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教育日常闪耀教育家精神之光
2024-07-25吕雄伟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强调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向全国教师发出了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伟大号召,为所有教育人找到了精神归宿与行动纲领。
中国式教育家精神既源于历代师者躬耕教坛的传统赓续,又立足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世代拓新。“教育家办学”理念赋予了中小学校长扎根校园、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必然使命。教育的发生在日常,教育家精神的实践也应在日常。新时代的校长要从多角度出发,在教育日常中生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一、立人立学,以教育家精神为教师队伍建设长久赋能
建设教育强国是时代强音。教育强国需要教育家,也需要教育家精神。校长在教育实践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并非追求自己和教师们一定成为教育家,而是以教育家为榜样,共同养成教育家精神,让这种精神经由教师之手落地校园。
为此,校长先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清醒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国际力量对比革命性变化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建设关键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响应时代之变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部署,从大处着眼;还要从教师本位出发,跳回教育看教育,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小处着手,引领教师立人立学,回答好“谁在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
养德以立人。“言为士责、行为世范”,“不教之教”胜于教。校长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品与人品的引领者与养成者,“养生”先要“养师”,“养师”重在“养魂”;要有意识地为教师“搭台子、架梯子”,用好榜样示范,营造教师养心养德、向优向上的良好发展环境,如设置“致敬平凡”月度教师评选等;利用宣传栏、微信公众号讲好优秀教师的育人故事,宣传榜样教师的优秀事迹,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学习“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涵养“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厚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举办教师节庆祝活动、教师荣休仪式,凸显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育人使命感,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以教育家精神涵养教师育人素养。
勤学以笃行。新的使命、新的任务、新的征程,呼唤教师以学明志、以学笃行的积极作为。校长要充分发挥自己以上率下、以正率下、以干率下的示范作用,让持续学习成为自己和教师的固定动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新问题,在求学、立学上主动作为,努力构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让教师铸牢专业知识基础。这是全面、深刻理解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有力保障。
纵观每一位优秀教育人的成长之路,无不是把阅读与学习作为每日的必修课。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校长要全力满足教师的阅读需求,在书桌上设置“随手读”、校园走廊设置“读书角”、橱窗展板设置“分享栏”,让教育书籍、政策文件、理念经验在校园中随处可见、随手可阅、随时可学,同时,着力深化全民阅读、全民共享、读书沙龙、阅读分享、干群共研、师生共读、优秀领读人进校园等活动,构建教师与读书协同共生的最佳状态。
校长还要做好精准化供给的“文章”。“以学定教”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一中学在实践中就瞄准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小切口,实施“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计划,借助北京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推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建设与教学专业能力提升”“青年教师队伍成长助力”“班主任培训”“学生多元课程开发”四大培养项目,为教师持续注入精进养料,丰盈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效果明显。通过教师素养提升,深化教育家精神的践行。
二、求质求效,以教育家精神为课堂建构灌注源泉
弘扬教育家精神重在践行,践行是最重要的弘扬。唯有践行,才能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真实的实践。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第一发生地,教育家是从课堂走出来的,而课堂也正是教育家精神“润物无声”的实践沃野。
上一节课不难,上一节好课却不易。躬耕课堂,因材施教,是呈现一节好课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33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课后,当被问及如何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准确地说,我为我的每堂课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针对于今天这堂课的呈现,我可能只花了15分钟。”校长引领教师坚守的就是这样的“好课”!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使命与责任,也是校长秉持的教育家精神在课堂上的真实体现。客观地讲,教师的成长是终身制的,功夫在日常,更在长久积累。校长的教育理念经由课堂教学活动有机融合,课堂教学就会愈加丰厚与广博。教师在课堂上以知识、思想、信念、精神和饱满的灵魂为媒介,引领学生走向更宽广的人生与自我,就是教育的真实发生,也是教育家精神的真实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跟随校长的脚步,在日复一日的课堂上也在悄然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前行。所以,老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备课组长以及身边的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是在课堂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引路人;研究课、示范课、展示课、备课组听评课,以及可以走进的每一节优秀课例,都是立足课堂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地。
上好每一节课,关注课堂上每一次生命的美好,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彰显教育家精神,就要在“上什么、如何上”上做好文章。校长要带领教师持续深入研究课堂,如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取舍、分层分类的学习任务布置、多样适宜的方式方法选取、恰当适用的评价检测安排、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创设、融洽自然的师生关系呈现,都是我们将教育家精神实践于课堂的关键因素,更是我们持续追求的课堂目标。课堂要琢磨,教师要磨炼。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好课堂更不是天生的,教师要以研究的方式持续观察课堂、改进教学,进行系列化革新实践,把握教学规律,用教育家精神涵养出教师与课堂的深度默契。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教育教学中,让教育家精神萦绕在每一个教育瞬间,是校长立足课堂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三、践实践新,以教育家精神为课程建设丰骨盈肌
扎根一线,深耕教育,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必由之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将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应用到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也是教育家精神的必然要求。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所在,是一所学校教育文化的灵魂载体。结合核心素养以及新课标,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是校长教育理念与教育家精神交融碰撞的积极尝试。实践中,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一中学立足自主管理课程、自主学习课程、自主规划课程、自主实践活动、自主发展活动五大自主教育体系,着力打造跨学科主题课程群。从社会探究、艺术审美、科学探索、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五个维度进行课程群建构,梳理出15门跨学科主题课程,服务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挖掘课程资源,筛选课程选题,设定课程目标,丰富课程供给,设计课程活动,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评价,推进教学,力求通过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落在实实在在的课程实践中。其中,志愿服务课程已成为品牌课程。学校从课程体系建设、机制体系建设、项目体系建设、培训体系建设、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平台资源体系建设六个方面着手,以“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原则,以志愿服务宣讲为载体,实施系列志愿服务课程,锻造了“小小文化宣讲家志愿队伍”,开展了众多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生“志愿服务+宣讲实践”系列活动。课程内容涵盖“志愿服务+民俗文化”“志愿服务+历史文化”“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模范事迹”“志愿服务+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为促进”六大类课程内容。跨学科资源运用,创新课程形式,多元赋能学生,彰显出教育家精神落地课程的有效尝试。
教育家精神揭示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价值观、主体观、方法论、认识论及实践哲学,其洋溢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所以,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精神符号,而是精神引领下的具体实践。这一认识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尤为重要。立足一线,抓牢教师本位、学生本位、课堂本位,校长才能在校园里把实实在在的教育家精神引领、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从而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让学校教育成为有灵魂的育人实践。
顾明远先生说:“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就是践行教育家精神。”当教育家精神扎根本土,与学校实际发生的教育相互融合,才真正赋予了教育家精神生命力与持久性,也印证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真实追求。而教育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的主动追求,无不是落在“德、才、识、能”的高度上,彰显的是“为中华民族而教”的教育信仰。把握教育日常,坚守自觉追求和践行职业精神坐标,将教育家精神的品质熔铸成学校及师生的优秀标签,让学校每一项育人活动都闪耀教育家精神之光,担负好立德树人重任,这是一名合格校长的使命与担当,也是所有教育人始终如一的共同追求。
(作者系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一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