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白莲
2024-07-22蔡粟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举世浑浊、众人皆醉又怎样?屈原还是谢绝了渔父的“随波逐流”的建议,终“自沉汨罗”,带着自己的“皓皓之白”,犹如夭折的白莲,长眠于污浊肮脏的世界中。此后近百年,这里都将一片死寂,不会再生长出莲花了。白莲在荆楚之地上,暂时地绝迹了。
而那些淤泥却并不曾为这片死寂而感到不堪。在楚都,上官大夫可能正与靳尚、郑袖等人共同欢庆,至少楚王不会接到那位士大夫的直谏了,他们也不必因为一个清廉正直的人而自惭形秽了;滔滔汨水之外,那些可能正饱受奴役的农夫甚至都不认识屈原,在日复一日的重压下被驯化着不断劳作,又或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或死于敌军的马蹄之下,更不识屈原的半点精神。在这片淤泥中,几乎无人知晓屈原的价值——正当他要埋没于历史长河之时,贾谊、司马迁等人终于出现,给了这朵白莲最体面的精神葬礼。
自此,中华文化里就有了一脉独属于士大夫的清洁精神源远流长。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不蔓不枝”,《葬花吟》中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正是屈原之音的隔代回响么?
然而,回顾对屈原的看法,却历来众声喧哗。面对“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的现实,更多的人愿意成为自洽自在的渔父;也有人想“远浊世而自藏”,自建一个世外桃源,也有人愿意身体力行去弘扬这清洁精神,为大千世界的清明付出自己的努力……只是绝少有人愿意为成为一朵白莲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那么屈原“自投汨罗”到底值不值?我想,屈原若不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唤醒国人对清洁精神的认知,可能国人对清洁精神的认知还要昏昧很多年。他就像一颗启蒙星,不仅照亮了中国人对故土故国的依恋与忠心,更悬挂在他之后所有人类的历史上,每个人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他那皎洁的星光,就会不自觉地向他靠拢。在混乱的世道,人们知道除了融入黑暗,还有屈原这种生活方式,他成了一种精神图腾,在每一个正直的人心中闪耀,鼓舞着人们去反抗黑暗,自疏濯淖污泥。
然而,我还是心疼他的自投汨罗,我希望他活着。我想尝试为屈原寻找另一种出路,不改其志,不堕精神,不染尘埃,他或许可以成为第二个孔子啊!
是的,哪个国家没有上官大夫?圣君治国确实累世也难见,也许屈原去了别的诸侯国一样会被孤立排挤。那么,屈子,你就像孔子一样在路上吧,散播文明的种子,培养弟子,让弟子们去诸侯国任职,让你的思想成为后代大部分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柱。
然而我知道你不行,你不能成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你也不能成为回归田园的陶子,善处穷境的苏子……屈子就是屈子,你的存在就是意义,你的《离骚》就是千古绝唱,你的“自投汨罗”更是人格意义的完成。你用生命祭奠你的理想和信念,“虽九死其犹未悔”!
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想说:“天不生屈原,万世如泥淖。”你不用做照亮夜空的北斗七星了,你就是在淤泥中死去,也在淤泥中永生和繁衍的一朵永生的白莲!
评点
身处一个“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的黑暗世界,你会何去何从?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答案:随波逐流如渔父,回归田园如陶潜,君子固穷如苏子,周游列国若孔子……但屈原只有一种选择:自沉汨罗。那我们又该怎样认识屈原之死?这篇文章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深刻而又坚定的答案:屈原若不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唤醒国人对清洁精神的认知,可能国人还要昏昧很多年,“天不生屈原,万世如泥淖”。确实,几乎所有真正的人类启蒙者,甚至各个学问和艺术上的大师最终都是殉道者,这是人类文化史中无法忽略的一个悲惨现实。江水滔滔,殉道者的苦难终于落幕——一朵皎洁晶莹的白莲却自此获得了永生。全文以白莲之喻象征屈子之灵魂,契合优美,又以此喻串起全文,构思巧妙,情感真挚,文采流丽,思想深刻,实乃中学生习作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