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文化认同的初中文化史教学理路
2024-07-25代彦武 刘波
【摘 要】文化史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最好的素材。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仍忽视对学生文化认同的教育,课堂教学常常简单化、浅显化处理或脱离历史学科的本质。文化史教学需要从提升历史文化认知、增强历史文化理解、孕育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历史文化行为四个维度,增强学生历史文化认同感,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 文化认同 文化史 理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历史课程要让学生“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1]7-8。文化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但当前初中文化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外延的缺失,把历史文化认同单纯地当作文化认同,忽视了文化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等内容的紧密联系。二是缺乏对历史文化认同目标层次的架构,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把历史文化认同片面地理解为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三是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历史教学的边界,将文化史课上成了文学鉴赏课、艺术赏析课等,导致教学脱离学科本位,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意识的思想前提,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其实质是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接受、认可和传承,是凝聚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基础。历史文化认同连接着历史与现实,对唤起中华文明记忆、传承历史文化成果、构筑民族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价值[2],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1]1。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文化史的教学,要契合历史文化认同主题, 使文化认同在学科教学中发挥价值引领、文化支撑、凝聚共识等作用,以强化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搭建文化史核心知识链,提升历史文化认知
历史教学要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文化史教学也需要避免碎片化,避免陷入知识的简单罗列或知识的无效扩展中,而要以历史文化认同为核心,搭建学段文化史核心知识链,从庞杂的文化现象中找寻规律。教师要全面把握历史文化认同的相关内容,将历史文化知识进行有效“串联”,不断拓宽学生历史文化的知识覆盖面,从而为历史文化认同提供知识素养的支持与保障。
比如,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分布在教材的不同内容中,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或课外读物中都有一定的接触。这些历史文化知识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呈现方式、原理与语文课程完全不同,历史教师不应分析具体作品的文学含义、情感表达,而应紧扣历史学科性质,对历史文化的起源、形式、特征与作用等进行分析、比较。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一是“知道”,了解不同文学形式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和辉煌。二是“探究”,了解每一种文学形式的流行和时代的关系。三是“梳理”,了解古代文学形式变迁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知道—探究—梳理”的过程中,教师从历史的视角审视文学形式的变迁背景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寻找文学形式变迁的趋势和规律,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写照。当然,一篇文学作品并不能反映历史全貌,但许多作品汇聚在一起,则可以展现一定的时代特征。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古文(散文)、词和小说等的全面发展上,诗歌成为唐朝最典型的、最为光彩夺目的文学形式。到了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其对文化的需求,促进了词的繁荣和曲的发展。词、曲不仅可以读,而且可以唱,可以演,形式更加自由,故事性更强。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对文化有了更强的需求,小说蓬勃发展,街头说书也流行开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补充,认识到越往后的文学形式越容易读懂,字数越多,形式也更加灵活。这些变化正是适应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要,是上层文化与平民文化交融发展的显示。这也就是从拓展学生历史文化视域出发,找寻历史发展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充满历史味的文化史教学。
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内容十分庞杂。以大概念为核心,搭建知识链,可以有效克服知识的片段化、碎片化,可以统摄大量史实,删繁就简,抓大放小,提纲挈领,形成有意义的知识体系。这样能让学生构建起具有梯度与层级的知识结构,系统化解读历史,完成文化史的意义和价值建构,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认知。
二、启发深度思考,增强历史文化理解
教材内容有限,如何引发学生思考?指向学科性质和任务的问题变得至关重要。课堂设问要避免简单化的知识重复及课本内容的复述,教师要指向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具有价值冲突、思维深度的进阶性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知识探究,深度理解学科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理解。
比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时,怎么通过教材中的人物作品理解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蒙娜丽莎》不就是一幅人物肖像画吗?它为什么能成为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呢?它是怎么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教师以《蒙娜丽莎》这幅画为情境,步步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对比文艺复兴前后人物画的区别,《蒙娜丽莎》以一位普通人物为原型,淡淡的微笑,给人以美的感觉。不同于宗教禁欲主义下的人物画,《蒙娜丽莎》体现了对人的重视,是从“神”到“人”的人文主义。教师举一反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应聚焦于历史文化和任务,培养学生从文艺作品中看历史和从历史背景中理解文艺作品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初中历史教学要从问题意识、问题逻辑出发,建立起“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逻辑化设计、层级化归因,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搭建“问题”支架,把教学内容和知识转化为学生思考的问题,转化为历史文化认同的有效情感,用“文化”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启发思考,由浅入深地增强历史文化理解,落实历史文化认同[3]。
