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的“不能”
2024-07-25龙悦
一天,和一位同事聊到学生们的近况时,她的一席话让我思忖很久:“从前的年代大家都很辛苦,但好像也没听说过有很多‘玻璃心’的学生。也许当时的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洗礼,早已不知道‘伤心’为何物了吧?反观现在的学生,他们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遇风吹雨打就蔫了头,动不动就喊受伤、心碎。不知长期这样下去,学生们遇到挫折,会如何渡过难关?”
其实,学生们这样的趋势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了:自我意识过剩、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养成了“只要我想要,就一定要得到”的自大心理。他们的成长历程就像八音盒舞池里的玩偶,无论怎样转,周围总是一片赞美的歌声。因而,他们不太能够接受自己的失败,面对困境时缺乏经验,常感到无所适从。
总有一天,他们将从被保护的世界,走进“残酷”—也许是学校、也许是职场—的真实世界。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不开心的事情远比开心的多,不公平的事情也会持续发生,满满的希望可能会幻灭,变成失望,甚至是绝望。
我想到了《小王子》里的一句哀叹:“我的玫瑰花的生命是脆弱易逝的,她只有四根刺可以保护自己,抵御世界,我却将她独自留在我的星球上了。”
每个即将面对真实世界的学生,就像娇嫩初长成的玫瑰花。身为师长,我们该如何温柔呵护、细细照料我们的学生,使之长出力量?
面对挫败时,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的花朵遭受攀折,任她萎凋;也可以重新滋养、浇灌她,让她虽然只有四根刺,却有抵御全世界的力量。
我从这几年陪伴学生的经验里发现,学生在面对困境、失败时,若能改变思维,结果或许会有很大的不同。
别将完美当目标
刚当上这个班的班主任时,我就发现,不少学生不容许自己犯错,抱持着“必须完美”的心态苦撑。于是我提醒他们:“完美并不存在,我们若已经完美,也不需再学习了。”
我告诉孩子们:别将完美当目标,而该把学习当目标。
期末,王梅出现在我面前,她苦闷的愁容,让我差点忘了她刚入学时引人注目的笑容。我随口问了句最近的状况,她三句话不到,眼泪就开始奔流。她说,她愈来愈害怕与人合作的场合,因为不懂得拒绝。
开学之初,这个女孩曾自愿申请当组长,承担了同学们不愿意做的工作,但由于常常整夜赶报告,以至半夜在房间里默默崩溃。逼近能力极限的时候,她曾几度想放弃组长的职务,甚至产生了休学的念头。她没有想到,自己主动为同学服务,竟变成了“自然惩罚”,热心也成了“噩梦”。
她哭诉了近半小时,我静静地听,不时递给她面巾纸,让她尽情发泄压抑。后来,话语好不容易找到了停顿的休止符,但她的眼泪仍继续流着。
我用接近气音的声音柔声询问:“那,从这么多痛苦、流泪、崩溃中,你有没有学到些什么呢?你觉得这一个学期对你而言值得吗?”
她大概没有想到我会这么问,停止了哭泣,陷入沉思。我让出一个自在的空间供她思考,并努力用最有支持性的眼神凝望着她。
她终于说话了:“虽然累,但是值得,因为真的学到了非常多!”
于是我又回归宁静,让她找到说话的音符,继续叙述。这一次,谈到在这段经历中的收获时,她越说越起劲,脸上慢慢绽开了笑容。刚入学时那种怀抱希望的眼神,又重新在她的眼睛里浮现。
等到她这一次都说完了,我又开口了,说我发现她其实还学到了一个很珍贵、很珍贵的道理。
她不明白,直问我是什么。我带着浅笑告诉她:“经过了这一切,你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不能’。”
她露出我意料之内的疑惑。
“你发现了你‘不能’管好你的组员,带动他们完成任务;
“你‘不能’把每件事做得完美无瑕,反而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
“你‘不能’坚持自己当初申请担任组长时的梦想,过了一学期就想放弃;
“你‘不能’总是保持乐观、正向、积极的态度,丢弃了笑容;
“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而常常崩溃,对同学发脾气。”
我凝视着她的面容:“以往的你,觉得自己很优秀,可以把许多事情做得很棒,也能讨老师的喜欢。然而,经过了这些痛苦,至少你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限制,认识了自己的‘不能’。未来,也才知道可以如何针对这些状况改进,让自己再突破、再成长。而这些体会,都是你在遇见这些困境之前料想不到的,不是吗?”
