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向·卷入·表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项目研修机制构建

2024-07-25王存

中国教师 2024年7期

【摘 要】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索高质量的教师研修方式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以项目研修为载体,逆向设计,研制符合素养立意的目标与成果;卷入实施,铺设深度覆盖的路径与支持;嵌入设计,探索增值导向的理解与表现,从而激活教师研修内驱力,提升教师研修效能,实现教师研修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项目研修 校本研修 研修机制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而高质量的教师需要高质量的研修,因此,探索高质量的教师研修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迫切的现实需要。项目研修,即围绕明确的主题,以基于主题的项目为载体,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有主题目标、有进程规划、有成果导向地开展研修的一种深度研修方式。如何依托项目研修实现高质量的教师培养,笔者结合浙江省杭州市卖鱼桥小学(以下简称“学校”)校本研修的实际,从项目研修的机制构建方面进行思考。

一、逆向设计,研制素养立意的目标与成果

逆向设计是一种指向“理解”的教学模式,即先确定预期结果(目标),再据此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评价),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1]。“逆向设计”理念下的项目式研修,即从教师专业核心素养出发(预期成果),确定“为什么研”(研修目标);结合学校和教师实际,明确“研到何种程度”(研修成果);从所需达成的研修成果出发,考虑教师专业愿景、兴趣特长、个性能力等因素,逆向设计研修内容,并将研修评价嵌入研修全过程,构建精准的研修支持,进而实现项目研修的真实赋能(见图1)。

因校制宜,建构素养模型。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职业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的集中体现,决定了研修的过程朝向和结果导向,是实现高质量研修的基础。在借鉴江西师范大学何齐宗、刘流提出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模型”[2]基础上,学校通过不记名问卷、访谈调查等形式对教师专业发展愿景、专业能力等专业素养进行了诊断研判,最终从“职业品格”“专业能力”“发展素养”三大维度建构了“M小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模型”,以此作为本校项目研修的设计起点与落点。其中,“职业品格”指教师职业认同的基本素养,如师德师风、健康体魄、文化融入等;“专业能力”指教师专业必备的教育教学素养,如教学理念与实施管理、科研理论与研究水平、德育知识与全纳技能等;“发展素养”指教师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必备素养,如专业阅读、信息素养等。

科学规划,形成研修预期。从核心素养模型出发,学校让教师完成专业发展三年规划。该规划既包含“核心素养”导向的“保底达成目标”,也有“包容个性”的“定制目标”。其中,“保底达成目标”即学校顶层设计下教师需要在项目研修中达成的专业目标,“定制目标”则侧重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愿景。

二、卷入实施,铺设深度覆盖的路径与支持

如何使项目研修在需求与支持的同频共振中实现高质量?学校借鉴卷入式理念,从研修内容、研修团队、研修支持三个方面对项目研修进行优化。

1. 基于项目需求,增强内容覆盖力

一是以“一核+两翼”架构模块。通过对历年研修实效的问卷诊断,学校以核心项目为引领,从“基础项目”和“发展项目”两个维度构建研修内容。其中,“基础项目”指向核心V8bHkgAg3ZBzKSAQoNDWZQ==项目下的必修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进阶(指向教学相关能力提升,如无生说课、模拟上课、课例研修、优课打磨、课堂观察等方面)、科研赋能(指向科研相关能力提升,如案例分析、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方面);“发展项目”指向核心项目下的个性化选修内容,主要包括数智修炼(指向适应未来教育的信息素养相关能力提升,如微课制作、VR课堂等方面)、悦读浸润(指向人文素养提升,如书籍阅读、讲座学习等方面)。例如,学校2023学年核心项目为“任务型学习:基础性课程实施行动”,课堂进阶模块下的“任务型学习下的单元统整课例设计”为全体教师必修内容,数智修炼模块下的“VR技术在任务型学习课堂中的使用研究”为个性化选修内容。这样的内容架构与选择,既保证了项目研修的方向和品质,又兼顾了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

二是以“延续+进阶”定项深入。为保证研修成果的达成度与丰富性,还可以通过延续主题、进阶内容实现同主题成果的差异化导向。以入职三年内教师的研修内容为例,在科研赋能研修模板,入职第一年教师与入职第2~3年教师研修内容分别为案例撰写和论文撰写,两者虽然同为科研模块下的研修内容,且均需经历“自主选题—框架论证—专家跟进—撰写初稿—打磨终稿”的研修历程,但论文撰写的难度显然比案例撰写的难度要高一些,如此便体现了同主题下内容与成果的延续与进阶。

2. 多元项目团队,提升主体实施力

一是按教龄分层,构建主体序列。在传统的项目研修中,一般以教研大组为单位进行,项目负责人往往由教研组长担任,由于分工没有落实到个人,项目推诿、缺乏内驱力往往是研修常态。针对此种现状,学校结合不同教龄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同的起点和需求,依据教龄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发展“四格”体系(见图2),且为不同层级的教师制订了进阶式的研修目标。以入格教师(3年内教龄)“专业能力”素养中的“课堂教学”研修目标为例,一、二、三年教龄的教师研修“保底达成目标”分别为“上好一节家常课”“上好一节交流课”“上好一节观摩课”,从“家常课”到“交流课”再到“观摩课”,目标有梯度,主体有分层,成果有进阶,符合不同层级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规律。

二是塔式组织,优化主体构成。为保证每个项目的研修品质,学校在灵活实施的前提下,通过“塔式组织”对项目成员的构成进行了优化。项目组需要有1名项目负责人,其职责为规划项目、组建团队、组织教研,每周至少开展一次以理论学习或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的项目组教研。项目组需要有2~3名由智库专家、行政团队、风格教师组成的项目跟进人,智库专家与风格教师组成学科导师团队负责项目的学术支持,行政团队提供项目的开展保障。

