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学习圈:聚焦“素养可视化” 发展的小学音乐学科实践

2024-07-25王雄云

中国教师 2024年7期

【摘 要】在“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关注发生巨大转变,以学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抓手,关注学科实践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基于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提出体验学习圈的循环式学习音乐实践策略,并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辩证地看待传统与新型学习方式,从学生学习本身出发,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核心素养的发展,以求真正把准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脉搏,对学生本体的发展和教学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体验学习圈 学科实践 循环式学习 素养可视化

以学习任务为抓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科实践,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然而在实践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存在一些理论和认识上的误区,学习方式转变存在认识偏差,学习观念转变有形无实。这些现状集中反映了教师、学生缺乏对学习方式的理性认识,对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认识不深刻。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的“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缺乏真正的体验与反思。

一、体验学习圈的循环式学习阐释

1. 体验学习圈理论的提出

库伯把体验学习阐释为“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实践—具体体验”的循环式学习经历,即体验学习圈(见图1)。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动完成调整与反馈,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体验。以学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集知、情、意、行和知识经验为一体的新型学习方式。

2. 音乐体验学习圈的意蕴内涵

(1)音乐体验学习圈基本模型建构

基于库伯体验学习圈以体验为学习发展的源泉这一核心观点,我们认为,音乐学科学习,第一,是以获得感性经验为基础的音乐体验活动,是具体体验。获得第一层经验,也就有了“打开世界的第一把钥匙”。第二,是基于已有知识和经历经验的反思观察。学生将丰富的音乐内容与音乐要素的学习融会贯通,形成第二层经验。第三,是新知识的获取。通过领悟、清理归类、整合分享音乐知识及技能领域的认知,形成第三层经验。第四,是由浅入深地分配到各个教学案例当中,通过验证,运用到指定的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新的经验后又进行循环式螺旋上升为一体的学习体验。由此形成“音乐体验学习圈”。体验学习圈体现了深度学习“素养可视化”中寻求情景化的体验学习过程,凸显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学为中心,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以体验为学习发展的源泉,强调亲历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深加工的高阶思维,在教学中模拟社会实践,把握知识本质和发展过程的价值评价(见图2)。

(2)音乐体验学习圈六大特点

第一,音乐学习是一个体验与感知循环学习的过程,而不过分强调学习的结果。第二,音乐学习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获得与转换的过程。第三,音乐学习是内在经验反思与外在行动改造的过程。第四,音乐学习是持续体验再学习的循环过程。第五,体验学习圈的任何一环都可以作为学习起点,任何学习都要经过体验与反思、概括与实验的过程。第六,音乐学习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3. 与新课标“学科实践”理念同步

学科实践路径探索具有四个关键行动属性。一是基于学科突破学科,构建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育人体系。二是基于生活超越生活,形成融合导向的学科实践育人合力。三是基于评价创享评价,促进创新导向的学科实践素养提升。四是基于学教反哺教学,实现价值导向的学科实践之领导力,帮助学生形成以情境催生问题、以问题引发探究、以探究形成结论、以结论解决应用、以应用促进创新的深度学习路径。

(1)基础在于体验

音乐首先是情感的,需要人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并从中发现音乐的美。音乐学习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由外在到内在、由物质到精神的体验过程,是学习主体以音乐为媒介,去体验、探索和升华美的过程。这与音乐体验学习圈强调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不管是经验的感知获取还是领悟获取,都是学习体验的过程。

(2)过程在于比较

比较是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只有比较,才能产生差异。而比较本身就是一个分析、探究和体验的过程,通过比较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音乐体验的过程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比较乐音组成、旋律推进、和声织体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其实就是体验学习的过程,这与音乐体验学习圈中的反思观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关键在于探究

探究与音乐体验学习圈抽象概括环节中的分享、补充同步。探究本身就是学生自我形成与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经验,发表独到的见解,同时吸收他人对于相同问题的看法,并与自己的观点进行融合,这一系列活动就是积累学习的体验过程,是一种创新性的追求新知、创造经验的过程。

(4)提升在于合作

音乐体验学习圈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集体学习的效率大于个体学习,这与新课标强调的学习合作不谋而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在团队的力量下完成学习,并取得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培养了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注重学思、学用、学创结合,既形成关键能力又培养必备品格。

二、音乐体验学习圈循环式学习实践

本文以音乐体验学习圈循环式学习实践为研究焦点,以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欢乐颂》作为实践案例,演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以音乐体验学习圈为中心的循环式学习方式,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借鉴。

1. 案例设计—明晰目标

(1)单元地位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7课的人文主题为“放飞梦想”,以珍惜友情、激发梦想、创造精彩人生为出发点,通过《永远是朋友》《我们是朋友》的明快旋律、质朴歌词抒发赞颂友情;同时通过《和平颂(片段)》《欢乐颂》这两首思想主题相同、音乐表现手法相似的中外乐曲,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巩固复习人声分类、演唱形式及民族管弦乐队相关知识等。

(2)内容本位

《欢乐颂》选自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四个乐句构成一段体主题,几乎只用了五个音(1、2、3、4、5)和一种音符(四分音符),旋律简洁却充满力量。贝多芬通过多次变化重复,创造性地将独唱、重唱、合唱等声乐演唱形式与管弦乐相结合,谱写出这首追求自由、平等与博爱的庄严、宏伟的颂歌,集中体现了“团结在一起,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创作思想,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3)素养定位

