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学利 让职业院校思政课堂“活”起来

2024-07-23赵汉琪

中华儿女 2024年7期
王学利

“我是一个上课有‘瘾’的人,不管多累,一进课堂都抛诸脑后了。”说起思政课,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农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学利眼中有光。从事思政教育30余年,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将爱国爱疆的情怀融入每堂课中,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深耕思政教育多年来,王学利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心一意教书育人,曾荣获“最美思政课教师”、“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他一直笃定地坚持“让低着头进校门的职校学生,昂着头走向社会”。

“我喜欢当老师,也适合当老师”

“教学就像农民种地,一个老师不给学生上课就像农民荒废了土地,教研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王学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这份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让他30年来在思政课的讲台上绽放光彩,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楷模。

王学利成长于一个农民家庭,1972年,7岁的他跟随父母从天津武清迁往新疆玛纳斯县兰州湾乡。在他的记忆中,天津的农村已经有了柏油路,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砖房,通上了电,而兰州湾则是遍地石子的羊肠小道,到处是土房,更别提通电了。这种巨大反差,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边疆地区的艰辛。

从小学习优异的王学利考上了县城的高中,“那时候农村孩子没几个能考上县一中,全村老百姓都很羡慕,都叫我‘大学生’”。然而,1982年高考意外落榜后,王学利又遭家庭变故。家中长辈相继生病,作为家中长子,他一度放弃了继续念书的念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选择回家种地。然而,他求学的梦想并未因此熄灭。“高中时我的许多老师都是名校毕业的支边青年,他们学识渊博、甘为人梯,无私地奉献青春。”他们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学利。

1984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学利在初中班主任老师的引荐下到兰州湾乡一所村中学当代课老师。语文、地理、政治……学校缺什么老师,他就讲什么课。代课期间,王学利发现,自己无论讲什么课,学生们都很爱听。“孩子们上课时目不转睛,课下又与我打成一片。这种成就感让我意识到,我喜欢当老师,也适合当老师。”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坚定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决心。

那年冬天,王学利与父亲商量:“现在家庭条件已经好转,我有个想法,复习参加高考。”得到父亲的肯定与支持后,王学利一心扑在了学习上,经过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努力,1986年他如愿考入昌吉师范专科学校(现昌吉学院)首届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后,王学利成为兰州湾镇中学政治课老师,从此他便用自己的知识、热情、智慧,为学生们传道授业、答疑解惑。

王学利的课堂依旧生动有趣,那些抽象的政治概念、久远的历史事件,经过他的讲述都变得鲜活,他一度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政治老师,“我班上的学生经常是其他班羡慕的对象”。1990年担任班主任后,他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教室。那几年他几乎吃住都在学校,与学生朝夕相处。“这些孩子来自农村,更需要无微不至地关照。”在他悉心教导下,这届学生在三年后的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有32人考入高中、中专,创造了建校以来的升学最高峰。

1994年,王学利顺利修完陕西师范大学政教专业本科学业后,被玛纳斯县委组织部调到县委党校工作,任学校教务主任。在党校工作期间,他凭借出色的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荣获了昌吉州党校系统优秀教师、昌吉州党校系统“教学能手”等称号。

“当时本有机会从政,但我还是放弃了。”王学利坦言,“我这人是个‘书呆子’,对教书有特殊的情感,只有在教书的时候才能找到成就感。”2003年,王学利通过竞聘来到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又来到了学生身边,干起了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他乐在其中。这一干,就是20多年。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王学利深知自己的教育使命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从教多年来,他始终用心讲好每堂课,将爱国爱疆的情怀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

最初,面对中职、高职学生的教学工作,王学利也曾碰过壁。第一次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讲哲学课时,他的课堂上没有出现以往学生们全神贯注、兴趣盎然的场景,而是“你讲你的课,我睡我的觉”的现象。这让王学利心里深深不安,他知道,这不能全怪学生。

“很多人都认为,思想政治课就应该系统地把理论讲透,才能让学生受到教育。这种观点没错。然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点。”王学利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发现学生们大多形象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而抽象思维相对较弱。

王学利意识到,传统的、单调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如同一座高山横亘在他和学生之间,阻碍了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心灵的深度交流。摆在他面前的一大难题,就是让学生对思政课感兴趣。

一节哲学课上,王学利在班里发起了一场辩论赛,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围绕“理论与实践到底谁重要”的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王学利因势利导,进行点评和引导。一堂课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他们原本不爱听的哲学基础知识。从此,王学利便紧紧抓住“给谁教、怎么教”的问题,以“学生能听懂、爱听课”为目标进行思政课课程体系转化研究。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就这样,王学利的思政课科研以学生喜欢“听故事”为切入点持续深入,从“以学生为中心”到“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再到“思政教育体验式研究”“探究式专题化教学”等。这些科研成果来自他的课堂,经过实践检验后,又回到课堂服务思政课教学。

