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拓展初中德育新课堂

2024-07-24杨婷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13期

[摘要]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与重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初中德育工作,可以丰富德育的内容和形式。文章分析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德育工作的优势,并提出了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拓展初中德育新课堂的路径:筛选、整合博物馆资源,使之成为服务学生的“活教材”;引进来、走出去,让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创新德育实践活动,开展“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以期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 博物馆;资源;初中德育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快博物馆建设的步伐,并逐渐将“教育”列为博物馆的重要功能。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博物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馆内丰富的历史文物、艺术品和科技展品,不仅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青少年了解历史、文化和科技的重要场所。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综合

素质。

一、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德育工作的优势

博物馆资源具有直观性、多样性和生动性等特点,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德育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德育质量与效果。

(一)直观性与体验性

一些学校的德育课程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将德育知识传授作为工作重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此外,博物馆还会采用多媒体技术,如影像、声音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这种身临其境、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德育实效。例如,在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后,可以让学生观看先烈们留下的遗物、书信、手稿等,从而加深对先烈们的了解,继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多元性与全面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这种多元性和全面性为德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素材,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博物馆还能展示出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总之,博物馆的多元性和全面性为德育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拓展了德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互动性与实践性

目前,许多博物馆场馆内设置了触摸屏设备,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屏上的交互操作,自主选择展品的详细信息、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深入了解展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有的场馆还设计了与展品相关的互动游戏,增强参与感和趣味性;还有一些场馆引进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展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提升德育质量和效果。

博物馆通常还会提供各种互动展览和活动,如工作坊、讲座、导览等,这些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宜兴紫砂壶博物馆提供陶艺制作和茶艺表演等互动体验项目,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一件紫砂陶瓷作品,或者品尝一杯用紫砂壶泡制的茶水。这种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紫砂陶瓷的历史、工艺和艺术价值,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

信心。

二、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拓展德育新课堂

博物馆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是学校德育的有效补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拓展德育新课堂。

(一)筛选、整合博物馆资源,使之成为服务学生的“活教材”

在各类博物馆中,既有自然类、科技类、历史类展览内容,也有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文化教育主题类展览内容,这些都是德育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和研究本地的博物馆,对其蕴藏的德育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建立德育资源库,开辟德育“第二课堂”。

笔者搜集了本地区博物馆的相关信息,针对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科普教育等为活动主题,制作了假期博物馆德育主题活动清单(见表1)。笔者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时段,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学习,让学生在与自然、人文、科学等近距离接触中充分感受与体验,从而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二)引进来、走出去,让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

1.博物馆内开课

根据德育活动涉及的主题,利用博物馆的馆藏现场开展德育活动,将主题班会课、主题德育活动搬到博物馆。例如,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生命奥秘博物馆。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展示的各种生物标本和科普资料,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其次,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保护生命多样性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观察生物”“触摸标本”“感受气味”等多种体验方式,让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兴趣,提升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初中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喜欢接受新事物,他们的兴趣点通常集中在对新鲜事物的发掘上,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往往只是字面上的印象,没有形成真正的概念。将生命教育主题班会课搬到博物馆,可以弥补传统课堂体验性差的缺陷,能够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2.博物馆进校园

开展博物馆进校园主题活动,邀请博物馆将展品搬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也可以邀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校开设讲座、举办体验活动等。例如,教师可与无锡帅元紫砂博物馆取得联系,合作开展“紫砂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馆内的工艺美术师围绕紫砂艺术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文化内涵,以及如何鉴赏紫砂壶等方面向学生进行介绍。同时,还可以组织现场制作紫砂壶的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对紫砂工艺的认识。通过讲座和体验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紫砂工艺、茶艺文化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创新德育实践活动,开展“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

与博物馆合作,打造“小讲解员”等志愿服务项目。在校园内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讲解员。随后邀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结合馆藏资源,从文物知识、讲解技巧、台风形体培训等环节,对讲解员人选进行系统指导。接受培训后,学生亲身实践,在课余时间,挑选一件展品向观众进行讲解,博物馆工作人员再根据学生的文本内容、语言表达能力、礼仪仪态、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专业的分析与评讲,并评选出优秀讲解员。

“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以历史、文物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渗透于德育中,培养有底蕴、有信念、有情怀、有责任的新时代好少年。

相较于学校教育来说,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在德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需深挖博物馆各项资源,拓展德育新课堂,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施江,曹李莉,汪阳.基于博物馆志愿服务,创新德育工作模式[J].中国德育,2022(19).

[2]黄薇,王晓媛.把小学德育课堂搬进博物馆[J].人民教育,2021(24).

[3]任志锋,刘新华.博物思政:内涵、价值与实践理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