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家精神的朴素表达:“大爱”

2024-07-25曾霞

中国教师 2024年7期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构成要素,其中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锚定了航迹,提供了蓝图,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这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信念支撑和必然要求。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理解和实践“教育家精神”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时,既要仰望星空,胸怀大志;又要脚踏实地,躬耕教坛,朴素表达“大爱”。朴素是我们每个人的底色,朴素表达是不做任何伪饰,发自心底,真诚坦露。教师们的“大爱”就在于对国家、对学生、对课堂、对学习、对教育事业真挚的热爱,并非空洞的口号,是融入工作与生活中的一种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大爱”在于“爱国家”的使命与担当

爱国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矢志立德树人,胸怀“国之大者”,始终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扎实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有为国育苗的使命和担当,要有踏实有为、沉心教育的实际行动,竭尽所能助力学生幸福成长,满足人民群众“学有优教”的期盼,用家国情怀、文化自觉、社会责任、专业力量等去诠释教师这份职业。

爱国主义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其中突出褒扬的是他的爱国情怀。张伯苓先生秉持“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创建了南开大学。在1935年秋季学期的开学典礼上,他向学生抛出了“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引用这三个灵魂追问,并强调这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时代和未来的问题。广大教师肩负着培养能够负责任地回答好这“三问”的新时代莘莘学子的重任,身在三尺讲台,心中兼济天下。在教育的征途上永葆初心和激情,沿路播撒爱国的种子,见证这颗种子从破土而出到繁茂滋长,以爱为名,守候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谈道:“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一线教师实施爱党爱国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感、道德修养、学识水平、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教师通过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党的指示,将爱国情怀、强国志向、报国行动融入日常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拥有这样的觉悟—心怀“大我”,时刻准备以“小我”投入其中。

二、“大爱”在于“爱学生”的关爱与呵护

关心关爱学生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家应以此为行动指南。无论以始为终,还是以终为始,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都是教育家精神的精髓所在。教师被视为塑造灵魂的工匠,唯有满怀爱意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其成长与发展。也只有关爱学生的教育者,才能表达内心的真诚、善意与美好。爱是教育的主旋律,教师的使命是以爱心来滋养学生。

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有灵魂的触碰。只有当教师怀有仁爱之心,用真情感动人、培育人、影响人,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领悟“亲其师”“信其道”的真谛。教师要将自己的温暖和情感注入每个学生身上,用欣赏的眼光来提升学生的信心,用信任的眼光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唯有如此,才能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教师的爱是宝藏,如同冬日暖阳一般为每个学生带去温暖。以爱为主旋律的教育工作,不仅让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幸福。因此,教师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出更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就应该始终怀抱仁爱之心。

教育家精神强调仁爱之心,这种理念应该在教育实操过程中一以贯之。仁爱之心不仅能唤起学生内在的爱,还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和成长。通过教师的爱心唤醒,学生会受到感染,从而产生对学习、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三、“大爱”在于“爱课堂”的激情与投入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成长的舞台,课堂是学生汲取养分的场域。

教师要全身心投入课堂,把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课堂上不断锤炼自己,以激情开展充满生机的教学。激情是一种强烈而激昂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尤其需要教师的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有了教师对课堂的激情投入,教学活动就能生动、形象,学生的情绪将受到感染,身心振奋,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积极投身其中时,才能激活自身的认知欲望和表达欲望,从而促进智慧的灵动。从表面上来看,学生的积极参与仅仅是课堂上的互动;从本质上来看,课堂互动的背后还藏匿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思考和学习体验。

教师对课堂的投入,在于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在于设计符合学生成长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教授的内容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在于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激动人心的教学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增强他们的参与度,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四、“大爱”在于“爱学习”的修炼与精进

爱学习是教育家精神的源泉所在。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不断精进,保有终身学习的热情、持续反思的视角、自我提升的意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者、实践反思者和自我完善者,这既是职业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而来,“新质生产力”在今年两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面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2035年更高水平的育人目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对自己的学习有精进要求,笃行不怠。

教师的知识储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视域。教师要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不断扎实修炼知识底蕴和专业功底,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力。

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旨在让广大教师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植于心。终身学习不仅包括学习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还包括与时俱进地更新意识与思维以不断完善自我。 “匠人”是把已有的技能反复训练多次,直到炉火纯青;而“大师”则始终以人为本,以爱为魂,以培养更多人才为终身追求。教育家精神就是教育领域的“大师”精神。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自觉践行,是探求真理、守正创新的治学追求,也是教育科研中的“勤学笃行”和“求是创新”。

五、“大爱”在于“爱教育”的执着与坚守

爱教育是教育家精神的主旨。教育家以热爱肩负教育使命,与那些仅将教育视为工作的人有着显著区别。他们对学生的爱源自对教育的热忱,这份浓浓的爱是教育家精神的精髓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寄予厚望,专门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有的老师用一辈子备一堂课,有的老师把一辈子奉献给三尺讲台,有的老师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也有的老师不畏艰难锐意攻克新知新学,这都源于对“爱教育”的那份执着与坚守。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三尺讲台上,教师的热爱与敬业至关重要。他们投入了赤诚与仁爱之心,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实现自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厚植师德师风,坚定不移地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成长的首要位置。立德者先自立,树人者先树己。师者,唯有行为世范,方能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一教育信条道出了教师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的光辉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用真挚的热爱和耐心躬身其中。只有那些对教育怀有真挚热爱的教师,才能够沉浸式地投入其中。他们内心追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才会毅然决然地为之付出。正是因为爱教育,教育家们超越世俗、超越功利;正是因为爱教育,教师们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不是指向少数的优秀教师,而是指向推动强国建设的广大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育家,而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这样的精神追求,在各自的岗位上传递“大爱”,既要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又要系统把握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更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如果说办好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那么没有“大爱”的教师,是难以在日常工作中获得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的,也不会有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师爱是师德之魂。唯有爱岗敬业、乐教爱生,才能以赤诚之心担起培根铸魂的职业使命。“大爱”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的体现。教师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让“大爱”之光照耀每一个学生。

(作者系成都霍森斯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