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研·写”一体化成长密码
2024-07-25陶燕
【摘 要】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第一位专业教师,其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教·研·写”一体化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与专业写作有机整合,通过坚持一个阅读习惯、增强一个研究意识、历练一个写作表达等实践维度,优化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培养具备教育家精神的幼儿教师。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研·写”一体化 教师专业成长
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再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师对于学生成长、教育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重要作用。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第一位专业教师,其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教·研·写”一体化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与专业写作有机整合。“教”是课堂教学,“教”呈现的教育观、教育方法通过“阅”来提升与保障,“教”即“勤阅读—学知识—提能力”;“研”是课题研究,研究幼儿、研究真问题;“写”是专业表达,包括教育随笔、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教育论文等。“教”为“研”的基础,“写”是对“教”的客观反思,也是“研”的价值成果。重庆市谢家湾幼儿园从“教·研·写”一体化优化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出发,鼓励教师积极成长为教育家型的幼教工作者。
一、在阅读中培养
阅读,是“教·研·写”一体化专业成长的根基。“教”呈现的教育观、教育方法通过“阅”来提升与保障。一个教师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教师的格局、思辨能力与创新精神等素养。一个教师所拥有的丰富知识和优化的知识结构,将成为工作中的得力助手。谢家湾幼儿园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群体阅读氛围,激发教师的阅读兴趣,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由“阅读者”成长为“悦读者”。
“阅读者”即任务阅读,构建阅读新风尚。幼儿园建立“1+X”阅读共同体。“1”是组长,“X”是年级组成员。“1+X”即在组长的带领下,成立学习共同体、建立年级阅读群,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将专业书籍与名著融合。年级组教师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共同学习、共同帮扶、共同进步。每天,教师在阅读群分享阅读体会;每周五,组长带领教师共同研读书籍,结合一周所读的章节与教育教学实践谈感受、提困惑、互反思;每学期,幼儿园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人人参与,在分享中激活自身成长、借鉴他人知识营养。在阅读共同体的带领下,教师们每年阅读10余本书,通过交流和碰撞,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激发教育家情怀。
“悦读者”即主动阅读,营造阅读新生态。对教师成长来说,外部力量终归有限,教师成长取决于自身力量。教师要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与状态,从而获得教师专业能力自主的、可持续的发展。在阅读共同体的带动下,每日阅读已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教师的理论素养显著提升,理论指导下的课堂也变得精彩纷呈。
二、在研究中深化
研究,是“教·研·写”一体化专业成长的途径。康德在《康德论教育》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变成“机械的”东西。仅仅满足于教学而不愿意研究的教师,就犹如僵硬的机器,缺乏灵动与深度;致力于教学又热爱研究的教师,才是有担当的好教师,他们的教育之路充满了研究力、思考力与创造力。当教师用研究的视角审视幼儿、课堂和教育教学时,他们的教育行为将变得更全面、客观和深入。幼儿园中,幼儿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各异,更需要幼儿教师深入研究每一名幼儿,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形成自己关于教学的“真知灼见”。魏书生老师只有初中学历,但他凭借着强烈的研究意识,善于在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分析每一名学生、每一个教育细节及每一节课,善于捕捉每一个可能的教育时机,创造性地培育学生。正是这种对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持续探索,使他成为鼎鼎有名的教育家。
1. 研究幼儿
