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2024-07-17张舒琪
作者简介:张舒琪,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KZX23-752。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突出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可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通过设定以链接书籍为中心的学习主题,包括构建项目序列、搭建项目式支架以及展示项目成果等环节,展开教学活动。通过以上方式,优化整本书阅读的路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进深层阅读,促进真实评价,进而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整本书阅读;阅读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彰显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完整书籍的重要性。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种结合项目式学习理念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围绕整本书设计一系列的学习项目主题或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定制化项目活动,加深对完整文本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笔者以《陈嘉庚——华侨之光》一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在项目式学习视域下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与实施,探索阅读教学新路径。
一、建构项目序列,让阅读兴趣盎然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情境进行结合,针对某一复杂议题或广泛任务,展开深入研究并完成作业。这样,能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积极探索与深度理解,提升多个关键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技能等)。在全书阅读中,构建项目序列是第一个步骤,其包含项目目标的确立及项目任务的推进。
(一)确定项目目标,明晰阅读素养目标
当前,教育目标已由传统的“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强调学生能够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形成必备的品格以及发展关键能力。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整本书阅读,旨在通过结构化的目标设定,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框架建立在学生的真实阅读体验、深入的文本讨论和最终的成果展示基础之上,以“实际问题解决”为核心。这种阅读模式不仅深化了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也促进了高阶思维的培养。有了高阶思维培养这个素养型目标,就需要设计一个与之匹配的整本书阅读项目目标,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2024年,正值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作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家国英雄”这一项目的延伸,教师可引入《陈嘉庚——华侨之光》一书,以阅读整本书的方式与陈嘉庚先生“对话”,用文字了解他的一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感悟嘉庚精神的时代内涵,并将所学付诸行动。这一项目式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定位有:确定“寻庚之旅”项目,设计多项进阶型项目任务;以“了解—解码—评鉴”的高阶型阅读形式,深度了解陈嘉庚的一生及他的精神;以项目式成果展示学生成果,争当“寻庚之旅”的“宣讲员”、展示小组设计的“嘉庚雕塑”、布置“嘉庚展厅”、绘制“嘉庚地图”等。四年级学生在对榜样的认同感中提升文化自信素养,在自学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素养,在交流表达中提升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素养。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项目式学习目标,方能精准施教,达成育人目标。《陈嘉庚——华侨之光》项目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分布如表1所示,其中●表示深层, ○表示浅层。
表1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分布
[学习内容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审美创造 思维能力 了解陈嘉庚的一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呈现 ○ ● ● ● 设计陈嘉庚的故事探究单,分类进行小组合作 ○ ● ○ ● 评鉴陈嘉庚一生中的关键事件,提炼精神品质,绘制“用精神照亮前路”实践类路线图 ● ● ● ● ]
(二)推进项目任务,激发主动阅读兴趣
新课标新增了“学习任务群”这一核心概念,其主旨在于通过语文课程结构的重组,推动教学方法及学习模式的革新。北京师范大学吴歆欣教授提出,在实施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活动中,应清晰地遵循以任务为主导的策略,以确保教学内容高效转化为明确的学习任务。
项目式学习设计与整本书阅读教学都特别强调以联结生活和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基础。“设计校园先锋路线·寻庚之旅”这一项目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真实而有趣的。在校园中,学生会带领来往的宾客参观校园。这条“寻庚路线图”,凝聚着学生的智慧,由他们自主设计,投入建设,再由他们游历解说,能增强他们的自豪感。《陈嘉庚——华侨之光》项目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准备阶段)是教师带领学生制订长程阅读规划,调控整本书的阅读进程,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助力学生有效阅读。第二个阶段(项目筹建)是基于《陈嘉庚——华侨之光》文学性、地域性、时代性相统一的特点,以及作品中体现的陈嘉庚的人物精神和时代内涵,提出“设计校园先锋路线·寻庚之旅”项目式学习方式,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推进整本书阅读;将学生分为“庚·读者”“庚·宣讲”“庚·塑情”三个小组,实施深度阅读、持续探究的项目式学习方案。第三个阶段(成果展示)是以项目式阶段性成果展示作为教学内容,在成果展示中,学生进行交流、碰撞,深度思考,迭代更新,实现思维能力的进阶发展,优化最终成果。
“设计校园先锋路线·寻庚之旅”涉及多个互补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都明确对应全书的综合阅读目标,而非单纯的活动性质。例如,第一个子项目包括“绘制寻庚路线图”与“设计先锋站点”,其目的是促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并掌握人物的生平轨迹;第二个子项目“绘制陈嘉庚肖像”,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对主人公的全面及个性化认识。第三个子项目“隔空对话陈嘉庚”,这一体验目的是让学生深度了解陈嘉庚的内心,本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将故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平台,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搭建项目式支架,让阅读走向深层
项目式支架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助力。在实施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依据项目的推进需要,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有意义地解决问题或有效完成任务的支架。以项目式学习的阶段为主线,基于不同阶段的支架功能,笔者运用三大支架助力《陈嘉庚——华侨之光》整本书阅读。
