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好老师的内在精神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4-07-25谢小花
【摘 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这一基石的铸造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教师的角色越发凸显其重要性,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和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的提出,正是对教师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全面要求,它强调教师应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本文将从内涵解读、精神逻辑到实践路径,全面剖析如何培育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以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四有”好老师 内在精神逻辑 实践路径
在时代的洪流中,教育始终承载着培育未来、传承文明的重任。教师作为这一伟大事业的践行者,其角色与使命在新时代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拓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四有”好老师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四有”好老师的内涵解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基,教育乃国家繁荣之根本。教育是民族进步之阶梯,是社会和谐之基石,更是国家昌盛之不竭动力。国家之强盛,离不开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之进步,离不开教育的深入普及。因此,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承载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乃教育事业之灵魂。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的保证,是教育创新的源泉。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情怀和育人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
“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蕴含着深刻的为教内涵和育人意蕴。理想信念是教师的精神支柱,它指引着教师坚守教育初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道德情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它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道德楷模,以高尚的品德感染和影响学生。扎实学识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它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广博的教育教学理论,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仁爱之心则是教师的职业灵魂,它要求教师用爱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二、“四有”好老师的内在精神逻辑
1. “理念铸魂”:崇高理想信念为教师职业之航标
理想信念构成了教师的精神核心与价值追求。对于每位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个体而言,理想信念不仅是其首要的政治品质,更是塑造其价值取向、立场选择、思想深度与行为模式的决定性因素。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赋予个体坚定的道德立场和行动指南,而偏离正轨的理想信念则可能导致个体走上错误的道路。教师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紧密相连。教师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其作用不可或缺。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教师承担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他们必须坚定地维护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这种认同跨越了思想、政治、心理及情感的各个层面。教师的忠诚不仅体现在对党和国家的坚定支持上,还反映在对民族和人民的深切情感中。教师必须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教师还肩负着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任,致力于培养能够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重任的新一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教师将正确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和坚持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石。教师的专业特性要求他们在个人修养和专业发展上不断追求卓越,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引导他们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优秀的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传递理想信念,实现教育的深远目标。这体现了“思想育人”的教育宗旨,对教师个人修养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德行立身”:高尚道德情操为教师教化之根本
教师之职,非仅止于授人以鱼,更应致力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与品味,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其中,育人更是根本之所在。教书,是通过知识的传递启迪学生智慧之过程;而育人,则是以德为先,旨在培养出既有学识又有品德的未来之星。立德,非立一般之德,而是立社会主义之德;树人,亦非泛泛而谈,而是树立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塑造学生品德的道路上,必先以身作则,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只有当教师自身树立起明辨是非、通晓义利、得失有度的正面形象时,方能真正引领学生走向正道,成为他们心中的道德楷模和人生导师。这样的教师,无疑将为学生树立起一座道德的丰碑,引领他们成长为有道德、有情怀的时代新人。教师以道德情操从教育人,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正是“道德育人”的深刻体现,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学识奠基”:深厚知识底蕴为教师教学之基石
教师作为知识与真理的传播者,肩负着为学生传授学问理论、生存技能,并引导其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与理性认知的重任。“学高为师”,教师若想为学生提供满溢的智慧之水,自身必须拥有源源不断的知识之泉。若教师学识浅薄,岂能培养出学富五车的学生?