3~6岁是幼儿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他们热衷于观察周围的一切,不断提出疑问,渴望了解世界的奥秘。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敏感时刻,深入研究每一名幼儿,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例如,午餐时,中二班的乐乐排斥吃大蒜,教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及时从家长那里了解情况。得知乐乐排斥大蒜是因为奶奶不喜欢吃而非自己的身体原因后,教师巧妙地带领幼儿对大蒜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幼儿积极探究大蒜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等,并最终生成了“‘蒜’你可爱”的项目式课程。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乐乐小朋友不仅逐渐接受了吃大蒜,还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进行真研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发展与进步。
2. 研究真问题
谢家湾幼儿园倡导教师把课堂、一日生活中的真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从而解决真问题。近年来,幼儿园主动申请了13个课题研究,让教师“有机会做课题”,骨干教师成为课题的主研人,人人参与;让教师“敢做课题”,各课题组分别邀请高校专家跟踪指导,随时为在研究中遇到困难的教师提供帮助与支持;让教师“能做课题”,注重科研与课堂融合,建立“一个方案、两个记录、三个计划”档案记录体系,引导教师从教育反思和观察记录中备好科研“一线素材”,让课题在教学中稳住脚,教师由课堂实践者向课堂研究者转变。例如,当发现针对幼儿习惯养成缺乏科学性评价时,幼儿园申报了“幼儿好习惯养成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组通过深入研究,最终提出了好习惯“四轮驱动”小云彩评价,为幼儿的习惯养成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指导。又如,当小班幼儿对男女的身体差异产生好奇,提出“老师,为什么笑笑蹲着小便?”等问题时,幼儿园又开启了“幼儿性启蒙教育实践研究”课堂探索,课题组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查阅大量资料,创编了30个关于性启蒙的绘本故事供幼儿学习阅读。通过阅读这些绘本,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及如何保护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具有研究意识的教师,能把自己的教育生活营造得鲜活可爱、生机勃勃,还将自己牵引到博学深思的路上,不断收获专业成长。这样的教育生活正是培育优秀教师的沃土,这样的教育人生可谓繁忙并快乐着。
三、在写作中升华
写作,是“教·研·写”一体化专业成长的重要支点。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写则空,教师的研究意识是向内扎根生长,写作表达则是向外输出思想。坚持写作表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点与独特路径。通过写作表达,教师的思想得以凝练,价值得到体现,在充实专业底气的同时让自己教育生涯有滋有味,生命之花绽放独特芬芳。然而,据调研,幼儿教师对于写作普遍存在畏难心理。怎样培养他们愿意写、乐于写、爱上写的兴趣与能力?谢家湾幼儿园提倡“研究型教师”理念,鼓励教师争做“写作新秀”“写作能手”“写作达人”等,做到每天、每周、每月、每期坚持写作,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写作习惯。
1. 每日教育随笔
一日生活中,鼓励教师做有心人,随时记录自己的教育随笔。上完一节课,可以写教学反思;读完一本书,可以写读书笔记;听完一节课,可以写听课收获……随笔字数100左右即可,不设上限,每一名教师每天都可以轻松完成。
2. 每周教育案例
每周,班级都会发生许多有趣和意想不到的事情。鼓励教师围绕这些进行记录、整理和剖析,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中获得宝贵的教育启示。教育案例字数不限,教师可根据自身兴趣自由发挥。
3. 每月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就是写教师自己的故事,教师可以对自己教育生涯中的某一名幼儿进行跟踪观察,记录与幼儿的互动过程、沟通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策略。教育故事不仅是专业论文的“素材”,而且也是重要的“教育成果”。教育故事的字数同样不限。
4. 每期教育论文
教学论文的写作要求理性、严谨,能总结教学得失,助推专业成长。每个假期,幼儿园都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论文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经验介绍或现象剖析等。论文要求查重率不超过20%,字数在3000左右,完成后组织园内评比,评出“写作新秀”“写作达人”等,以鼓励教师持续写作,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当教师坚持写作,写作便会逐渐成为每天不可或缺的日常功课。随着笔耕不辍,教师可以逐渐摆脱职业倦怠,更在书写中体会到创造的欣喜和成长的幸福。教师能够真正做到文字生发于教学,文字反哺教学,在写作中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智慧,踏上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育家从来不是来自象牙塔和书斋,而是来自生动的一线教育生活;教育家从来不是只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来自“国之大者”的“四有”好老师。泛阅读,深研究,勤写作,教师在“教·研·写”一体化鲜活实践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培养一批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和智慧。
(作者系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幼儿园园长)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