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红光 劈波斩浪,“泳”者无惧
2024-07-23赵汉琪
他6岁失去双臂,跌入人生至暗,学着用脚吃饭、写字;21岁的“高龄”成为专业游泳运动员,是体育将他的人生照亮。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东京残奥会100米仰泳S6级冠军——贾红光。
作为一名残疾运动员,贾红光学会了在命运的惊涛里劈波斩浪。日复一日的竞技与训练,他将失去手臂的自卑与痛苦踩在脚下,向更快更强发起一次次挑战。与泳池相伴16年,他三登奥运舞台,用实力证明“老将”宝刀未老。站上最高领奖台后,他并未功成身退,依然保留着那份为梦想拼搏的激情。
“没有国家的培养,我这个失去双臂的农村孩子,根本无法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我很幸运,感恩经历的一切。”赛场外的贾红光致力于把体育带给更多残疾孩子,让更多人关心残疾人,关注残疾人体育事业,找到人生的那束光。
泳道中写满自强不息
从聊城队崭露头角,再到山东省队渐露锋芒,直至身披国家队战袍,贾红光在过去16年里,斩获了70余枚奖牌,其中金牌近50枚。这些耀眼的成绩背后,是他鲜为人知的坚持与付出。
1988年,贾红光出生在山东聊城莘县的一户农家。6岁那年,他在玩耍时出于好奇,爬上高压线杆,手触摸到变压器的刹那,顿时被高压电流击昏过去。经历过六七次大手术后,待他醒来时,整个左臂已被截肢,右臂只剩下三分之二。
年幼的贾红光感受到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承受着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也面对着别人诧异和怜悯的目光。但从小就不妥协、不服输的他并未向命运屈服,他用肘关节配合着下巴一起用力来练习端碗,很快就学会了自己吃饭;将搓衣板固定在洗衣盆里,用臂肘和双脚搓揉洗衣;为了上学,他反复琢磨尝试,用大拇脚趾夹住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用胳膊肘配合嘴巴翻书阅读。他甚至学会了骑自行车,右腿从大梁下面钻过去,上身趴在车把上,用一截右臂扶着车把保持平衡。“现在想起来,我的运动天赋和平衡能力真的还可以。”他笑着说。
凭借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贾红光读完了高中,因为身体原因,他没有继续学业。父母为了补贴家用,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他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小老板”,站在柜台和货架后,日复一日地经营着生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点燃了国人的运动激情,贾红光也不例外。那年9月,他和朋友到北京旅游,第一次知道还有“残奥会”。在水立方,他第一次观看残疾人游泳比赛。“看完比赛,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时就决定学游泳,要像他们一样参加奥运会!”他的家乡聊城有“江北水城”之称,几乎村村都有河,小时候调皮,跟着哥哥在河边玩,慢慢学会了“野游”。根据网上信息,贾红光打电话给北京残联,北京残联将信息转回到山东残联,又转回到聊城残联cApyACHmAYk/DFLZL7+rmD+RUv7sKtLyNhKSp3JuDVI=。一层层信息传递下来,2009年,聊城市残疾人运动队的教练张保锋联系到了贾红光。
贾红光还记得第一次见张教练的场景。“教练让我去浅水区试试水,结果我直接从深水区跳了进去。”张保峰回忆,当时他就看出了贾红光的魄力与自信,也看出了他的水感,直觉告诉他这个孩子很有潜力,毫不犹豫收下了他。可那时,贾红光已经21岁,骨骼已经基本定型,想要从基本功开始训练,能“游出来”的可能性并不大。张教练跟他讲明后,他还是坚定地表示“想试一试”,他明白,这是一场自我较量。
教练经过研究,让贾红光主攻仰泳。由于身体原因,他的平衡能力较差,只有半截手臂的他游泳时只能更多依靠腿部力量和腰腹力量。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他熟悉着自己的每一块肌肉,并且把它们调整到最佳状态。
2009年8月,初出茅庐的贾红光参加中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100米仰泳S7级比赛,摘得他运动生涯中第一枚铜牌。接下来,他继续备战2011年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那段时间,他每天几乎只睡四五个小时,除了吃饭外,基本都在水中泡着。为增强体质,他又增加了跑步、举杠铃之类的训练,胳膊磨出血是常有的事儿。在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上,贾红光一举拿下100米仰泳冠军和200米混合泳铜牌。其中,100米仰泳打破了全国纪录,这项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从这枚金牌开始,属于贾红光的运动时代,开始了。
“三朝元老”剑指巴黎
2011年11月,贾红光正式入选国家队,为伦敦残奥会做准备。第一次代表中国走进国际赛场,他竭尽全力全身心投入比赛,最终以1分14秒的成绩在男子100米仰泳S6级比赛中夺得了亚军,赢得了一枚银牌。2015年,在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男子S6级100米仰泳比赛中,他打破了世界纪录。
为了追求更快、更强,贾红光不断给训练加码。高强度训练使他经常累得晚上睡不着觉,睡着了也会因腿部抽筋而疼醒。由于长时间在泳池中训练,备战2016年里约残奥会前夕,他肺部严重出血,只得停训三个月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后他马上归队,却又在赛前一个月拉伤了腰部。
