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改革发展也需要有精神

2024-07-25毛亚庆

中国教师 2024年7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基于时代性与真理性的历史把握,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和未来教育发展走向,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倡导教育家办学”、以“造就一批教育家”为教育工作者发展的目标,到“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高素质发展从倡导性到现实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是当下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阐发的新理念,也是教育强国宏伟目标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现实要求。

学校改革发展也需要有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倡导教育家精神引领教育发展, 是中国教育在当下自身发展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已以人本逻辑替代了物本逻辑,人的发展从作为手段、要素转变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的发展须放置到整个社会发展而不是仅基于经济发展的单向观照中来加以认识,以扭转我国教育长期存在功利化和价值扭曲的状况。教育的本质与要义应彰显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为此,学校发展需要倡导人的全面协调自由发展。全面强调的是需要实现人的“完整发展”,要求人的最基本的素质能力得以实现整体的进步,这种完整性允许不同方面出现发展程度的差异,但绝不允许出现发展维度的缺失;协调强调的是需要注重人发展的各个维度都要得到发展,注重人发展的丰富性与和谐性;自由强调的是人的发展在全面、协调的基础上,要强调人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自觉自主的个性发展。

为此,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学校改革发展,就需要基于从“观物”到“观人”的“世界观”的立场转变,对教育的理解要着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构建,将学校形象定位于“有灵性的生命有机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生成性构建;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的立章建制应以尊重人的尊严的方式进行。因而,有精神的学校变革应考虑几个方面的基本要素:第一,形成共享与自我彰显的办学理念,学校达成共享的愿景,形成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第二,形成开放与互动的人际关系,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彼此开放、互动的;第三,形成科学与民主的学校运行机制,不仅关注制度化、程序化的管理,还彰显人的尊严和价值;第四,形成追求理性与人性提升的质量诉求,关注人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精神理念的提升和人格锻造。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