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任务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4-07-25田芸
在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过度强调文言文字词积累与语法,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文言文教学形成了“读—译—背—练”的教学模式[1]。情境任务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创新方法,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活力。其强调将文言文的学习置于具体、生动的情境中,通过任务驱动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文言文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逍遥游》作为文言文背诵推荐选修篇目。笔者以《逍遥游》教学为例,对基于情境任务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剖析。
一、依托具身认知,营造角色体验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人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很强的联系[2]。文言文作为古代的语言形式,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需要学生通过体验来感知和理解。因此,依托具身认知,营造角色体验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言文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1. 角色代入,情感共鸣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等。通过角色代入,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本中的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和历史背景,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逍遥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不同角色,如庄子、惠子等,通过模拟对话和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冲突和思想碰撞。
2. 情境模拟,真实体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言文中的情境和氛围,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模拟活动,通过模拟古代的生活场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逍遥游》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性的文言文,其中描绘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意境,教师可以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如山水画卷、星空遐想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意境。例如,在描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情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北冥之海的画卷,让学生感受鲲鱼的巨大和神秘。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鲲鱼所象征的意义和哲理,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二、依托分析比较,构筑多元对照
依托分析比较,构筑多元对照的教学策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比不同文本、不同观点、不同文化背景等,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和认知深度。
1. 文本内部的比较
在教授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部的不同部分进行对比。例如,在教授《逍遥游》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部的不同段落进行比较,对比庄子描述鲲鹏展翅的壮观景象和描绘蜩与学鸠的渺小生活的段落,让学生思考庄子为何要如此对比。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庄子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以及对世俗束缚的批判。这种对比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还能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不同文本之间的对比
除了文本内部的对比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文言文文本进行对比。例如,教师可以将《逍遥游》与《赤壁赋》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两位作者在表达自由和超脱这一主题时的不同方式和风格。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逍遥游》更侧重于通过寓言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主题,而《赤壁赋》则更侧重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主题。这种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和思维深度。
三、依托文本语境,引发认知冲突
文本语境是指文本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文本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作者意图、语言风格等。在文言文教学中,深入挖掘文本语境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认知冲突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观念之间的不一致或矛盾,这种冲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在《逍遥游》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庄子笔下的‘逍遥’是怎样的境界?它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有何不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主题和内涵,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文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庄子“逍遥”思想的来源和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挖掘文本细节,发现认知冲突
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发现与学生原有知识、观念之间的冲突。例如,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描绘鲲鹏展翅、蜩与学鸠等寓言故事,表达了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然而,这些故事中的形象和情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可能存在差异,甚至产生冲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冲突,并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深度探究
在发现认知冲突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进行深度探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依托整合诠释,建构多重归纳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归纳和总结。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使他们能够系统地掌握文言文知识,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多重归纳,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和脉络,进一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1. 自主归纳
自主归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对文本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主题归纳:学生在阅读《逍遥游》时,可以从主题的角度进行归纳。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学生可以发现,文章主要表达了庄子对自由、无为而治等哲学思想的追求。这一主题的归纳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结构归纳: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归纳。学生可以发现《逍遥游》采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描绘鲲鹏展翅、列子御风等神奇景象来阐述哲学思想。这种结构方式使得文章既具有趣味性又富有哲理性。手法归纳:在理解结构和主题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对文章的艺术手法进行归纳。学生可以发现《逍遥游》采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景象,同时也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2. 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是在学生自主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和深化。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归纳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
整合诠释:在学生自主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整合诠释。教师可以结合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时代背景,对《逍遥游》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庄子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何关联?通过整合诠释,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价值。
深化归纳:在整合诠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归纳结果进行深化。例如,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和无为而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可以进一步分析寓言形式在表达哲学思想方面的优势;教师可以进一步探讨想象和夸张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这些深化归纳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依托发散链接,丰富想象拓展
发散链接强调从一个点出发,通过联想、类比等方式,将思维发散到与之相关的多个领域和层面。在文言文教学中依托发散链接,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某个点出发,通过联想、类比等方式,将思维发散到与文本相关的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第一,选取关键点进行发散。在《逍遥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文本中的关键点作为发散的起点。例如,以“鲲鹏”这一意象为起点,引导学生思考鲲鹏的象征意义、与鲲鹏相关的成语和典故、以及鲲鹏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等。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解读“鲲鹏”这一意象,进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拓展思维领域。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例如,在解读“鲲鹏”意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进行类比,思考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或者将“鲲鹏”与人类社会中的伟人进行联系,思考他们的共同特点和精神追求。
第三,搭建思维桥梁。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发散链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桥梁。这包括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联想、以及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等。例如,在解读“鲲鹏”意象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庄子的哲学思想、道家文化的特点等背景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鲲鹏”与“凤凰”“麒麟”等其他神话生物进行类比和联想。
参考文献
[1] 王莉,张永贵.摭谈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以《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8):58-59.
[2] 王悦.高中文言文教学任务设计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25):40-43+2.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