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的“自信”:非一日之功
2024-07-24经苑玥
[摘要]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教育者应努力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文章以学生小明为例,阐述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办法:善用认可和鼓励,促其“自省”;通过陪伴和引导,助力“自信”;保持信任和信念,涵养“自觉”,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 自信;赏识;自觉
自信的培养,需要“他律”,更需要“自觉”,而且要意识到“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对此很有信心,直到我遇见了小明。
一、信心建立——原来“赏识”这么有效
在班级里,小明总是低着头,不爱说话。他就像班级里一道平凡的风景,总是被人忽略,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班级作业中发现了他的写作天赋。那是一篇简短的作文,却充满了想象力和情感。我被他的文字所吸引,开始关注起他来。我意识到他内心隐藏着一股不为人知的潜力,等待着被
发现。
正巧一个月后有一场作文大赛,我希望借此机会帮助小明发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可是小明一直不太乐意展现自己,我该怎么调动起他的积极性呢?
我找来小明,首先肯定了他写作上的天赋,并征询他的参赛意愿,可小明总是回避我的目光,他的回答也是含糊不清。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不安和不自信,却无法找到一个能够让他打开自己的方法,我感到有点
无奈。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一次课堂展示中。上课前,我再一次找到小明,单独分析了他作文的优势之处,并且鼓励他在课堂上主动和同学们分享他的习作。小明有些犹豫,这也让我有些忐忑,不确定他是否会在课上勇敢地站出来。课上,当第三位同学朗读完习作后,我试探性地询问:“还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分享一下他的作文?我们班还有不少高手没有展示出自己的实力哦!”只见我一直期待的那只小手终于举了起来,伴随着小明略带紧张的声音:“老师,我想试一下……”
我努力让自己表现得不那么激动和喜悦,因为我确信小明的作文一定会让同学们感到眼前一亮,大家肯定会为他喝彩,于是我说:“好,那就有请小明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他的作文!小明,你准备好了吗?”
“嗯,我……我会尽力的。”小明走上讲台。
同学们都不禁流露出一丝惊奇,还有许多期待。
小明拿着自己的作文,开始朗读。虽然声音略微颤抖,但他的表情坚定而自信。他的作文情节构思极为巧妙,逻辑清晰而连贯,对人物的言行描写非常生动有力,最后主题的升华自然而不失力量,整篇文章都在体现着小明对文学的热爱和深厚积淀。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深深地吸引了。朗读结束后,班里响起一片掌声和赞叹声,有的同学直接大声称赞道:“原来平时不声不响的小明居然还有这方面的才能,写得太好了!”小明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还是一如既往的羞赧,但这次又多了些许对自己的肯定。
课后,更加令我惊喜的一幕出现了。有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作文本找到小明交流:“小明,你帮我看看我写的这篇作文吧。我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和你的那篇差不多,但是总觉得没有你那篇写得好,你给我点儿建
议吧!”
我看到小明有些意外,但很快他就开心地答应下来:“当然可以,我尽力帮你!”
小明接过同学递过来的作文,耐心地阅读起来,他细心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他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感激地向他道谢。
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之后的几次作文练习中,小明上台展示的积极性明显更高了,他越发自信和坚定。
果然,发现亮点再配合鼓励和认可是让孩子树立自信的好办法!这是我对这次“成功”做出的总结。
可是,没有什么成功是一蹴而就的。
二、信心坍塌——原来“鼓励”远远不够
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只是让小明树立自信心的一个“阶段性成功”。因为就在作文比赛临近的时候,小明再次开始感到焦虑和不安。他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够好,担心自己会在比赛中失败。尽管我一直在鼓励和支持他,但他的内心依然充满了疑虑。
他带着这样的心情完成了比赛,直到比赛结果公布的那一刻,他的内心依然充满了紧张和不安。他担心自己的作品会不被认可,担心自己的努力会白费。每天晚上,他都辗转难眠,内心深处的不安挥之不去。
作文比赛的结果公布了,小明的作品并未获得好成绩。所有人,除了他和我,都感到很意外,因为大家早已认可了他的能力。他的心情一落千丈,他感到自己彻底失败了,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化为了泡影。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注定平凡,觉得自己对于写作的热爱和天赋都是虚妄的。
“老师,我觉得我写的作文根本就不够好,我可能真的没有天分。”成绩公布后,小明一个人思考了很久,最终还是沮丧地找到我并且对我这样说道。
三、信心巩固——原来“自觉”最为关键
我该如何劝慰这个孩子呢?他曾一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周围人的认可,并且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可这份自信就像一栋玻璃房,看着漂亮,却并不牢固。在小明带着忐忑而艰难的心情走进考场时,我便开始反思,我当时太过草率地认为一个人的自信是可以通过他人赋予的,我以为获得自信的道路只能是由他人的认可、鼓励、赞扬来铺就。
现在我突然明白,孩子的自信不在坦途大道,他的自信要成为一幢坚实的高楼,就必定需要经历坎坷、跌倒、自我否定、再自我肯定、重新爬起来这一系列的经历,这些经历是构建“自信大厦”的筋骨,痛苦才是成长的底色。
作为老师,我需要做的是用坚定而欣赏的目光、恳切而鼓励的话语、耐心而有效的行动去帮助他反思这些宝贵的经历,在废墟之上重新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小明再来找我时,我知道我不应该像考前一样感到无奈、无措、无望,而应把握住这次机会,帮助小明迎接真正的成长。
“小明,失败并不代表你没有能力,失败更不是错误,相反,失败是成功的底色。恭喜你,终于拿到了通往自信与成功的通行证。现在你要做的可不是沮丧,而是抓住这次机会,赶紧拍拍尘土站起来。你已经拥有了大家对你的认可,接下来你就要真正地认可你自己。要想如此,不要多思,不要犹豫,不要考虑自己到底行或不行,只需要直接行动起来就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看好你,我也会继续督促你哦!”
