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助“双减”有效落地
2024-07-25王琴
“让每个儿童都可以成长为最好的美玉”是重庆市璧山区璧泉小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面向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群体,通过加强课堂练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减轻过重作业负担,搭乘“美玉”课程、破除“五唯”顽疾,搭建家校社共育桥梁、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等举措,不断探寻“减负提质”的有效路径,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加强“六课练兵”,打好“双减”底色
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是“双减”政策落地的有效保障。学校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主体作用,紧抓课堂教学主阵地,以课堂为依托,通过示范课、过关课、比赛课、推门课、研究课、生长课等“六课”研磨,磨砺教师技艺,点燃教师向上生长的正力和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内驱力,切实提升教师“双减”真本领。
一是骨干教师“示范课”。学校每学年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新秀教师“过关课”。学校指定优秀学科骨干教师与新任教师结成帮扶对子,骨干教师从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班级管理等方面对新任教师进行指导,帮助新任教师迅速入格就位,胜任教学工作。学校每年举行新任教师“过关课”展示,考评小组对新任教师课堂进行考核验收。
三是青年教师“比赛课”。学校每学期举行各学科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各学科老中青教师组成磨课团队,教师在磨课过程中积极参与,通力合作,既熔炼了团队力量,又在赛课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赛课活动磨炼教研团队,提升课堂品质,促进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校内骨干教师或区域名师。
四是随机诊断“推门课”。为强化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了解和诊断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学校教导处和分管领导对教师随堂课进行督导听课。每周随机听取推门课1~2节,按照各学科生长课堂评价量表进行诊断评分,对随堂课不合格的教师进行重点帮扶,指导教师夯实教学基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五是教研组内“研究课”。推行以课例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各教研组围绕教研主题,以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方式开展组内“转转课”,每一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次教研课。从集体备课到上课展示,组内教师运用“三只眼”观课评课—老鹰之眼看整体、蜻蜓之眼看局部、蚂蚁之眼看细节,多角度观察课堂,剖析教学中的目标定位、学习活动、课堂评价等,以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案例,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在研究课中找问题、找原因、找方法,不断反思和改进,提升教学水平。
六是教师人人“生长课”。为促进教师做生长课堂的践行者和反思者,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课课有生长、人人有提升,学校要求每一名教师每学期精心设计一堂课,并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纳入考核范围。
二、减轻“课业负担”,彰显“双减”本色
1. 严格作业管理
一是“三级”审核。作业布置前经过班主任初审,教研组长复审,教导处抽查审核。班主任对作业量进行总体把控和协调,教研组长对作业的质量进行把关,教导处对作业设计的质量及作业总量进行管理和指导。二是执行公示。利用学校橱窗展板向校外公示各年级学生作业时间和作业布置要求,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各班级作业公示栏做好校内作业公示,课后服务管理小组开展作业督导,了解学生校内作业完成情况。三是常规检查。将作业纳入学校教学常规检查,教导处每月对各班级作业批改情况及学生完成情况进行1~2次集中检查或抽查,了解学生作业情况,诊断班级作业的实效性,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改进。四是家校联系。各班级通过学生作业记录本或家校作业联系表,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作业时间和作业情况。学校通过家长问卷或随机电话访问,了解家长对学校作业改革的意见或建议,推动学校作业改革工作进Ag4TK2gmSOxDUK2mvXpFxA==一步发展。
2. 严控作业总量
一是调控总量,减轻作业负担。各班级利用黑板一角将各学科的作业内容及作业时长进行汇总公示,班主任对班级作业量进行统筹协调。教师布置作业以“先做、精选、精练”为准则,布置作业前先自己做一遍,准确预估作业时间,一二年级原则上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的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在60分钟以内。二是精选精练,减少重复练习。教师布置作业前要充分了解学情,作业的类型和难易程度都要具有代表性,“必做+选做+挑战”相结合,提供菜单式作业。通过建立典型题库和错题库,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分层分类推送作业,提高学生作业的自主性和作业实效。
3. 严磨作业设计