三、拓展文化视域,孕育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中学历史教材的文化史即便是独立成章、节或课,也摆脱不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密切联系[4]。在文化史教学中,只有从特定的时空背景出发,才能把握文化的总体风格与时代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意蕴。比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时,教师要求学生置身于唐朝几百年的文化视域中,从“见证者”的视角去体验、欣赏和理解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教师不应要求学生欣赏唐诗、绘画、书法的表达意境及情感抒发,这属于语文学科和美术学科的任务。历史教学应要求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将“唐朝的文学艺术”置于唐朝的时代背景中,思考为什么唐朝能够孕育出如此多彩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通过诗歌和书画代表作品,品读其内容与风格所折射出的唐朝风貌,理解政治经济与文学艺术的关系,认识唐代文学艺术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
在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课后活动中,教师引用杜甫《忆昔》的诗句片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盛唐气象。其实,杜甫的《忆昔》不止这四句,它一共有两首,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完整的诗句。诗歌题目虽为“忆昔”,但其实是讽今。《忆昔(其一)》讲的是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信任宦官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至令今上犹拨乱”,纲纪坏而国政乱,诗歌的目的在于警戒唐代宗不要走肃宗的老路;《忆昔(其二)》讲的是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致力于安国兴邦,恢复往日繁荣,“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学生通过两首《忆昔》,可以了解唐朝安史之乱,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理解杜甫的诗为什么有“诗史”之称。
《忆昔》两首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学生可以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文学是社会发展的反映,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学作品中认识当时的社会,在历史的时空背景下重读文学作品,这就是历史学科的任务要求。比如,《步辇图》体现唐蕃和亲的有关历史;敦煌莫高窟反映出盛唐气象和文化包容,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再如,教师讲金字塔,不仅要讲它的高大、雄伟,以及神秘,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这就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体现和落地。新课标对学业质量的描述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1]53。因此,在文化史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拓展文化视野和场域,建立起文化和政治、经济的联系,以及中外文化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在联系中拓展文化视域,深刻认识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历史文化的价值。
四、开展跨学科融合,促进历史文化行为
“跨学科”是新课标中增加的一个课程内容板块,规划占各门课程不少于10%的课时。跨学科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意识,要落实在平时每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综合育人。文化史内容综合性高,包罗万象,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本身就具有跨学科融合的特点。但如何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这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思考。跨学科但不能离开学科,要基于历史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进行融合。历史教师不是全能的,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擅长,跨学科的目的是增强对历史的理解,促进核心素养和教育目标的达成。
比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内容时,历史教师不精通绘画,可能讲不清楚绘画的技巧,对画面的布局、光线等可能不甚了解,但教学的重点是透过画面了解北宋的社会生活。四大发明的学习,教师可以设置跨学科的实践,让学生体验造纸术的过程;让学生从制字模、排版、印刷中锻炼动手能力,体会印刷术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从学科性质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大发明来源于生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给人类文化科技的交流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新课标更加强调实现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开展以探究历史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活动。通过跨学科融合,使学生亲身参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多维视角认识历史,多样方法思考问题,对历史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增强文化认同,化为行动自觉。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史是历史教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化史教学是一种厚重的思想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让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形成一种自觉的认同感。同时,文化史内容涉及诸多领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哲学思辨能力,培育个人素养和高尚的情怀,使文化史教学有趣、有意、有深度,真正让历史文化认同教育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陆永肖.基于历史文化认同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以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为例[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0:7-8.
[3] 石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文化认同培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20-22.
[4] 余桂元.文化史在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兼谈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第一、二册文化史内容的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1992(6):44-48.
(作者单位:1.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2.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