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飞,燕归巢
2024-07-22杨琪萱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总有北雁南飞,新燕归巢。
每逢金风送爽的秋季,北方的大雁整装待发,踏上一段遥远的旅途。
觅食也好,避寒也罢,总归是出了家门,远离了静谧而又舒适的巢,成群结队地踏上新征程。这段旅途没有明确的路线,无法预知路上的危险,但对于它们而言,既然已“出”,已选择舍弃温热的巢,舍弃这一方水土、一片天地,便要有所得。它们期盼收获一份抵御寒冬的温暖,与来年再归家的希望。
若北雁不选择南飞而安于现状,不经历沿途的磨难而对自然的挑战抱有侥幸,能有多少待到冰雪消融的春天仍能喘息的生命?走出它们的舒适区,不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自然与历史的选择。一直躲在舒适区中,最终只会被扼杀在现实的摇篮里。
春风抚绿了芭蕉,岸芷汀兰,诉说着万般好春色。
衔着泥的新燕,循着春讯纷纷归了巢。它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里见过“柳叶桨溅桃花浪”,在“自胡马窥江去后”见过“废池乔木”……它们“出”时满腔热血,“回”时却多了开阔的眼界与难得的经历。一番辛苦旅程后,总归是得“回”的,就像长年在外的游子,几番挫折后也会怀念家的温暖。游子尚且念家,何况新燕呢?
若新燕不选择归巢而长年奔波,虽有收获的欣喜,但也会更快被疲倦掩盖。一直让自己处于非舒适区,久而久之将会使自己成为绝望与疲惫警戒线的边缘人。因此,“回”会提供避风港,可以展现出在旅途中不能被发现的脆弱;也是一个温柔的裁缝,修补被未知的磨难击打而碎裂的内心世界。
学会走出舒适区,也要会回到舒适区。两者如同太极的阴阳两极,只有拼凑起来才是完整的太极。在人生的道路上,也应“出”与“回”结合。人生的小船行过千里万里遇见港湾,也会适时修整,倾诉浪花与礁石的故事。不应畏惧走出舒适区,同时,也不应忽视回到舒适区的必要。
在满地落红中望北雁南飞,在满园春色中闻新燕归巢。我既未在江南的春意中寻见雁影,也未在水北的秋瑟中听见燕啼,便是雁已归家,燕已寻途。
评点
文章托意于物,在“雁”和“燕”的身上找到“出”与“回”的辩证法。“雁南飞”与“燕归巢”既是古人笔下的美好意象,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名,它们一下子让读者产生浓烈的代入感、共鸣感。作者把“雁南飞”“燕归巢”分别置于“金风送爽的秋季”“万般好春色”的背景上来写,各自皆先正面立意、后反面假设,有条不紊地揭示出“出”和“回”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以“学会走出舒适区,也要会回到舒适区”一段,将“出”和“回”熔于一炉,呈现完美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