一是作业层次多样化。采用“必做+选做+挑战”相结合的方式,分层设计课后作业,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有思维能力的提高练习,让作业更具有针对性和诊断性。二是作业形式趣味化。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探索多元作业形式,如书面作业与实践探究作业相结合、学科类短作业与项目式长作业相结合、查阅类作业与整理类作业相结合、表达展示类作业与游戏类作业相结合……创新作业设计,让作业适切性“强”一点、“趣”一点、“放”一点。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创新设计个性化特色作业,如语文学科自制绘本、故事秀、古诗配画,数学学科制作创意年历、自制钟表等,充分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三是作业内容融合化。依据学生年段特点,开展“1+N”主题式作业设计,也就是一个主题下N个学科融合,设计知识链接生活的探究性、实践性长作业,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建构链接生活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增强实践运用能力。四是作业评价多元化。根据作业内容,明确作业评价标准,并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开展作业评价。同时运用恰当的激励性语言,传递期待,提升评价温度。将作业完成情况与集星争章相结合进行评价,既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又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对作业的浓厚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搭乘“美玉”课程,擦亮“双减”成色
1. 强基固本,构建服务课程体系
针对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围绕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按照“分层辅导+特色社团”的思路,注重“培根”和“激趣”,建构“1+N”课后服务课程新样态。其中,“1”是指一项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作业分层辅导;“N”是指N项特色课程,从阳光体育、审美艺术、科技创新、劳动实践等方面建构课程群。
2. 多元供给,拓展课程内容样态
一是发挥教师特长,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为教师职业发展另辟蹊径。二是挖掘民间艺人、家长志愿者、区域场馆等学习资源,构建以学校为主、区域优势互补的资源供给体系,让课程内容更丰满。围绕阳光体育、审美艺术、科技创新、劳动实践等特色课程群,开发球类、田径、跳绳、舞蹈、器乐、合唱、版画、编织、书法、演讲等四十余门特色课程,让课后服务更有趣、有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分级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班级+年级+校级”的三级特色课程。班级特色课程以教师走班为主,拓展学习生活,搭建兴趣支点。年级特色课程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程项目走班参与,在进一步的训练中培养自己的特长爱好,激发多元潜能。校级特色课程则根据学生的特长发展,打破年级的界限,成立精品社团,学生在专业的场馆、优秀的师资培养、刻苦的训练中不断超越自己、拔节生长。三层级特长培养强基铸魂,为学生健康成长打好生命底色。
4. 督导引领,夯实课程立体管理
学校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课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在严格执行“双减”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订《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落实课后服务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师资保障、学生管理等。学校、家长、部门三方联动督导,对课程开设、课程运营、课程反馈开展定期、不定期督导管理,确保课程绿色、生态运转。
5. 搭建平台,确保课程质量出彩
每学期开展社团活动集中展评。在开学季、毕业季、艺术节、体育节等重要节日或大型活动中,各社团均有高质量的表现。近两年来,学校精品社团先后参加各种比赛并屡获佳绩。
四、破除“五唯”顽疾,共奏“双减”和音
一是夯实“三建”,搭建家校社共育机制。建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家校社形成合力。建立家校社“双减”核心组,外聘专家、校长、分管领导、骨干教师、班主任、校级家委会代表、小区党支部成员为核心的中心组成员。他们既研究“双减”落地,又确保“双减”实效;既为家长解答“双减”困惑,又为家长“双减”支招赋能。开展家校社协同“小区夏令营”。璧泉小学与璧兰河一号小区、璧泉街道三方协同,开展了为期14天的“小区夏令营”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又让学生掌握了必备的生活技能。
二是力透“两抓”,奏响家校社共育“合音”。一抓家长素养提升。学校根据家长的需求,邀请家庭教育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同时开通网上家长学校,每天定时推送“美爸美妈育子秘诀”“美爸美妈育子经典”“东东老师公益微课堂”等,助力教师、家长成长。二抓小区“阵地”合力。“一张网络问卷”汇集全校两千多个家庭“双减”之问,为“双减”落地提供最真实的信息支撑。“一次走访”中,教师志愿者、小区党支部成员、家长志愿者为不同需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困惑的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现场解疑,形成家校社共育合力。“一批家校社活动”为学生开设深入浅出的“科普课堂”、新颖好玩的“手工课堂”。“三个一”美育行动深入推进家校社协同的合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区璧泉小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