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种方法锁定区域公益生态建设

2024-07-29魏晨任梦洁

环球慈善 2024年4期

何为区域公益生态

区域公益生态,一是指区域公益内部的生态圈、生态链和生态位,是公益生态内部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机构、志愿者等处于不同的生态位上,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统,可称其为公益“小生态”或“内部生态”。二是指区域公益生态外部生态圈,公益生态本身处于一个更大的生态里面,同时与其他系统发生关系,即公益生态与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等外部系统共同组建了更大的生态,各个系统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称其为公益“大生态”或“外部生态”。公益生态是一个经由互动形成的有机系统,行业的建设越来越离不开生态的建设。

区域公益特征——8个区域公益生态链

区域公益生态可以分解为:政一社、社—企、基—社、校一社、社一群、社一媒、社一融、社一社等不同的链条。

政一社链条:是由上及下的公益创投,是政府采购、招投标、政府条线职能部门职能转移所形成的链条,是政府下沉资源到平台的生态链条,也是公益慈善行业可以参与政策改变的生态链条。

社一企链条:由企业社会责任行动、企业志愿公益活动、企业的捐赠款项与物资所构成,是企社合作的双向互动生态链条。

基一社链条:是基金会资助社会组织,提供资金与资源到平台,是基社合作的生态链条。

校一社链条:是高校提供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校社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治理智库,实现技术转移、产品研发的生态链条。

社一群链条:是与互联网中的社群互动的生态链条,平台的互联网动员能力决定了该链条对于平台的支撑功能。

社一媒链条:是与传统媒体、新媒体合作互动的生态链条。可以和多少家媒体合作、拥有多少媒体资源、媒体推广能力有多强,是评价社媒生态链的标准。

社一融链条:是与金融机构、信托组织合作打造的链条。拥有的信托慈善资产总量、公益知识产权总量、受捐赠的不动产总量、有价证券与股权总量以及财富创造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能力,可以看作社融生态链评价的重要指标。

社一社链条:是社会组织与社区合作链条、社会组织与社区社会组织合作链条。

在区域公益生态中,不同地区形成的主轴生态链会有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区域公益生态也有不同。区域公益生态建设的5种方法

(一)“资助+共创”

I基金会的公益生态建设过程,经历了从培育公益组织到建设区域公益生态过程中的3个阶段。

2008~2011年是第一个阶段,通过品牌项目“典范工程”找出标杆的社会组织,并形成榜样的力量。

2011~2016年是第二个阶段,培育区域的议题联盟。形成一种聚焦议题谋发展的良性机制,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按照一定规则获取资源,通过议题网络,社会组织不断进入与成长。

2016年之后进入第三个阶段,“99公益日”对在地公益组织的核心志愿者资源进行转化,以每家社会组织为中心,参与本地社会治理并做得更加深入。31基金会的区域公益生态建设路径,具有从传统的资助转变成共创的典型特征。

T基金会在传统互联网筹款的基础上,在区域下沉举办专场活动,做到了3个转变:“一是联动主办方,有效地进行当地公众的健康动员;二是支持活动主办方进一步做好区域场的开放协作网络,做好区域公益生态的发动机和孵化机;三是更好地联动枢纽机构,赋能本地公益生态。”

T基金会逐步从单纯的互联网筹款和配捐激励,转化为在区域内赋能本地生态,与在地组织深层次共创,构建公益协作体系,共创区域公益生态。

(二)“社群联动”

L基金会一方面通过赋能支持公益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进行议题研究和区域项目的打造,发起相关捐赠圈(Giving circles)活动。

“捐赠圈”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自发聚集资金,群策群力、共同决定如何使用善款从而达到扩大影响力的一种慈善捐赠方式。一方面,捐赠圈和传统公益不同,更加有志愿参与性和主体拥有感,更具有独立性与价值性;另一方面,捐赠圈往往与工作场域、社交场域相关,社群成员往往来自俱乐部、班级、工作场所,捐赠行为能够与工作行为、生活行为深度融合,使得公益网络与人际关系网络高度融合,社群公益从简单的“好人好事”跃升至具备体系化特征的公益,在好的议题催化作用下,能够形成一个区域内整体性的社会联动。