小明很显然还不能理解我这番话的意思,但是没关系,我只要坚定地支持他、陪伴他、督促他、鼓励他,就一定会有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在我的坚定支持与鼓励下,逐渐摆脱困惑与不安,重新点燃激情,勇敢追求写作梦想。我为他制订写作计划,定期指导反馈,鼓励他勇敢面对困难,分享个人写作经验。同时,我推荐他参与写作交流与比赛,拓宽视野。他每晚专注写作,作品充满了生活感悟与深刻思考。他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内心。终于,当作文比赛的机会再次来临时,小明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和不安,而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在比赛的舞台上,小明展现出了自己的最佳状态。他用心投入到每一个字眼之中,尽情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和激情。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深深触动了每一个听众的心灵。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荣获了比赛的一等奖。
这次成功不仅给小明带来了荣誉和喜悦,更重要的是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他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中吸取教训,并不断努力前行。他学会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奋斗的意义,相信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所收获。他明白自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次比赛对他来说不再是一场简单的挑战,而是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无论比赛结果如何,他都将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因为他知道,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可以依靠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走向光明的未来。
自信非一日养成。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鼓励认可他的努力、陪伴他学会汲取挫折的养分,才是让学生确立自信的好办法。
四、案例反思
遇见小明之前,我总认为帮助一个学生树立信心的关键是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并鼓励认可,可是小明的成长经历让我明白,自信的树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一)善用认可和鼓励,促其“自省”
积极正向的反馈是促进个体发展的“万金油”。“万金油”虽然只能触及表面,却能提醒个体去发掘自我的潜力,成为一面照见自我优点和潜能的镜子。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通常先以他人的反馈为支架,这取决于人的群体性社交这一天然设置,因此在“他评”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个体会自然而然地重视,甚至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他评便成了一把双刃剑,正向的他人评价如鼓励、表扬、表达认可等都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循序渐进、有依据的积极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切实地了解自己的积极面,从而促进其内省自己的优点和特质,形成对个人的正向认知。小明首先付MST47n+I7hGBMT9VbtOc0g==出了真实的努力,然后老师根据其行为进行恰当的鼓励性评价,从而使小明对自己的优点有了初步认知,建立起初步的
自信。
(二)通过陪伴和引导,助力“自信”
在学生的成长旅途中,树立自信是他们必须跨越的重要一步。然而这一过程中,他们时常会遭遇令其崩溃、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面对这样的挑战,单纯的语言安慰和说教,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触及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此时,行动的力量显得尤为关键。我们需要通过切实的陪伴,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决心;通过持续的督促,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也至关重要,这能帮助他们在迷雾中找到方向,逐步走出困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成长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我们要相信,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质变与飞跃的时刻终会到来。这样的成长,才是真实而有效的,它不仅能让学生变得更加坚强,也能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保持信任和信念,涵养“自觉”
曾经,小明的自信只是建立在老师的鼓励和认可上,但这份自信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认可,而是他人观点的倒影。因此一旦受挫,他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而经此一役,小明终于真正地认可了自己,真正地开始相信自己,这便有了他真正的自我觉察的自信,即“自觉的自信”。一旦学生受到不稳定情绪的影响而失去对自己的信任时,老师应该坚定地相信学生而不能被其消极情绪带偏轨道。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帮助其成长的信念是通过言语的表达传递给学生的,因此只有当老师坚定不移地信任学生的能力、秉持帮扶到底的信念时,学生才会感受到温暖有力的支持,才会继续站起来直面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