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其中知识功底是根本。学生或许能够包容教师的严厉,但绝对无法容忍其学识的匮乏。这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的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掌握高效的教学技巧,以勤勉敬业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方能有效执教育人,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深耕书本理论,不断磨砺学科技能与教学能力,同时拓宽阅读视野,丰富人生阅历,以提升自身认知水平。
4. “仁爱润心”:博大仁爱情怀为教师育人之灵魂
“仁者爱人。”这一古训深刻揭示了仁爱的本质。在教育这一面向人类心灵的崇高事业中,博爱无疑是其核心精髓。教师,作为导向真善美的职业代表,仁爱更是其不可或缺的灵魂。
仁爱,不仅是教育最有力的教学语言,更是教师最动人的人格魅力。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怀揣一颗仁爱之心,方能真正产生教书育人的原动力与责任感。这种爱,不仅是对学生的关爱与温暖,更是对教育的敬畏与执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教师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学生成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用人间大爱培育出心灵纯洁、体魄健康、人生美好的学生。好教师不仅传授学问,更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着仁爱的力量,真正体现“仁爱育人”的教育追求。
三、培育“四有”好老师的实践路径
1. 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育
坚定理想信念,是每一位教师精神世界的基石。理想信念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和向往,更是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教师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角色,其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和学生的成长方向。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首要任务。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髓,才能确保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新时代的教师,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理解。
第二,坚定政治信仰和事业信念,是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内容。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师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至关重要。教师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忠诚于党、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生的职责和使命,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中。
第三,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大潮中,教师肩负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他们需要不断革新教育观念,确立以人民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应秉持“四个相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原则,将自己塑造成为“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的角色。通过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师将更有效地履行其教育职责,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 师德修养的强化与良好师德师风的塑造
师德修养的强化,不仅是教师个人品德的提升,更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未来。当前教育界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师德不端、行为失范的问题,这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阻碍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首先,教师在道德建设上应发挥引领作用,坚持将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作为个人行为的准则,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从而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同时,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通过个人的模范行为,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正面影响。
其次,教师应强化规矩意识,恪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个人言行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通过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律意识,教师能够塑造出正直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人格力量,进而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帮助学生养成遵守规矩、尊重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最后,教师需要树立法律意识,坚持法治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自觉地将法治精神和规范性要求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中,严格遵守教育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这样,教师不仅能够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还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通过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实践,教师将为法治社会的建设培养出更多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
3. 专业素养的提升与高效服务观念的确立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越发显得重要。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以智慧型教育者的身份,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不断自我革新,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持续吸收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不断自我革新。教师应将自我革新作为职业生涯的重点,自我革新不仅意味着对知识的不断更新,更涉及对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实践。通过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教师能够把握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革新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以确保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其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需充分利用个人优势,整合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以激发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勇于向知识的未知领域进发。通过持续学习,吸收前沿的思想理论、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验方法,教师能够显著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从而在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上实现质的飞跃。这种专业成长不仅能够使教师以深厚的学识和娴熟的技能进行教学,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应重视实践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深入基层、直面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教师能够不断推动教育教学的革新。这种革新不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更新,更涵盖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的创新。教师应将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付诸实践,以此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效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4. 仁爱精神的弘扬与正确责任意识的树立
在教育的广阔领域中,仁爱精神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它不仅代表着教师的情感投入,更体现了教师的责任感。一个具有仁爱精神的教师,能够以其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责任感,对学生的成长和人格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教师的仁爱精神和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是教师职业精神的精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深刻影响。教师应始终保持一颗充满仁爱的心,以同理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细致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历程。通过包容、理解和尊重,教师不仅能够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更能欣赏学生的个性差异。充满真诚和友善的情感交流,能够有效地温暖学生的心灵、感染他们的情绪,并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保持持续的投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展,更要全面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需要致力于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全面性发展的有机结合。
最后,促进团队合作。教师应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与同事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经验方法,分享资源和成果,以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团队合作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还能够激发创新思维,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知识底蕴和仁爱情怀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我,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师德修养、提升专业素养和弘扬仁爱精神,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育者的职责,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这不仅是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推动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余蓉.铸师德 提师能 促师优 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J].山西教育(幼教),2024(2):26-28.
[2] 付天翼,姜黎.“四有”好教师的育人机理、时代价值与践行路径[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6(1):17-20.
[3] 张志坚,夏桂钱,王枫.践行“四有”课堂 彰显育人价值[J].好家长,2024(7):29-31.
[4] 吴剑清.“四有”引领 全纳分层 全员生长——区域“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策略探究[J].早期教育,2024(5):10-12.
[5] 周晓楠.构建“四有”教研机制 支撑教师专业发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5):11-12.
[6] 魏明贵.加强师德研修 践行“四有”好教师——以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青年教师成长为例[J].华夏教师,2023(22):33-35.
[7] 董焕玲.新时代“四有”教师理论意义与实践方法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2):137-140.
[8] 姚淑娟.培育“四有”教师,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6):73-75.
[9] 王鉴,王子君.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从破“五唯”到立“四有”[J].中国教育学刊,2021(6):88-94.
[10] 卢娟娟,李金坤.习近平“四有”好教师之师德标准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4):15-16.
(作者单位:陕西省三原县东郊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