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建构的中小学教研组建设
2024-07-25宣沫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教研组受到了年级、学科备课以及应试性目标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了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这无疑影响了教研组功能的充分发挥,也阻碍了学校课程品质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重构教研组,要围绕文化建设进行,寻求方略,突破困境,提升品质,打造一个充满活力、教师积极参与、高效有序的教研环境。
【关键词】教研组 现状 重构 文化建设
教研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组织,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然而,传统的教研组建设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多元需求。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并建构教研组建设的文化观,赋予其新的生命活力。
一、教研组建设的文化缺失
在外部功利化对教研文化的侵蚀、自身价值取向不明确以及行为认同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学校管理文化也缺乏对教师职业精神和专业发展的滋养。职责的虚空化:教研组应承担指导学校教学日常工作、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职责,是学校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首要主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现实中教研组往往只是简单地执行学校的行政命令,做一些上传下达的工作,如分派工作任务、填写教学活动检查表格等。教研组的职责被严重削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活动的形式化:教研活动是教研工作的主要实施方式和核心内容,但在实践中容易出现内容过于简单、组织形式缺乏严谨性的问题,提前为活动的开展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定内容。例如,开设公开课通常是在组内教师之间轮流进行,随后进行听课和评课。然而,评课时缺乏深入的研讨氛围,往往只关注优点。以教研组为单位承担更大型教研项目的机会非常稀缺,没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活动载体[2],影响了教研的效果和质量。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教研组建设过程中文化观的缺失。这包括功利化对教研文化的侵蚀,教研组自身价值取向不明确和行为认同存在分歧,以及学校管理文化中缺乏促进教师职业精神和专业成长的养分。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加强教研组建设中的文化性。
二、重构教研文化的诠释
教研文化的重构是指对现有的教研文化进行审视、反思和改造,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在实践中锻造并完成的。教研工作在教育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在实践中通过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的思辨与碰撞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进而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关键环节,它可以保障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价值。
教研是指向学术性的。研究在中小学不仅仅是为了培育新知,更重要的是在培育新知的过程中启迪人格,从而实现人的发展。研究的内容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的广博性能够敞开师生的生命空间,引领师生超越狭隘。研究的方法品格对师生的学问精神有攀升和开启之功,它所建立的争鸣、探究、真知的精神态度能够起到人格示范与激励的作用。此外,研究中学者的切身经验与人格气质逐渐融入年轻人的精神生命,最终实现代际传递、累积发展、薪火相传。因此,学校的研究不同于学术机构的研究,它更多的是指向人,更关注人的建设、人的生长、人的发展。
教研组建设不仅需要注重学术性、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还需要注重人文内涵的渗透和教研组文化观的重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推动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优秀教研组建设中的文化要素分析
教研组是学校重要的教学研究单位,它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要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校通过教研组文化建设来促进教师主动发展、自主发展、共同发展[3]。
1. 在从“做事”转向“成人”的价值取向中建设精神文化,打造精神成长的乐园
优秀的教研组并非仅以“事”为中心,其建设的核心应聚焦于“人”,即教研组成员。教研组建设的核心在于“成人”,即培养和发展人,使每个人得以完善和提升。人的价值在于对知识、真理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人的精神诉求。因此,“成人”应是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
教研文化是一种以学术、道德、教育热情为核心的精神文化,致力于形成进取心、凝聚力、和谐的风气和书卷气的氛围。基本要素包括崇学、尚德、乐教、共进,理想境界则是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乐园、读书思考的学园、相伴生长的家园”,最终形成团队成员和谐共进、互助共赢的“教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与“成长共同体”。
在教研组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意防止“精神离职”现象。为此,学校应从教师的成长入手,帮助他们制订个人成长规划。通过把事业中“想得到的美丽”转化为“看得见的风景”,并落地为日常里“走得到的景点”,帮助教师建立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和研究意识。这样可以激发教师寻求突破的欲望和进取心,抑制他们的惰性,让学习和发展成为他们成长的主旋律。
教育是一项研究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旨在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育人的智慧,强健学生的体魄,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同时实现自我成长并服务社会。教研组应引导教师关注学生,通过深刻的对话来观照自身,实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自我精神成长。为此,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便利的条件,进行读书、学习、反思研究,包括丰富的图书资源、随时开放的阅览室,以及定期组织的读书活动等,使教师能够诗意地栖居在精神成长的乐园中,得到精神的濡染和升华。
2. 在从分散走向统一的行为认同中建设制度文化,打造心灵栖息的故园
教研组建设的最大障碍是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不足,导致各自为教的分散状态。统一教研组行为的关键在于建立恰当的制度。制度建设的作用在于约束和规范教师行为。它不仅是教研组工作的规则,也是教师活动的准则和教研组工作的考核标准。为了实现制度的有效性,教研组需要建立读书学习管理制度、教研会议管理制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集体备课管理制度、公开课管理制度、教研写作管理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备课组管理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学生学科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和落实,关键在于教师对制度的认同,这种认同应当是基于广泛的统一认识,而非个体分散的认同。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制度管理因其通过制度和机制来表达标准化和量化的要求,具有刚性的管理意义。然而,学校制度管理的对象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其运作过程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交互活动构成,教育工作应更多地以人与人的交往为首要原则来考虑、处理和解决问题。因此,人文性在教研组文化建设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
教研不仅涉及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能力等方面,而且涵盖了全部的教研活动及其每个细节所处的情境和状态,以及所采用的方式。其中,情感、情绪、需要、欲望、思维方式等因素都应予以考虑。学校在强化制度的同时,还应积极为教师营造清净、高远、飘逸的心灵栖息故园,使教育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学校除了关注教师的工作技能外,还应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和生存品质,是提升学校教师发展品质和形成优秀教研品质的重要途径。
3. 在从随意走向精致的空间布局中建设环境文化,打造绿色生态的家园
优秀的教研组一定要注重精致环境文化的呈现。教研组环境文化的建设是形成向心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是教研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呈现,还能起到提醒和激励的作用,让教师时刻感受到精神的熏陶和制度的规约。教研组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场所包括教研组办公室、备课组办公室以及学校的各类教研活动空间,甚至包括网络活动平台。这些环境的建设既可以将组内讨论通过的精神理念和制度内容以张贴上墙或装订成册的方式集中体现在办公场所,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
在构建教研组文化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推动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绿色生态心理环境的建设。教研组长是教研文化的首责者,他们既是学科领域的领导者,又是组织有效教研活动的核心人物。教研组长的主要任务并非只关注自身的学术研究,而是研究、设计并组织有效的教研活动。为了建立绿色的发展环境,学校需要建立一个适宜的评价体系—强化发展性评价,坚持行动式研究,推行参与式管理,倡导团队式共进,在尊重差异的同时保持共性,在教研组全体成员之间建立一种价值取向的结构化团队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凌艳,玄兆丹,郑巧.学习型教研组建设:激发教师发展活力的密码[J].中小学管理,2023(10):40-43.
[2] 马云飞,蒋庆,李威.中学教研组高品质建设:实然问题与应然破解[J]. 教育科学论坛,2022(34):5-7.
[3] 鲁萍.学校教研组建设及教研组长职责[J].基础教育课程,2017(24):79-84.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