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秘角落的“恶”为何屡治不绝?

2024-07-29樊无敌文丽娟

环球慈善 2024年4期

一天傍晚,放学回家的路上,初二学生王琳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走在前面的几个女生斜着眼睛齐刷刷地扭过头来……和所有校园欺凌事件一样,就因为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王琳陷入了噩梦般的境地。

她的作业本被涂抹得乱七八糟,文具经常不见,被迫唱粗俗的歌、跳奇怪的舞,还时不时被揍、被羞辱、被孤立……她向同学求助,可大家担心惹火烧身,老师也没有察觉出她的异常。慢慢地,王琳变得越来越孤僻,最后患上了抑郁症。

第二学期,王琳转学了,可关于她的传闻依然不少……想起彼时遭遇,如今已成年的她仍然会打寒噤。“心灵的伤害可能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愈合。”王琳说。

隐秘角落里的“恶”

和王琳有着相似遭遇的人不鲜见。

4月23日,“女生遭霸凌为逃避殴打捡玻璃片割喉”再次登上热搜,将校园欺凌问题又一次置于公众视野。4月21日,贵州铜仁沿河县官舟中学一女生揪住一同学头发实暴,多名同学围观。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18日,山东临沂,一学校多名男生往一男生嘴里塞垃圾并对他拳打脚踢,用树枝抽打以及辱骂。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同学杀害案(3月11日,涉案的张某某、李某、马某某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4月8日,河北省人民检察院通报,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将被追究刑责)。

再早些时间,1月6日,广东揭阳一名女孩被一群同龄男生围堵在墙角,用绳子抽打,用脚踢踹。

…………

每隔一段时间,此类校园欺凌事件总会见诸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校园欺凌,多位受访专家称,其不同于发生在学校里的短暂暴力行为,而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隐秘的、难以直接察觉的”精神伤害。

正因为如此,面对欺凌,一方面那些被逼入绝境的孩子往往无法与同学、老师、父母等正常交流;另一方面,一些被欺负的孩子成了新的施暴者。

校园欺凌,一直在某个成年人看不见的角落隐秘地发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校园欺凌以更激烈的图片或视频形式暴露在人们面前,新兴的网络欺凌充斥社交平台或网络贴吧,这些发生在隐秘角落里的“恶”令人愤慨。

校园欺凌行为的认定应有明晰标准

早在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就曾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对各地各校( 含中职学校、民办学校) 进行为期9 个月的学生欺凌专项治理。

近年来,对校园欺凌的整治也在不断加码。

2017年12月,教育部联合公安部等11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学生欺凌的判定标准、预防、惩戒措施等,建立了培训、考评、问责处理等长效机制。

2018 年4 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明确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构、办公电话和实施方案,细化实施学生欺凌防治各项措施。

2020 年10 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通过,其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

一直以来,相关部门及社会舆论对校园欺凌现象保持高度关注,可为何校园欺凌仍然屡屡发生?其治理难点何在?受访的业内人士和专家分析,认定难、发现难、举证难是主要原因。

根据2018 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欺凌是校园内最常见的暴力形式之一,全世界13 岁至15岁的学生中有1/3 以上遭到欺凌,其中近30% 的学生不会反抗。

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近年来,关于校园欺凌的新闻层出不穷,涉事学生的年纪也越来越小。如贵州省遵义市某小学发生一起欺凌事件,网络视频显示,施暴的两名女生将受害女孩堵在楼梯口和角落处不断扇受害者耳光,还击打她的头部,嘴里不断骂着脏话。

“低龄化、隐蔽性是近年来校园欺凌呈现的新特征。”郑州仁和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欧阳分析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因抢钱而打人骂人的现象逐渐减少,关系欺凌、语言欺凌、网络欺凌日益增加,比如几个同学联合起来孤立某一个同学,或者对其辱骂、讥讽,而网络欺凌因网络传播带来的破坏力更大。”

校园欺凌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欧阳指出:“那些童年时期曾被欺凌过的孩子,长大后会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扰,存在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甚至自杀风险。”

“欺凌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压力‘写入’潜意识中,启动心理或生理应激,引发对情绪和环境的敏感性,甚至导致迁延不愈的心身疾病。这些早年出现在生活中的痛苦征兆若是没有被治疗,长大后也可能会成为心理问题的重要来源。”河南海智蓝青少年咨询中心负责人苏杭强调,“一个人一开始遭受到欺凌,若未得到有效遏制,可能会带来更多来自同伴或成人的伤害,严重的欺凌行为很可能会制造一个持续一生的受害循环,对于他人和自我认知的‘变形定位’也可能影响到生活的更多领域。”

“‘校园欺凌’或者‘校园暴力’不是法律用语。”河南善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文华介绍指出,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表述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为我们认定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文华指出:“目前我国缺乏针对校园欺凌的专门立法,校园欺凌的法律概念模糊,界定不清唽。”

预防校园霸凌家长、学校和社会该怎么做?

