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不比也是在比”写作指导
2024-07-22王建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文阅读Ⅱ《阿舒》中老支书抒发的“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的感慨,对十七岁的阿舒很有启发。这一感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写作指导
材料由文学类文本阅读《阿舒》中老支书的一句感慨引出关于“不比是比”的辨证思考,理解老支书的这句感慨是本次写作的关键。
首先回顾一下原文,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这句话中老支书否定了自己和别人比赛,也就是说主观上“你不比”;“人人都有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做的事,硬是有些人活几辈子也赶不上的,这是什么缘故!”田根公公说,“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这两句话表达的是客观上“也是在比”,是有人在拿你做的事、你的活法和别人作比。综合起来,不论是否有主观上去“比”的意愿,你也会在“比”之中,成为“比”的一部分,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其次来分析一下“对十七岁的阿舒”的启发。下文中阿舒说自己懂了“那条龙”的意思,后与小组成员一起捞菱藤为生产队积肥,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阿舒得到的启发是做人要做龙,可以和别人比,更是要和自己比,能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最后来回答“这一感慨,又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个问题,你可以认同与你同龄的“阿舒”得到的启发,也可以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可以根据文本进行相似联想,也可以融进自己的个性,进行相关联想、相反联想或因果联想等。就文体选择来说,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比”无所不在,围绕核心话题“比”,考生可以联想到生活中与“比”相关的人事,选取有价值的素材,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在话题范围内,选取角度,明确议题,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写成议论文;自然也可以夹叙夹议,抒发感怀,写成散文。
构思立意
立意一:“比”在生活中无所不在,不必刻意回避,关键是把握住本质区别和度。
生活上比衣食住行吃穿用度,学习上比分数成绩学历文凭,工作上比职业岗位收入贡献;刚出生就比身高体重长相外貌,长大后比才艺学习性格人缘,成人后比婚姻家庭事业发展,年老了还要比儿女孝顺健康寿命;有物质上的比,有精神上的比……围绕核心话题,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与“比”相关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速用语段:人从来不是一座孤岛,必定要从社会中获取资源,而获取资源必定引发竞争。
即使人刻意想要回避竞争,但只要他心中有理想、有热爱,就必定无可避免。艾米莉·狄金森被称为艾默斯特的修女,可谓与世无争。她不在乎功与名,生前更是未曾发表诗篇。然而这位“天空的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使她在去世后仍从众多诗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终流芳百世。或许狄金森本意不在竞争,但她的天才与对诗歌的热爱使她不得不“参与”竞争,即使是在去世后。
当今社会讲求一种“良性竞争”的心态,在我看来,就是通过比较来合理地激发自己的胜负欲,进而推动自身的发展。
立意二:“比”是通过提升并展示自我的能力水平,以赢得更多的主动性与选择权。
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会成为各种各样的比赛竞争的参与者,要与别人一较高下。比拼的对象、手段、目的各有不同,对于生活中的较量,不同态度能看出思想认识的不同境界。有人把出人头地、成绩排名看作唯一的目标,有人追求结果更看重过程,也有人把超越自我看得比超越他人更重要。其实,现实中的较量是一种生存方式,是通过提升并展示自我的能力水平以赢得更多更大的主动性与选择权。无论是优胜者还是落后者都能在较量的过程中收获成长与进步。由此看来,“比”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把比当成目的,为了比而比。
速用语段:自我的意义并不由他人书写,人们自然希望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被时代洪流裹挟,因而那无处不在、永无止境的竞争也常常被认为是束缚灵魂的枷锁。
其实,适当的比较是对自己的鞭策,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推动器。前段时间,运动员吴艳妮因飒爽的姿态出圈,后却因“抢跑”事件深陷舆论泥潭。可她并没有受其影响,汲取教训,比较自身失误,努力训练,于后期赛事中取得佳绩,一次又一次地与自身较真,突破自我,让舆论不攻自破。
立意三:“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与周围的世界。
生活中的“比”原本就有比较、对比、较量、比拼、比赛等多种意蕴,且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比较、对比能比出人与人的异同,相同处体现了人与人的共性与联系,差异处体现了比较对象各自的特点,特点可能是长处,也可能是不足,而有人从差异处只能看到大小多少强弱高下好坏优劣的区别。这种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进而了解世界,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有的人会受到启发,拓展眼界胸襟,获取人生前行的力量;也有人会滋生出负面消极的心理情绪,从而妨碍了自我更好地发展。
速用语段: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欲望的不断膨胀下,被动竞争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泥潭。“内卷”一词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内卷中,人更像是机器,浑浑噩噩间就被庞大的竞争机器裹挟着向前进,正如《等待戈多》中迷茫以至于怀疑自我的主人公一样。
所以,“戈多”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改变恶性竞争循环时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每个人的“戈多”都是源自内心最纯真的理想与信念,也是我们将竞争由恶性变为良性的前提。于是随着我们找到“戈多”,主动竞争应运而生。相较于被动竞争,主动竞争由内力驱动,显然更加合理与持久,它由我们内心对于真理与信念的渴望而产生。
例文
以“不比”之心创“比”之境
□一考生
高速发展的当今,竞争局面已经变成常态,“你不比也是在比”的竞争困境俨然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难题。私以为,“比赛竞争”的本身不是目的,其只是实现追求的途径,只有借好“比”这一东风,我们才能直上自我实现的青云。
“比赛竞争”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通过社会群体向个体传递压力,促使个体为满足社会需求,紧跟群体发展而不断提升自我,而社会则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优质资源。由此可见,良性竞争能将压力化为动力,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当读到勇挑重担的老支书、成长奋进的阿舒时,我们眼前不自觉地就会浮现出那个火热的“劳动竞争”“劳动比赛”年代,从而也就意识到如此的“比”确实带来了技术的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是竞争促进发展的极佳案例。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当下社会的竞争也出现了种种不良局面:无意义内卷加剧,内耗压力增大,竞争焦虑增多……更显著的问题是:许多人在竞争中迷失自我,抛弃初心,最终在迷茫中被时代的涡流淹没。
近几年来,考公,考研的人数急剧攀升,这本是青年人奋力奔跑的体现。但同时,“上岸”后陷入焦虑迷茫,乃至返身游回大海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为竞争所束缚,将竞争本身视为目的,以“比”一时获得的成就感画地为牢,最终没入虚无。
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我们青年一定要明确为什么比,比什么。拥有明确的目标和执着的追求,才能激发竞争过程中的个人潜力,才能秉持住这种“不比”的从容心态。如此,才可将“你不比也是在比”的被动竞争局面转变为“我不比也是在比”的主动谋发展、求突破的格局。心安有道,所向披靡。
以“不比”之心态谋“比”之变局,在“比拼”中不颓唐,不迷失,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实现自我。
评点
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从“比赛竞争”入手谈对“比”的深入理解,明辨如何正确看待“比”,构思精巧。文章论述展开逻辑清晰,语言鲜活有力。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