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读”点亮心灯

2024-07-22林一苇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洞穴寓言纸质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有人认为网络阅读使人们更高效便捷地获取新鲜信息,人们不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落伍,但也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认为纸质阅读可以让浮躁的心灵安静下来,在书香濡染中领悟真谛,但也有人认为纸质图书跟不上信息更迭的步伐。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着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用“洞穴”寓言隐喻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步入现代社会,环境的桎梏、信息时代的“茧房”便如洞穴,是我们一生的茫茫黑夜。纸质阅读可以真正地点亮心灯,驱散蒙昧。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媒介多样性和海量信息。尼采曾预言:“这是一个后真相的时代。”网络世界错综复杂,各类平台不断产出信息,使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海量的数据。然而,这种看似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实则使我们被动地封闭在个人的思维领域。观点的集合逐渐取代了判断,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导致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在不同的媒介和大量的信息流中,我们的大脑早就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此时,展开“纸读”与“屏读”的争论,很有必要。

“纸读”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时代。尽管信息化潮流汹涌澎湃,纸质书籍的出版量却依然年复一年地增长。通过与先贤交流,与巨擘同行,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代的同步。优质的图书往往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如穿越岁月的清风,给我们传送智慧的箴言。1957年10月瑞典皇家文学院授予阿尔贝·加缪诺贝尔文学奖:“他重要的文学创作,带着透彻的真挚,照亮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种种问题。”我们今天依然读《鼠疫》《局外人》……因为这些思想从不过时,它们诠释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为现代人驱散迷茫。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得以克服观念的局限,实现更高的超越。

纸读,更能挖掘个人内心的力量。黑塞言:“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我认为此话意有两层:一是值得深思之书亦有一定门槛,如宝藏值得被探索,唾手可得则往往粗糙;再是我们“表明自身的价值”,意味着我们不单接受观点,更要拓展自身思维的海洋。当我们与那些直击人类心灵的文字平等对话时,我们已经超越了庸常的自我,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升华。

在利用纸读提高辨识力的前提下,我们亦可利用网络,启迪心智。网络打破了时空和阶层壁垒,即便存在认知偏差,存在信息茧房,我们也应勇于“拿来”,去主动选择所需的信息。

即使“屏读”与“纸读”都能拓宽当代人的视野,但我仍以为“纸读”是当代学子的合理选择。以“纸读”培养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辅以“屏读”拓宽信息面。阅读的本质既是对外的探索,也是对内的修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打破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以不朽之文点时代之灯,以静思之文点价值之灯,借此灯火照亮人生。

评点

“纸读”与“屏读”孰优孰劣?回顾过往,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论题:绘本流行引发“读图”与“读文”之争,电视普及引发“电视”与“阅读”之争……对阅读的思考从未停止。作为屏读一代,中学生应如何看待“纸读”与“屏读”?

与大多数将“纸读”“屏读”并列进行论证的文章相比,此文有鲜明的倾向性,赋予了“纸读”深远的意义:消除蒙昧、理解时代、挖掘内心力量。

文章用例典型,譬如首尾呼应的“洞穴”寓言、《诗经》的“兴观群怨”、阿尔贝·加缪的作品;论证具体有力,从纸质书籍的出版现状、优秀作品的伟大力量到阅读者的心理准备;思维辩证全面,既看到“屏读”的弊端,也看到它的优点。

此文亦有不尽之处,但已可见作者廓清迷思的勇气。

猜你喜欢

洞穴寓言纸质
勇闯地球最深洞穴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少年洞穴救援记
“现代洞穴”公寓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