“我没想过打退堂鼓,为参加这次残奥会我备战了很久,我不能放弃,必须向前冲。”在飞往里约的航班上,贾红光的腰疼到坐不住,只能一路“躺”过去。伴随着伤痛,他荣获两银一铜三枚奖牌,刷新了在残奥会上的最好成绩。
此时28岁的贾红光已是一名“老将”,但他仍保持着自己良好的体能和竞技状态,踌躇满志准备继续冲击东京残奥会。2021年8月,在男女混合4×50米自由泳接力比赛中,贾红光和队友配合默契,最终获得该项目团体金牌,并打破该项目的世界纪录,这枚金牌也是贾红光获得的第一枚奥运金牌。之后,他又在个人50米蝶泳、200米混合泳项目中分别获得银牌和铜牌。
在200米混合泳的颁奖仪式上,贾红光试图自己用“手”戴上铜牌。他几次试着用右臂挑起奖牌上的缎带,都没有成功。工作人员询问需不需要帮忙,他摇头说不用,坚持自己戴上。在举世瞩目的领奖台上,贾红光几乎把头折成了90度,终于挑起奖牌,戴在了胸前。
这一幕,被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转发,配文中包含“感动”“泪目”等关键词。回忆这一幕,贾红光却直言:“我习惯了自己动手,这个事对我并不难,但我确实没想到这个奖牌这么不好拿。”他介绍,参赛选手会进行医学功能分级,意义就在于让所有运动员站在同一起跑线,唯一比拼的就是实力。
2021年9月3日,男子100米仰泳S6级决赛开赛,贾红光在这个项目上保持着极强竞争力,这届残奥会他志在夺金。比赛前,他十分紧张,一直在做深呼吸,调整心态。发令枪响,他应声入水,迅速领先,当第一个转身后,与第二名的距离越拉越大,伴随观众们的加油欢呼声,他率先到达终点,以1分12秒72的成绩夺冠。这是贾红光三次参加残奥会荣获的第一枚个人项目金牌,那个曾迷茫、自卑的男孩终于站在了世界的最高领奖台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此时,贾红光没有选择“功成身退”,而是继续为自己的热爱锲而不舍。在去年举行的杭州亚残运会上,贾红光参加了男子S6级50米蝶泳、100米仰泳、100米自由泳、100米蛙泳、200米混合泳五个项目,共收获3枚银牌、2枚铜牌。对于35岁的老将而言,在赛场上没有拿到金牌总有些许遗憾,但他却表示,“每一次全力以赴都意义非凡”。
去年11月初,刚结束杭州亚残运会比赛任务的贾红光,以助理教练的身份来到了山东省残疾人游泳队。在一个月时间里,他把在国家队掌握的技术、训练方法都传授给了省队运动员。“每名队员的情况不一样,都要作针对性调整。”面对残疾人游泳后备人才不足的情况,他将竭尽全力服务山东省残疾人游泳运动员培养工作,为山东残疾人体育再创佳绩贡献力量。
贾红光也不是没有考虑过退役,他的体力、耐力等已经不在最佳状态,但每次他都还想证明“年龄只是数字,不是极限”。“如果有一天退役,我想回聊城从事残疾人体育方面的工作,组建体育队。”对他而言,体育是一扇通往外界的窗,他想为家乡多培养一些游泳的好苗子。
而令他有些意外的是,自己去年再次入选国家队,如今他全力备战巴黎残奥会。“说明自己的竞技状态保持得还行,也舍不得这些教练、队友,更舍不得这个队伍,再参加一届看看吧。”他笑笑,“应该真的是最后一届了。”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激励年轻残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对于他的意义已经不只是创造佳绩,当站上奥运赛场那一刻,他就已经成功了。
东京残奥会夺冠后,贾红光先后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2年1月,贾红光被冬残奥组委选为传递火炬手,作为第十七棒奥运火炬手,在北京天坛圜丘传递冬残奥会火炬。特别的是,他传递火炬的“手”,是融合了脑机接口技术的智能仿生手,形如钢铁侠的手臂,可以像健全人的手一样,根据大脑的意图进行伸展和抓握。
“真的没想到我能有机会握住火炬,能用上仿生手参与火炬接力!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体验到握拳的感觉!”他再次感叹:“没有体育这束光将我照亮,没有国家的培养,我不可能有如此荣耀的机会,‘亲手’为双奥之城传递火炬。”
如今,除了游泳运动员,贾红光多了很多身份:聊城市政协委员、聊城市青联副主席、聊城市肢残协会副会长等。2023年1月,他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得知自己是山东省仅有的两名残疾人代表之一,他深感自身责任重大。“我经历过残疾人面临的困境,所以希望为更多残疾人朋友鼓与呼,也希望尽己所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残疾人朋友顺利地融入社会。”
当选后,贾红光就一直在走访调研。他还专门建立了残疾人朋友微信群,倾听他们的诉求,把更多共性的问题带上全国两会。
今年全国两会,贾红光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落地实施、关于全面推进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以及残疾人运动训练基地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这令我们备受感动和鼓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正式实施,意味着残疾人能够更加平等、便捷地参与、融入社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贾红光说。
虽然还在为热爱的游泳事业拼搏,但贾红光坦言,体育如今更像是一个“副业”。“我希望自己真正为残疾人群体做些事情,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我觉得这应该是我现在以及今后的‘正业’。”巴黎归来,他还将继续回归“正业”,他的心中还惦念着如何进一步解决一户多残、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养老等“痛点”,继续为残疾人群体鼓与呼。
责任编辑 张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