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对何为校园欺凌作了进一步列举。如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等方面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恶意排斥、孤立他人,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等,都可认定为构成欺凌。

河南省知名教育工作室主持人、高级教师侯瑞平指出:“这些人通常将施暴地点选在宿舍、厕所等隐蔽的场所,还有人负责放哨,他们会在老师到来之前提前结束。有的看见老师来了,还会假惺惺地对被欺凌的同学表示关心。被欺凌对象往往是瘦弱胆小的同学,也不敢声张,更不敢和老师说,怕被报复。”

而实施严重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郑州二七区检察院宋群检察官介绍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显示,2017年至2021年,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人数分别为4157人、2785人、1667人、583人、581人。

面对孩子霸凌欺负他人 家长、学校和社会该怎么做?

“从不同年龄阶段来看,同学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到底是不是恶性的,是不是主观故意去欺辱别人?还是需要判断一下。”侯瑞平指出,“不仅学校要进行校园欺凌教育,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讲,家长是孩子的示范者,从根源上避免的话。首先家庭里面不应该有暴力,家长不要打骂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可以跟孩子沟通、协商解决,不能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校园霸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理事件,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的介入。比如学校的管理,老师对孩子的关注与察觉,老师会不会在第一时间发现霸凌的情况。”欧阳说,“预防校园霸凌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家长来说,首先应培养一个自信的、学会自我保护的孩子。日常的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价值观引导,让孩子明白父母可以给其很好的照顾,让孩子在一个有安全感的家庭中长大。”

“从社会上来讲,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预防校园霸凌。比如立法的角度,要有一定的社会制度,给大家提供一个规则,知道怎么样应对这些问题。”张文华强调说,“对于学校来说,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这是学校的责任。”

侯瑞平说:“学校可实行老师全天候值班制度,从制度上压缩校园欺凌的空间。虽然教育很重要,但有些学生出现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其背后的家庭因素也要考虑到。此外,对于一些学校难处理的严重情形,也需要法律明确。”

新闻1+1

预防校园欺凌,防范始于“看见”!

孩子们每一次的行为异常,都预示着他们可能正在遭受校园欺凌。家长和老师应当注意观察、学会辨别,及时驱散笼罩着孩子们的阴影。

●看!校园欺凌方式有这些

1.语言欺凌,如起外号等行为。

2.关系欺凌,集体孤立同学,或者不断用语言行为等给他人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

3.身体欺凌,殴打同学、对其造成人身伤害的行为。

4.网络欺凌,在网上对同学进行侮辱、诽谤、恶意损害形象等行为。

5.财物欺凌,勒索同学、强占他人钱财的行为。

预防校园欺凌,防范始于“看见”!

■新闻1+1

●看!校园欺凌行为有这些

●看!孩子这些异样家长要重视

1.身体无故出现人为伤痕。

2.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破损。

3.如厕习惯改变,比如非得回家才上厕所。

4.经常带着沮丧情绪上学。

5.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行为。

6.非常不想上学,甚至逃学,装病请假。

7.不停索要甚至偷窃家里的钱物。

8.拒绝谈论同学之间的关系或闪烁其词。

9.携带或试图携带危险工具去学校。

10.睡眠出现问题,譬如失眠、做噩梦、尿床等。

●看!欺凌常发生地点要知道

1.缺乏老师监督的地方,如宿舍、学校厕所等地。

2.校园操场,常见的发生时间段为课间休息或者午间休息。

3.教室、走廊、厕所。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表面看好像同学间在打打闹闹,但个别有暴力倾向的同学会借此机会下手,攻击、嘲笑、谩骂同学,甚至拳脚相加。

4.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尤其是偏僻地段,威胁、殴打学生,抢劫其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