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初中数学教学途径探究
2024-07-22覃旭
【摘要】 问题导学法以问题为核心,为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提供指导,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教师应基于问题导学法,对初中数学的教学途径展开深入探究,通过精设提问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管理解题过程的教学途径,实现以问启思,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思维.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科离不开问题,学生只有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才能有效提升数学素养.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教学进度为重,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缺乏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陷入瓶颈,若引入问题导学法,始终将问题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将克服数学教学难点,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1 精设提问环节,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导学法将提出问题作为启动数学教学的首要步骤,必须提出问题,才能继续推进其后的解题步骤.教师要科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思路,保证问题同时兼备趣味性与指导性,还要保证问题能延伸出连贯的问题链.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比较复杂,不敢随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不敢主动提问,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的回答欲望与问题意识,通过激发认知冲突、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急于传达自身认知,对贴合现实的实际问题产生兴趣.当学生跨出参与提问环节的第一步,就能突破思维局限,逐步形成数学思维.
1.1 激发认知冲突
数学学科涉及多元化的知识领域,就初中生较为局限的认知而言,只要数学中出现的某种因素,对其现有的认知产生一定冲突,他们就会产生较强的困惑,会采取各种手段尝试解决认知冲突,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检验自己认知的准确性,也可能是想要了解陌生的认知领域.一旦学生发现认知冲突的应对方法,就会对探究数学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渴望继续累积经验,挑战更高难度的问题.这对教师的问题设计提出了考验,教师应设计认知冲突较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不断推进问题导学的深度.
例如 教学“有理数与无理数”一课时,教师揭示了有理数的概念为能够转化为分数形式的数字,鉴于学生学过循环小数,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无限循环小数是不是有理数?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想当然地给出否认的回答.他们普遍认为,无限循环小数在小数点后有数不尽的数字,不可能转化成分数,所以肯定不是有理数.教师又质疑:无限循环小数不是可以用循环节表示吗,为什么不能化成分数呢?学生似乎是产生了较大的认知冲突,开始松口:也许某一些无限循环小数会是有理数.教师要求学生给出明确的答复,不能模棱两可.学生展开较为激烈的讨论,在讨论完毕后,教师让学生举手表明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明确了解到无限循环小数就是有理数.教师结合学生学过的知识,提出争议性问题,引出新的认知,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在认知冲突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设计实际问题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都产生过同样的质疑,即数学学科在现实中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只是用于在考试中获得分数.这是学生对数学的偏见,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而选择性忽视了数学的现实意义.在各类数学应用题中,教师经常在题干中引入实例,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但其效果远不如课堂提问.教师应先与学生交流现实中的事物,再逐步将话题引入到数学实际问题,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逐步思考,就能深刻感知到数学与现实密不可分,提升其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 在学习“绝对值与相反数”一课时,教师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班上同学的家里,学生A表示去过学生B的家里,他们是关系很好的朋友.教师询问两名同学的家与学校之间的方向与距离.学生A家在学校东南方,开车路线4km左右,而学生B家在学校正南方,公交车6站,共6km左右.教师邀请学生自己上台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距离的数轴,以数字0代表学校,A点与B点表明两名学生家所在的位置.教师由此揭示绝对值的概念,指导学生通过数轴求出绝对值.教师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设计实际问题,向特定学生进行提问,由此引入新的数学概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始一系列思考,对现实中的事物产生数学问题意识,提升了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2 创设问题情境,驱动自主探究
情境教学能够借助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将问题导学法与情境教学相结合,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受到情境氛围的影响,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初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尚不成熟,无法脱离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当干预学生的问题探究过程,避免学生的探究方向发生错误,挫伤其自主探究动力.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深入学生生活、引导知识迁移,驱动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准备条件.
2.1 深入学生生活
受年龄限制,初中学生的生活圈子较小,社会经验不足,使学生对自身的生活更为关注,能密切感知生活中的事物.加上学生认为数学较为抽象,对数学缺乏理解.教师应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问题中,让学生调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生活习惯,转换思维角度,使数学转为具象化的概念,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熟悉感与亲切感,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从数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生活,培养活跃的数学思维,产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
例如 “生活 数学”一课作为初中数学的起始课时,主要带领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产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很多教师都简单带过,但这恰是学生了解生活中数学的好机会,不应错失良机.教师先举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例如身份证号码、汽车票与飞机票、出门买东西、学习时间安排等.然后让学生也举一些实例,只有几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比如篮球比赛、试卷分数等.为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询问学生周末去了哪里玩,放学路上有什么见闻等.学生很快产生联想,提出了买电视时导购提出的像素与帧率、坐家长车时GPS地图的显示、书籍背后的条形码数字等.思路打开后,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教师深入学生生活,促使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重塑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作用,学会从简单的事物入手开展数学思考,拓展数学学习的广度.
