造良好家风,提供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支持指导,推动新时代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明确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定位

家庭属于私密空间,家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家长对孩子管控太严苛或太宽松,都可能在无形中影响儿童心智成长。学校教育的难点就是要界定好学校介入家庭教育的边界,家庭教育的主责是家长,学校不能代替家长,应该重在指导、支持、分享和共建,从而激发家长的内生动力。我们应该认识到,校家社协同育人不是简单做法的叠加,而是理念和机制的协同融合。学校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机制,解决好谁做、什么时间做、做什么、在哪做、用什么做等一系列机制问题,调整原有机构的功能、任务职能、师资力量、组织结构等,处理好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关系、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关系、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学校应该更具开放性、融合性、包容性、合作性,要自觉、积极、主动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注重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并将其纳入教师考评体系;要加大家庭教育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加大对不同家庭的个性化指导。

(二)构建家庭品德教育体系

品德涉及的是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主要解决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培养负责、诚实、守信、善良、友好、忠诚、宽厚等良好品质, 并非局限于知识和概念的学习,而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践。家庭中有与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成员之间关系,因此,家庭是学习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初实践场所。品德是一种稳定的、内化的品质,是一个复杂的、循环往复的、不断实践的心理构建过程,外部施加影响,主体接受影响,但是主体要把这种影响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结构,需要一个自我消化、吸收的过程,甚至会与原有结构发生激烈的冲突和碰撞,然后才能逐渐内化,形成自身的认知结构。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靠简单行为的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长期、反复的过程中养成,需要父母的教诲、实践的锻炼和自我意识的强化。

品德教育的体系很庞大,家庭的品德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价值观决定道德观,价值是一种态度,道德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个体的道德观源于自身的态度和对事物重要性的判断,当一个人认为诚实很重要,就不会撒谎;认为节俭很重要,就不会铺张浪费。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重价值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理解,引导其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完善、具有是非判断力的人。

构建家庭品德教育体系不能脱离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健全人格是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础。形成健全人格需要自我与外界之间达到平衡,既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又能自觉地调整主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能将对个体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因素。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需要在情感认同、认识自我、社会性发展等三个方面下功夫。情感认同就是培养道德情感,建立信任和认同感。认识自我需要了解自己,具有独立判断与思考的能力,这是形成道德判断的基础。社会性发展需要通过社会关系建立一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克服一些不利于社会关系形成的弱点,如自私、懒惰等。

(三)以家庭建设营造良好家风

第一,重视完善家庭功能。家庭功能应该是多元的,除了繁衍后代、经济物质功能,还有文化与教育、休闲娱乐、情感支持、抚养与赡养等功能。现代社会人们愈发忙碌,家庭的文化、感情生活越来越贫瘠,原有的“温暖港湾”变成了“大客栈”,特别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除了过问孩子的学习,其他事情都不太关心,亲子关系出现疏远、淡漠等问题。只有在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培养出好品质的孩子。我们应该倡导建立儿童友好家庭,为儿童成长提供友好家庭环境。

第二,重视家庭生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特别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家庭教育要回归生活、回归劳动实践,丰富孩子的家庭生活内容,包括阅读、体育、自然探索、社会实践等,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中找到纯真本质的自我。

第三,重视营造好家风。家风是家庭文化的核心,它反映了家庭的整体风貌,是家庭最重要的软实力,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中国古代早就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二十四孝”“孔融让梨”等家教故事,更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家规家训。应该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用好传统的家风载体,如家谱、家规、家训、民俗仪式等,创新新时代家风载体,以丰富的传统家风家训家规形式拓展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渠道。

第四,建设有爱的家庭环境。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待事情能够延迟满足、情绪稳定、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要帮助孩子正确地理解爱、认同爱,让孩子在有爱的家庭环境中学会守原则、讲规矩、懂包容、乐分享,这才是爱孩子的最高形式。

(四)提供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支持指导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深化指导者对家庭教育政策的理解,提高政策的执行力,构建家庭教育实施机制,解决谁做、怎么做、在哪做等,要方向明确,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家庭教育理念,设立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建立激励政策,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儿童为本、科学适宜、家长责任、协同育人的原则。

第三,畅通家校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系会,安排家长做志愿者,开辟家校沟通园地或开通网络平台,教师定期深度开展家访,形成家校间的有效联结和沟通。

第四,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挖掘和运用好社会资源,包括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各类教育机构资源、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机构等,也涵盖专业人员、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群体,并涉及公共文化、爱国主义、红色文化等各类教育基地,让各式各类的社会资源成为家庭教育的有效载体,形成全社会共育好家风、好家教的良好局面。

新时代家庭教育观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新要求、新特点。随着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把握新时代家庭教育观,以正确理念引领家教实践,夯实孩子发展基础,促进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2016-12-12(2).

[2][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82,282-28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2024-07-01].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