L基金会的品牌筹款活动,正是从社群联动走向了区域内的社会联动,深刻影响到相关城市的区域公益生态。

(三)“产品+议题+枢纽”

N基金会推动区域公益生态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产品为中心的规模化模式、以议题为中心的规模化模式和以枢纽驱动的区域公益生态模式。

以产品为中心的规模化模式可以细分为两种:一是与一线公益伙伴直接合作;二是与枢纽机构合作,通过他们找到一线公益伙伴。以议题为中心的规模化模式同样可以按这两种类型来划分。

这两种模式的挑战在于以下方面:与一线伙伴直接合作,信息充分对称,双方关系密切,能围绕议题关联性需求,打造更系统的解决方案,更全面地满足社会需求;但是,对资金需求高,对议题专业性要求高,基金会的管理成本控制面临很大挑战。与地方枢纽机构合作,则面临合适的枢纽机构不容易找、搭建协同网络的成本较高、沟通链条较长等问题。这对枢纽机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枢纽需要具备汇集区域资源、议题产品和一线公益伙伴这3个要素。枢纽机构能够整合基金会、政府部门、企业的资源导入一线公益伙伴;可以通过导入外部基金会产品,引入解决方案到本地,同时对本地产品进行品牌化打造;对于一线公益伙伴,枢纽机构可以发挥陪伴和督导的作用。

以往在基金会筹款和资助的过程中,是以议题或问题为驱动,聚焦共同解决某一类问题。通过回应社会问题,共同做一件事情,形成共同的产品或行动,推动社会组织在一起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推动议题解决。但是,这只构建了关于议题的公益生态,和区域公益生态还有较大距离。

N基金会通过区域枢纽组织与议题网络的结合,实现外来资源的下沉与本地资源动员结合,外部产品导入与本地产品品牌打造结合,外来议题网络与本地政、企、社区域网络结合,外来先进技术经验与本地本土经验结合,在湖北、山东等地不断推进了区域公益生态建设。

(四)系统规划建设

H基金会通过对所在区域人才、机构、系统层面的支持,在养老、文化保育、教育创新、青年公益、环保等多个领域开展工作。通过1亿股权捐赠和24亿元现金捐赠构成一个立体的慈善捐赠体系,慈善信托保证了资金的可持续性,与现金捐赠共同推进、相互作用,推动区域公益生态的良性循环。

具体的推动手法有如下3个:

一是结合地方特色,构建区域性公益生态。着重在慈善文化与慈善人才方面凸显地方特色。

二是通过慈善信托、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合作的方式开展慈善活动,完善慈善体系,搭建本土公益资源与专业支持的平台,扮演社会问题回应者、慈善资源联动者、公益生态推动者的角色。

三是开发生态联动系统。为了更好地促进和培育区域生态系统内部联动与协同,H基金会开发了内部FOCUS支持体系,建立了协同网络和知识生产的机制,对体系内的治理与管理、组织优化、人才平台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H基金会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与先进理念,从公益生态中的人才、项目、平台、组织、文化等人手,联动协同政府、基金会、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多个主体,并通过慈善信托与组织系统变革,在公益生态内部形成一体化的支持与管理体系,系统性地推进了区域公益生态的发展。

(五)“行动—生态”互动建构区域公益生态

基金会的公益行动,事实上是一个与社会多元主体经常交集互动的多层次、多维度、整体性的生态系统。

通过以往基金会建设区域公益生态的方法论研究,笔者将区域公益生态建设分为3种不同的模式,分别是:区域生态要素赋能型、生态结构赋能型、可持续联动发展型。

区域生态要素赋能型,是通过赋能人才、项目、组织、平台、地方政策等要素,不断地推动区域公益生态的发展。

生态结构赋能型,是通过赋能主轴公益要素,进而在赋能的同时衍生出社群、平台、议题网络等,进而衍生出组织生态、议题生态圈,进而演化为生态系统。

可持续联动发展型,是通过当地基金会、枢纽型机构、平台型机构联动,推进区域公益生态内部循环。同时通过枢纽型机构形成区域合作平台、合作网络、合作行动,拉动政一社、社—企、校一社、社—媒多个生态链的共同行动,推进区域公益生态的好转。

(注:南都公益基金会摘录自《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3)》区域公益生态建设观察专题报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