“感受与欣赏”之于音乐学习活动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提高身心修养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普遍参与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为学生音乐素养发展提供空间。本课梳理的学科素养关键线索有三个:①以“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的音乐故事和作品风格”为主题进行课前资料整理,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中分享汇报,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认知基础,感受与表达音乐家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怀。②通过音乐体验学习圈理念设计五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发展感受理解力、想象创造力,进而提高体验分析力、评价鉴赏力,体验合唱表现呼唤和平的力量。③初步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及呼吸方法,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简单评价,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 案例设计—学习需求

音乐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性发展。音乐的抽象性、表达的多样性,为音乐欣赏的多解性和听众的个性化演绎提供可能。

(1)元认知领域

元认知领域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积累掌握运用程度和对自身音乐感受鉴赏能力的判断上。六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能对音乐符号作出初步理解与反应,识读乐谱和音乐体验感受活动能力增强,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习惯,但是灵活运用迁移能力有待提高。

(2)操作技能领域

操作技能领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表现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能力方面。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欣赏演唱水平和探索创造活动能力,能够初步听辨不同类型的演唱形式,能够理解音乐并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够对自己及他人的演唱做简单的评价。但这一时期的学生出现“注意力难集中”的问题,歌唱技巧远远没有达到熟练程度,出现“高估自我能力”的现象。同时,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高音演唱难”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完成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感情地独唱或与同伴合作进行齐唱……合唱”的课标要求存在一定挑战。

(3)情感态度领域

情感态度领域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音乐情感“横向内生式升华:情趣—情感—情怀”和“纵向螺旋式生长:表形—表情—表达”的理解,以及音乐学习兴趣、参与态度和价值判断上。六年级学生对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表达,但情感理解浅化、不乐于开口、不善于表现,情感认同与分享需要正向的引导。

3. 实践操作

(1)具体体验—音乐整体感知,律动为先先入为主

【学习任务1】①伴随音乐律动走进教室,探索音乐空间,感受音乐整体情绪。

(热情、庄重、欢快、热烈)

②伴随音乐节拍进行拍手,探索音乐节奏,感受音乐节奏特点。

(× × × ×︱的节奏型)

〖设计意图〗以音乐体验为学习活动抓手,整体感知音乐,获得第一层经验。

(2)反思观察—音乐内涵转换,旋律探究环环相扣

【学习任务2】在已有认知与经验的基础上,发散式学习探究歌曲音乐旋律与结构。

①在基本音阶构建下轻声哼唱歌曲旋律,感受音乐旋律级进的特点。

②体验乐句层次结构,找出每一句起始音,感受音乐重复性运用特点。

③根据音响画旋律线,进行有“形”体验,比较乐句及小节旋律异同。

④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获得分类的音符“锦囊”,随音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⑤在对音乐元素的体验中形成歌曲旋律形态,亲历学习过程,获取二次经验。

〖设计意图〗以音乐元素性体验为学习抓手,音乐知识转换,获得第二层经验。

(3)抽象概括—音乐概念领悟,补充分享学习新知

【学习任务3】对演唱形式清理归类整合概括,分享同化学习获取演唱形式新认知。

①用中等音量唱旋律,练习控制声音的能力,解决难点(跨小节和的连音和3、4小二度等音程音准,在连的基础上稍断开的演唱技巧)。

②分组进行二声部的合作学习,做到声部间和谐统一的美“声”体验。

③辨别领唱、独唱、重唱与合唱等演唱形式,并进行演唱练习体验。

〖设计意图〗以音乐演唱体验为学习抓手,领悟音乐知识,获得第三层经验。

(4)行动实践—音乐外延转换,运用知识音乐赏析

【学习任务4】赏析主题音乐在交响曲中的运用,整合体验演唱形式的音乐表现。

①赏析《第九交响曲》,体验音乐以及不同演唱形式的表现。

②体验《欢乐颂》主题出现的次数,辨别演唱形式的不同呈现方式。

③请学生分组分别为《欢乐颂》做各种节奏上的变化,并用“啦”哼唱。

如用“××”节奏改编为

用“× ”节奏改编为

〖设计意图〗以交响音乐赏析为学习抓手,对新知识的运用实现外延转换。

(5)循环体验—音乐观察换位,循环学习情感升华

【学习任务5】欣赏主题音乐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的呈现,融“情”体验欢乐世界。

①欣赏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的《欢乐颂》,突出音乐主题,增强自豪感。

②奏响自己心中的《欢乐颂》,实现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以真实情境为学习依托,实现音乐情感的主题意义式升华。

三、实践思考与展望

本课通过音乐体验学习圈理念设计教学,实现了学科素养可视化,赋予音乐生命,让学生感动。

1. 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本质区别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构建下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2. 学教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在教学关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都有变化,强调方法资源整合,突出实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一是通过教学资源科学整合,让学生在不断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二是教学内容多维调整、教学主线梳理、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深度延伸、教学主题升华,强调教、学、评一致性;三是有效教学迁移,让学生在相关教学情境中展开想象,以解决情境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来完成学习。

3. 素养定位的完善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体现,师生通过共同的音乐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音乐内涵在活动中得到了转换;而师生通过对艺术活动的共同参与,实现了音乐外延的转换,这两次转换使得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了共鸣,实现了思想境界的升华,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丰富。

综上所述,“双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关注学科实践,学教方式的转变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音乐体验学习圈的循环式学习,通过任务设计进行学科实践,突出了学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的逻辑结构和认知发展作为课堂的主要线索,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实现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可视化”发展。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北秀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