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道你的名字

2024-07-18郁喆隽

书城 2024年7期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月黑风高之夜,在一条灯光昏暗的小巷里,你影影绰绰看到对面走来一个身形高大且似乎肤色与自己不同的男性。此时,除了你们两个,这条小巷里没有其他人。请问此时你是选择和对面的壮汉相向而行,还是调转方向、加快步伐离开巷子?可能不少人会选择后者,因为如果对方带有恶意,那么自己将会承受难以预计的损失。

事实上,上述的反应已经成为很多人甚至是动物的某种生存本能。不过如果你再复盘一下上面的心理活动,这其实是一种在保命逻辑下的“简化算法”。因为在瞬间的直觉判断中,身形、肤色和男性等关键词,可能都是促使你退出小巷的“触发点”。而之所以这些词汇会成为触发点,则是基于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例如对所在街区、城市状况的了解。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些口耳相传的刻板印象以及未必可靠的统计数字就会被调用出来,历历在目了。

若再深究一步,人们之所以会不自觉地运用“简化算法”,恰恰是因为信息不全。给人“贴标签”虽然是不完全准确的,却是相对安全的。不过我们也可以思考相反的情况:如果信息完整,例如我知道迎面走来的那个人具体是谁,甚至不用那么具体,而是简单知道他的年龄和职业,就有利于我们做出精准的判断。科幻电影《匿名者》(Anon,安德鲁·尼科尔执导,2018年)就设想在未来的城市中,法律规定每个人都要在眼睛里植入一枚芯片—它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在一个数据框中实时显示每个路人的基本信息,而且你看到的一切将会被拍摄并上传到云端。这相当于将每个人都变成了流动的监控摄像头。犯罪将变得几乎不可能,除非当事人完全不顾及后果。当然影片试图引发出一种伦理上的困境,让人们意识到“绝对安全”的代价—个人的私密时刻会被上传……

英国演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认为,基于现有的脑容量,一个人一辈子有效交往的人数是一百五十个。不论你是否接受这个结论,都可以开一个“脑洞”:倘若某一天人类的记忆力有了极大的突破(如借用电子存储设备),这个数字是否会被极大地提高,届时就不需要“简化算法”了呢?直观而言,倘若你认识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身形、肤色和性别等标签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不安全感是否也会因此降低很多呢?知识不一定让人自由,或许可以使人少些成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