教学过程中,王学利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全国统一的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体系,切实解决好学生“感不感兴趣、认同不认同、信不信、践行不践行”的问题。“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研究”这个课题,王学利研究了6年。这是他从思政课堂出发、从学生出发、从实效性出发进行创新,坚持“以事论理”的理念,找到的给职校生讲思政课理论适宜而科学的方式方法。

一堂公开课,可以窥见王学利“专题化教学研究”的思路和理念。在讲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开课时,课件中并没有使用教科书中长长的标题,取而代之的是“明大德、认公理、弘大德,树立核心价值观”。这是王学利给这个专题起的“小名”,这是他常用的方法,“把枯燥的标题换成学生好理解、能接受的‘小名’。”

随后,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教室旁的中国德育馆新疆馆进行现场教学。展板前,王学利给学生介绍中国德育的发展,旁征博引的讲解深深地吸引着大家。故事讲完了,这堂课的核心问题就此引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什么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回到教室,学生们分组讨论,王学利就此进行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概念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式地解读。

“没想到,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还可以如此有意思。”“王老师的课不仅内容丰富,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学手段也很‘潮’。”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拂着整个思政课堂。学生们开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问和发表观点。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深刻。

“理论是一定要讲的,只是讲的方法变了。”王学利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创新,“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专题化教学模式,让教学变得更生动。在案例结尾处抛出当堂思政课的核心问题,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一堂课下来,完成一个专题教学,环环相扣,让学生沉浸其中。

这一教学模式,在全国高职院校得到推广,成果显著。此外,王学利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和教育部全国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项目“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研究”等8项课题研究工作,22篇论文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核心期刊发表,主编《高职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模式研究》等专著、教材13部。2014年,他被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2017年获得“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称号”,他还是新疆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是新疆高职高专院校唯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获得者……

谈及这些荣誉和科研成果,王学利淡淡地一笑,“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爱上思政课的副产品”。如今,王学利已经成为全国思政教学领域的一面旗帜,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不仅为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学利(左六)参与学术交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经过数年筹备,2016年,新疆农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王学利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总支副书记。他介绍,这是全国第三家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职院校,也是新疆高职院校中首个独立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年复一年的课堂深耕中,王学利播种信念、建构人格、培根铸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准,不让孩子带着困惑成长。”他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担负起了新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新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务,为全疆的思政课教学、科研倾心投入,奉献力量。天山南北各个地州的兄弟院校,王学利几乎都踏遍了,听课、调研、宣讲、座谈,深入一线了解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倾听教师诉求。他喜欢与青年师生面对面交流,为此已记不清牺牲了多少节假日。

2019年3月1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王学利作为八名代表中唯一的职业院校代表,以“立足新疆高职院校实际,扎扎实实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题,给总书记做了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和深化教学改革思路的汇报。

谈起当天的情形,王学利仍难掩激动的心情:“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对话和握手使我倍感温暖!使我感受到了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座谈会后,王学利成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百人巡讲团”的成员,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传递到了天山南北,祖国各地。

近年来,王学利立足职业院校实际,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作为国家级高职院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他搭建名师工作室虚拟教研室,构建新疆职业院校思政课“手拉手”一体化集体备课机制;作为全国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创新联盟理事长、新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和创新联席会牵头人、新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他组织开发“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华传统技艺”“高职”‘四史’专题教育活动”“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等6门在线资源开放课程;推动打造中国德育馆(新疆馆)、“四史”教育馆、实践教学虚拟仿真中心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基地……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王学利在倍感振奋的同时,也感到了肩上的重任。他说:“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只有具备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的教师,才能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上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王学利参加研讨会(刘俊仁/摄)

如何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是始终萦绕在王学利心头的事。他组织年轻教师“磨课”,集体把脉会诊,扎实锻炼年轻教师教学基本功,也激发了他们讲好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担任院长8年来,他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理论,参与课题研究,先后指导10余名年轻教师成为教学科研骨干。他带领的名师工作室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团队建设机制,搭建共同学习、互勉共助、集体成长的教育教学平台,为全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范例,为全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实践借鉴。

“下一步有两个工作重点,一是把农职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全国重点,二是探索、完善职教本科‘大思政课’体系。”多年来,课堂已经成为王学利生命的一部分,年近退休,他每年依然要为校内外上200多节课。他将家国情怀、教师情怀倾注于这一方讲台,用言传身教为学生传递着信仰的力量。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