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窗前,遵循己心
2024-07-22刘娜
有位作家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是的,门外与窗前,是生活的两种方式。有人奔走在门外,满足于都市生活的忙碌与充实;有人却偏好倚在窗边,看窗外苍山如海,晚霞似火。虽然选择不同,但都是顺从本心。只要能遵循自己的本心,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心中有雄心壮志的人常年奔波在门外,他们心中有一个声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们为着自己的目标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孔子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常年奔波在外,周游列国。他希望君王能施以仁政,不要发动战争,为此他不惜栉风沐雨,辗转颠簸。这也让儒家学说在后世不断发扬开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思想之一。而孔子自己,也被尊称为圣人。这是遵循己心,选择门外的奋斗。
屈原奔波在外,行走于浮沉乱世中。他渴望拯救这个风雨飘摇的楚国,让国家内则民安,外可御敌。但一杯清水难净泥淖,一己之力难排众心,他只能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最终跳入汨罗江。他遵循了内心的选择,以己身殉正道。
心中向往宁静和谐的人偏好倚在窗边,纵览远方“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之景,聆听“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天籁之音。
陶渊明向往丘山涧水,于是他远离官场,隐归田园,观庭前落花,看云卷云舒。他内心的“真”,决定了他不是选择门外,而是倚在窗前。嗅着菊花的芬芳,他咏唱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品味农事的充实,他吟诵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感慨。在这质朴清幽的环境中,他获得了心灵上最大的满足。
官场上的失意让王维过上了半隐半官的生活,“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正是他心中的世外桃源。他在山水的安静中获得内心的慰藉,品味着深远的禅意。
门外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令有抱负之人在这里施展才华;窗前的青山绿水、绿树成荫,令爱好自由之人在其中流连忘返。门外也好,窗前也罢,顺从内心的本意,就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评点
文章结构鲜明,辩证思维突出。首段引用作家名言,导入“门”与“窗”两个核心概念,暗喻其间的辩证关联。接着深入解析“门”与“窗”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各自代表的生活方式,强调无论选择“门外”还是“窗前”,只要秉持初心,皆能获得快乐。后续部分从两个角度探讨这两种生活方式。先选取了孔子、屈原的事例,论证了第一类人(选择“门外”的生活)的精神世界及人生追求;然后选取了陶渊明与王维的事例,对第二类人(选择“窗前”的生活)的精神世界和人生价值进行分析论证,选材典型,论述恰当。尾段结合“门”与“窗”的关系,强调“顺应本心,即可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活出真实自我”,重申文章观点,概括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