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夕阳,也是旭日

2024-07-22刘亦瑶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张若虚宗璞长河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题记

初中语文老师讲现代汉语语法时,曾用这样一句话来举例分析:“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曾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上了高中以后,当我翻开《我与地坛》时,十分惊讶地发现开篇第一句话竟然就是它,亲切感顿生。史铁生用这一句话来引出他与地坛的故事,我也借此开启了我与这本书的故事。

史铁生在青年时下乡插队,意外瘫痪,从此只能靠轮椅行动。这样的晴天霹雳也曾击垮过他,也曾使他迷茫,失去活下去的希望。但地坛公园给予他精神慰藉,在母亲、同学和诸多陌生人的关心下,他重振精神,找到了写作这一突破口,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精彩作品。“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之外的天空。”我没有经历过史铁生走过的时代与磨难,但他细腻的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荒芜又生机勃勃的古园,红漆剥落、琉璃褪色的古殿,医院外墙攀上来的阳光,记忆中家乡奔腾浩渺的拒马河,幼儿园外撕心裂肺的哭嚎,合欢或海棠摇曳的树影,落寞时鸟雀乍起,雪后脚印延伸向远方……在一个个柔情织成的文字间隙中,似能隐约看见摇着轮椅的史铁生在园中徘徊。

四季在地坛公园飞速轮转,新叶刚萌芽,后有浓阴间鸣蝉轻唱,秋叶凋零划过面颊,冬日的风霜雨雪如约而至。园中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年轻的夫妇转眼间化为白发苍苍的老人;草丛中捉虫的兄妹成长为少年,妹妹仍沉默地坐在哥哥的自行车后座;练歌的人不知所踪,长跑者最终也离开,去向远方……一个个瞬间,一段段往事,在史铁生笔下沉淀、凝结。记忆像是从时光的阴影中漏出的点点阳光,而史铁生的文字让这份灿烂跃然纸上。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一段话是这样的:“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这段话总能让我联想许多,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比如贾平凹的“种树的人不会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再枯萎了”,又或是苏轼《赤壁赋》中对天地万物的认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短暂,但人类的存在、世界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每一次结束都是新的开始,总有人在老去,但也总有人正成长,正年轻。将目光投向这广阔的世界,其间行人无数,哪个是我?可又有哪个不是我?我们在世间行走拼搏,带着梦与渴望一次次迷茫又一次次坚定,那么,我们也是否在无形间成为了这世界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们“个体”的存在消亡与否便不再重要了,我们已凭借世界之无穷遁入永恒。史铁生拖着病体,带着豁达乐观写下这样充满希望的话语:“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史铁生虽然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但好在保有发现生活之美的心。他于逆境中寻找光芒,在痛苦中歌颂生活与亲情。在他笔下,地坛虫鸣鸟唱,寂寞却不荒凉,野草树木枯了又长,深远的天地与无尽的时间将一个又一个故事深藏。

我明白,有时我们遗憾的或烦恼的没那么重要,也不必悲叹人生太短,痛苦太难熬。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对待生活不妨豁达一点。

评点

近来在学生的来稿中,史铁生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了,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学生与史铁生产生了思想上的共振。同时,也契合了我们所倡导的“从课文中找素材”的理念。

文章中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与铁生的经历不时穿插,一次次呈现出作者的情感共鸣。作者从中联想到宗璞和贾平凹对生命的思考,更联想到历史上苏轼和张若虚对万物和人生的感叹,总结出“人生短暂,但人类的存在,世界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苦难似乎是绝大多数人的必修课,但总有孤勇者在苦难中奏响生命的赞歌,并且每一次结束都是新的开始。

猜你喜欢

张若虚宗璞长河
读宗璞《报秋》,学借物喻理
日落长河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长河上游清流梦
走进书里瞧一瞧
春江花月夜
宗璞:喷发英武正气
王小奇送画
宗璞的“蓝天”
叶云岳:半生筑起创新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