三是项目竞聘,丰富主体承包。为激活项目成员的研修内驱力,学校尝试以“责任承包”的形式,通过“自主申报—资格认定—授予聘书”的方式鼓励教师竞聘项目。具体来说,必修项目由于是学校核心项目的实施保证,其负责人多为学校择优认定的“风格教师”;选修项目侧重个性化研修,内容更侧重学科教学中听得懂、用得上、学得会的内容,其负责人的选拔以教师的兴趣特长、实际经验为依据。

3. 统筹供给资源,加大过程支持力

首先,联动资源,全程“保研”。结合实际资源和教师实际需求,学校构建了“问·导·巡”项目研修支持系统。具体来说,“问”指“问诊调查”,即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教师对项目研修的意见、建议及个人规划,以此作为项目研修内容设计的基石。“导”指“导师支持”,导师团的成员既有引进的名优教师(管理者)、办学智库专家,也有通过项目研修培养的“草根导师”。“巡”指“巡课、巡班、巡研、巡赛”,即教导处、德育处、科研室、导师团分别跟进项目研修的上述过程,为难点的突破、物化成果的提炼提供全程支持。

其次,以课为核,深度“做研”。课例研修是项目研修“做研”的重要环节之一。卷入式理念下的项目研修以“读课—展课—观课—研课—议课—改课”六个步骤构建深度研课模式。具体来说,读课,即项目组围绕项目对实施课例的目标进行解读与制订。学科导师协助项目组理解并精准定位研修目标,行政团队提供研修保障; 展课,即由项目组开展课例实施,学科导师对课例进行示范指导,行政团队旁听课例开展并记录服务需求;观课,即项目组依托符合项目的课堂观察量表对课例进行深度剖析,学科导师优化剖析指导,行政部门跟进剖析;研课,即项目组对观课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学科导师提供理论支持,行政部门提供数据分析工具等相关服务;议课,即项目组基于前期观、研课所得,对执教课例进行基于实证数据的评课,学科导师需在议课基础上,提供建议;改课,即项目组执教初次课例的教师进行二次执教,学科导师对改课的效果进行评价,行政团队则对项目组课例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反馈,评选各环节中表现优异的个人及“项目实施最佳团队”。“六步”实施将课例研究从“经验研究”变为“实证研究”,实现了全员、全程卷入。

再次,众筹合作,团队“共研”。项目研修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团队共研,以“众筹”的方式打磨项目、产出项目,最终实现成果的全员共享。以学校每年指向核心项目的课例研究实施为例。第一步,项目成员进行分组。各项目组以全体教研组教师为参训对象。第二步,各组现场抽取课例题目(以学校正在推行的“任务型学习”“项目化学习”核心项目为主题),随后团体共同进行“读课”,并随机抽取各项目组“展课”人员。过程中,所有项目组需要围绕核心项目设计量表进行“观课、研课”,保证成果的始终对标,并抽签决定“议课”和“改课”人员。“读课—展课—观课—研课—议课—改课”总得分即项目团队总得分。

最后,联动平台,灵活“展研”。为实现项目研修融通场域“无边界”,学校借助线上研修平台等载体提升研修的支持实效。以“任务型学习:基础性课程实施行动”这一核心项目为例,项目启动后,项目组先投放线上资源包,让项目组成员自主阅读有关“任务型学习”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已知、想知、新知阅读单实现项目阅读的过程监控。在项目实施中,每个成员要围绕核心项目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如支架设计、情境创设、评价研究等构建“项目阅读圈”,每日进行“线上百字”项目复盘,随时分享与项目相关的困惑、资源,提升研修实效。

三、嵌入设计,探索增值导向的理解与表现

1. 数据化,让成长“看得见”

一是以学分认定对接素养达成。基于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学校以三年规划为周期,以人人达成360学分的研修总分为要求,将学分认定嵌入项目研修的启动、进行和终结,以此作为教师各类评比的参考条件,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性。例如,“入格”教师研修中,学校尝试“一年评入格标兵,三年评优秀学员”(根据学分),并联动“四巡”将每学年的“入格”教师学分成果作为“学员凭分免修,同等条件优先”的依据,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二是以专业画像精准项目赋能。借助学校数据平台,结合教师专业素养模型,通过对教师研修数据的采集,学校从“三个维度,六个指标”(见图3)对教师专业发展态势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灵活体现了研修成果对过程的导向与反哺,提升了研修的精准性。

三是以电子物化及时丰厚档案。相较于到项目终结才进行的评价反馈,学校更重视研修全过程的及时评价及反馈,为此,借助线上研修平台的“电子评价”功能,尝试建立教师的“电子研修档案袋”,并以阶段性的电子奖状作为档案袋的重要材料。

2. 循环制,让成长“够得着”

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项目研修以教师内驱力的激发为动能,通过上文提及的“项目竞聘”,学校搭设了“人人够得着”的“草根导师”的成长通道,鼓励教师成为项目导师,并通过“返聘跟研”给予项目研修中表现优异的个人循环参与项目、负责项目、引领项目的机会,借助这些教师的“一线经验”促进研训资源的循环流动,进而促使教师专业内驱力的“二次激活”。

参考文献

[1] 叶海龙.逆向教学设计简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1(4):23-26.

[2] 何齐宗,刘流.中小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4):131-137.

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课题“三力聚合:‘逆向设计’理论下的校本研修路径探究”(课题编号:YB202215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