听完我的长篇大论,她侧着头,若有所思,好像多了一点似懂非懂的启示。最后,带着对自己的新认识,她开心地跟我说再见,并告诉我不会再想休学的事了,而会在下学期好好调整自己的脚步,让自己稳稳地再向前走。
别被心中的“小怪兽”所左右
经过了一个寒假,开学后在走廊遇见王梅,我半开玩笑地问:“还记得放假前,你哭嚷着想要休学、快活不下去的样子吗?现在呢?还会有这样的念头吗?”
她略微害臊地回答:“早就没有了,我现在过得很好,还很惊讶当时自己的反应怎么会这么激烈呢!”然后蹬了个脚,匆匆进班上课去了。
我愣了一下,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古怪的念头,每个人的心里,是不是都埋伏着一头自我腐蚀的小怪兽?我们若常和内心里的小怪兽建立感情,它会不会不断生长,最后成为难以摆脱的巨兽?
心理学家曾有过研究,某些曾经受伤的画面、失败的经验、遭拒绝的困窘,能借着记忆与想象力,被扩写、渲染、诠释,然后在自己无数次凶残地按下重复播放键后,成为固着的伤痕,深深困住无法自由的灵魂。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成为一个终日愤愤不平的怨怼者、习惯性的受害者、希望的弃守者。而真正伤害我们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赋予恶兽无限上纲的权力,吞吃大片美丽的“江山”。然而,诠释事情的选择权,一直都在我们的手上。所以,在面临困境时,若可以暂停思考一下,就知道我们永远都还有机会,仍可以运用心灵转化的潜力,看见乌黑山岭另一头的微光世界。
没想到的是,两个月后,王梅带着眼泪浸湿的花脸再度出现在我面前。这次,她是受不了某位课任老师始终没看见她的努力。
在期中活动表现中,即使她全力以赴,这位课任老师也只看见了她没做好的小瑕疵,而忽视她一次又一次的付出。最让她崩溃的是,这位老师甚至在全班同学面前点了她的名字,说她不够用心,让她当众受辱。她说,她不喜欢这位老师每次看着她时露出的那种微妙无奈的神情,彷彿觉得她在“摆烂”而对她失望透顶。她渴求被看见、被看重、被肯定。
我试着问她:“在这个辛苦、不容易的过程中,你可以举出三个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吗?”她揉揉眼,毫不犹豫地说了五点,并且大有继续说下去的架势,我赶紧微笑打断她:“老师对你这些努力的漠视,会让你的努力变为不存在吗?”
她说当然不会。
我接着说:“是的。老师一定有没有做好的地方,她不该对你的认真视而不见。但你从这样的事件中能带走什么呢?是带走一肚子的怨气?还是自怜又自艾?难道老师这么说你,你就会成为她口中的那个人了吗?很快这个活动就结束了,到时候,所有他人的言语都不会在你旁边出现了,你还会让这些伤害你的言语如影随形吗?记住,别人的话语就只是一个声音,而声音碰不着你,除非你允许它碰得着你。你无法控制别人的声音,但你只要足够有智慧,就可以决定自己的心情,培养出不受伤害的能力。”
她听了我的话,陷入了沉思之中,临走时说:“老师,我知道错了。老师正确的意见,我接受并改正,但我不会再陷入她的批评泥潭中无法自拔了。”
正视失败,向失败学习
当学生们在困境、焦虑中打转、没有方向时,我都会建议他们对失败采取开放的态度,试着“负面思考”一下:“如果你选择放弃,会怎么样?”“假使真的说出那句话,会怎么样?”“若完完全全搞砸了,然后呢?”听到这样的问题,学生通常会注意到潜在的威胁,并转换思维回答:“若真的……大不了就是……”
学生大胆地设想自己“全面失败”会面临的最糟状况是个很有效的策略。他们都承诺不会为自己长期的“玻璃心”所困扰。设想过最担忧的恐惧,才有机会面对它;知道黑暗存在,面对它时,才不会毫无防备;承认自己害怕,自己有可能会失败,就能知道如果愿意,便有机会拥有击败黑暗的力量。即使失败了,这样的失败也不是毫无价值的失败,而是努力尝试后、值得纪念,甚至值得“庆祝”的失败。有时候,失败才是更好的。因为跨出步伐,才会失败;然后正视失败,向失败学习;若再失败,也就再有更多学习的可能。
有时候,露出脆弱的一面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知道自己的脆弱,并对自己的问题浑然不知。如果我们可以学会在自己尽力之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遭遇失败的时候,不做悲情主义者,反而平静地挖找其中蕴藏的功课;不小心受伤时,不怜惜自己的苦痛,不责怪人、事、物,反而把伤痕看作力量的泉源,相信我们将成为更坚强、更勇敢的人。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汶罗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