(一)趣化导读课:搭建情境型支架
情境型支架是指通过提出一个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构建一个根植于现实、具备实用价值的学习场景,如通过故事情节构建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应对实际挑战。导读课一般是一本新书阅读的第一个课时,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开展高质量阅读。笔者创设“陈嘉庚先生诞辰150之际,来宾们纷纷来到嘉庚故里——集美区参观学习。他们都了解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区各大学府兴资助学的故事,如果他们来到我们学校考察,你会带着来宾参观什么样的‘嘉庚之旅路线’呢?”这一真实问题情境,提升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深化推进课:设置任务型支架
任务型支架涉及教师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可操作的分阶段目标,这是一种促进学生逐步实践和掌握学习内容的有效支持策略。有了大任务,还需要把大项目拆解为具有逻辑关联的系列子任务。基于此,笔者将大任务分设三个板块,并分别设计了子任务。在“庚·读者”板块,设计子任务:借助地理知识,按照书中介绍的嘉庚一生主要情节,用美术的方式绘制“寻庚路线图”。在“庚·宣讲”板块,设计子任务:对照路线图,根据陈嘉庚先生一生中最感动人的几件事,设计体验站点等。在“庚·塑情”板块,设计子任务:完成“嘉庚形象雕塑”,从嘉庚的形象选择开始,联结美术学科,进行草图的勾画,再读这本书,把“心中的陈嘉庚”进行描绘,这是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现,也是创意表达的形式。在子任务的推进中,学生不但习得了阅读策略,更形成了高阶认知,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优化分享课:丰富策略型支架
当前,阅读的分享课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快闪模式”——课前的阅读分享课,即每天的语文课都可以拿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阅读分享;另一种是“大餐模式”——整节课的阅读交流课,即定期利用一节或两节课的时间,进行较为充分的交流讨论。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通过策略型支架助力达成突出重点、提炼主题、兼顾全体、深刻表达等目标。策略呈现可以灵活多样:一是问题策略。即提出问题,引发阅读期待。如以“看到目录,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为问题的核心,让学生从目录中选择阅读的内容,使他们在听故事、想故事、提问题、解问题中,经历一场场奇妙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质疑、释疑,发展了创造性思维,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图示策略。即观察图像,习得阅读方法。在阅读整本书过程中,学生以思维导图、绘画等方式,展开想象,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转化为可视化的图画表达,把具有探讨价值的驱动性问题隐含其中。三是合作策略。即小组合作,提升阅读表达。项目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经常展开小组讨论,对同伴的作品或小组阶段性成果进行反馈。同时,为了使沟通及合作顺利、和谐地进行,教师在项目开始前可提供“T—A—G”同伴反馈支架(即“说Tell”—“问Ask”—“给Give”首字母的缩写),将交流过程进行文字化呈现,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表达。
三、展示项目成果,让阅读评价真实
新西兰哈蒂等人的研究强调目标导向学习的二元结构:首先是明确课堂学习的具体目标(即学习意图),其次是通过既定的成功标准,评估是否实现了这些学习目标。确立明确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至关重要。学生作为学习目标的设定者和评价过程的参与者,这种角色赋予了他们明确的方向感和路径规划能力,仿佛手持“导航地图”,使得整个学习旅程变得透明和可预测。
(一)依标设计表现性评价
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评价给出了建议:在执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评估中,应采用逆向设计方法,确保评估活动自始至终都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导向,集中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这种评估策略不仅强调书籍内容对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影响,而且还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以及通过持续的阅读活动提高他们的整体认知水平。基于这些目标,可以制定一系列表现性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设计校园先锋路线·寻庚之旅”项目式学习评价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成果展示 绘制“寻庚路线图”
讲陈嘉庚的故事 1.能通过阅读《陈嘉庚——华侨之光》一书,梳理记录关键信息,提取重要的时间或位置信息,以站点的形式呈现
2.能自主梳理陈嘉庚的传奇人生故事,结合知识导图,绘制轨迹,思路清晰,概括得当
3.能运用路线图站点表达,将地图与故事情节结合起来,能有条理地讲述陈嘉庚的故事,语气、语调适当 1.“寻庚之旅”路线图展览
2.评选“庚·宣讲”先锋 勘测定点
绘制任务肖像 1.能结合美术学科,绘制“陈嘉庚肖像图”
2.能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创意选择雕塑的人物形象
3.能依据数学测量的知识,确定雕塑的位置 1.个性化雕塑“陈嘉庚”
2.设计方案解说会 了解陈嘉庚的一生
感悟人物精神 1.能运用“有目的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简述陈嘉庚传奇人生的重要事件,体会人物的感受
2.能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最特别的情节进行演绎,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1.“陈嘉庚的传奇人生”汇报演出
2.“庚·读者”主题分享活动 ]
(二)数据评估过程与成果
在实施以项目为基础的整本书阅读评估时,建议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要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运用测量工具,记录学生的成长,既能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表现,又能检测其学习的效果。
《寻庚文化·项目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方案》收集了学生的项目过程进展表及成果汇总表,特别关注学生在任务完成中的表现与成果呈现一栏的内容,期待通过真实刻画学生的素养水平,对学生的项目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过程性和总结性的评价。该评价采用1~5分递推的方式,采用多元评价主体,有自己、同伴、教师、家长的评价,综合得分高于85为优秀,70~84为良好,70以下为合格。通过两类班级的数据比对,学生的素养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均有较大提升。
总之,经由以上三个步骤,笔者完成了对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的建构,在基于生活真实情境的项目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内化,促进了核心素养的落地,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赵芝萍.整本书阅读任务链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以《骑鹅旅行记》为例[J].语文建设,2023(18).
[2]李秋沅.陈嘉庚:华侨之光[M].党建读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姜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