2.2 引导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指的是将已经习得的知识与经验,应用到新的学科、领域.初中数学要使学生完全掌握知识迁移技能还比较困难,只能通过直观的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数学的逻辑性很强,在探究问题时较为枯燥,很多学生都对其感觉倦怠.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导入问题,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直观的教学案例中,获得灵感与思路,进而对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知识迁移,形成完善的数学问题分析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较弱,对立体图形缺乏想象力.
例如 在“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时,为了对今后的几何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针对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进行训练.教师先将积木做的小房子带入课堂,让学生画出其剖面图,很多学生都画错了,还有一些学生迟迟难以下笔.接着教师让学生带着如何剖析立体图形的问题观看多媒体,通过多媒体播放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剖析视频,先展示整体的外部形态,再自动变得透明,展示内部的构造,包括东方明珠、天坛等建筑物,还有足球、可乐罐等物品.学生观看后,发现只要想象将物体对半切开,就能获得思路.教师先检验学生的图形思维水平,再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从多媒体资源中汲取知识与技巧,解决困惑并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
3 管理解题过程,启发数学思维
在设计问题、探究问题后,要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是问题导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一大难点.很多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按照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很快得出了答案,但答案的准确度却难以保证.不仅解题出的答案会出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独自解决问题,这使得学生面对数学题屡战屡败,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为避免此情况,教师应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管理,找到解题失败的关键因素,为学生明确解题步骤、组织解题小组,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扩大思考范围,高效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3.1 明确解题步骤
数学具有较强灵活性,本身并没有固定的解题步骤,很多教师也在避免数学解题走入思维定式.但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够完善,不能对其有太高的学习要求,其现在还无法完全脱离教师的引导,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解题步骤,就难以解决问题,面对问题感觉一片迷茫.教师要给予学生范围较大的解题步骤指导,让学生大致上知道解题的几个重要步骤,而其中的细节,仍然需要学生按照自身思路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面对任何问题都能科学应对,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 开展“整式的加减”一课教学时,教师在第一课时布置了作业,但学生出现大量的解题错误.在第二课时,教师讲解学生的作业,让同桌之间交换作业,检查是否存在错误.只有小部分学生发现错误并帮助订正,其余学生没有发现错误,看了同桌的答案甚至将对的答案改错,学生陷入困惑.为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明确解题步骤,让学生回忆前两节课学过的“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两者一定要有先后顺序,必须先按照去括号法则去除括号,再合并同类项,不然无论怎么解题都会出现错误.学生明确解题步骤后,解题的正确率有了显著提升.教师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存在问题,先让学生互相找出问题,但未取得效果,教师则直接向学生明确解题步骤,解决学生的困惑,使学生的解题过程变得清晰.
3.2 组织解题小组
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容易独自陷入苦思冥想,甚至与问题较劲,如果没有解决问题,则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明白个人的力量有限,要适时向他人求助.教师可以成立解题小组,专门针对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讨论,产生数学思维的碰撞,不用顾虑教师的看法,也不再孤立无援,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小组的数学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思维.
例如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一课综合了本单元的方程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使学生在解题时遇见了诸多问题.有些学生在提取题干信息、列出方程式这一步骤存在问题,也有一些学生方程列对了,但是最后的计算结果出错.教师将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组,划分为解题小组,每个解题小组中包含各类问题的学生,学生之间能够互补,通过讨论得出答案,不容易产生无效沟通,提升了学生解题的效率.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题能力差异,组织解题小组,科学分配解题小组内的成员,让学生互相汲取优点、弥补问题,锻炼数学思维能力,突破解题过程中的难点,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
4 结语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有待数学教师进行挖掘.数学教师应肯定问题导学法的作用与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活用问题导学法,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实现对学生的培育目标.但是,数学教学也要保证多元化,在使用问题导学法的同时,数学教师也可以衔接应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更多的数学教学途径,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钦良.初中数学评学教一体化的三个基本问题[J].教育评论,2023(05):153-155.
[2]胡连成.初中数学“情境—问题—思维”教学模式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4(01):41-45.
[3]李成梅.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3(17):86-89.
[4]章延军.问题导学法与初中数学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100.
[5]曾繁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华夏教师,2024(0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