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视野下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

2024-07-17王静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7期

作者简介:王静,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教师。

摘要:文言文内涵丰富,阅读价值高,蕴含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审美底蕴,为提高小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审美视野下的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可通过创设“境”、辅以“媒”、玩味“读”、漫开“想”等策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审美素养,使其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言文;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审美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而文言文语句言简意赅,意境高远,韵味无穷,情感真挚动人,思想深刻复杂,虽篇幅不长,但细细品读,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却是浓浓的韵味,其书写、展示与记录了文化长河中每一个阶段的审美,融民族的审美品位、历史传统、文化底蕴为一体,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

一、各美其美:发现文言文“美”的因子

教材中的美是教师进行文言文审美教育的起点。教师要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14篇文言文进行审美元素的分类与深入挖掘,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明确相应的教学方向,以“美”的多种廓形来唤醒学生的审美感知,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究,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中“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

(一)潜移默化:显性的审美元素

显性的审美元素是指学生通过初步浏览或者初读,能够较为直观地看到或感受到的美。一是文本的题材美。有些文言文有明显的艺术学科特质,如六年级上册“艺术之美”单元的两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前者是对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文学创作,和音乐息息相关;后者则是苏轼作的一篇题跋,展现了中国书画的魅力。二是文本的内容美。《少年中国说》描绘了中国灿烂辉煌的风景状物美,如红日、黄河、长江、潜龙、乳虎、鹰隼、奇花等,展现了中国蓬勃的气象美;《伯牙鼓琴》再现了高山的连绵起伏,流水的激涌浩荡;或是风景,或是书画,文言文描绘了不同的主题,其间承载着不同领域的美。三是语言的形式美。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的形式美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偶,二是声律。如果以此抛砖引玉的话,也就是说修辞、辞藻的丰富华丽,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比较容易感受得到。如《少年中国说》第二自然段“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采用四字韵文,形式对仗;再如《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两句也采用对仗形式。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使语言文字更加富有美感,也让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二)匡正引导:隐性的审美元素

隐性的审美元素是指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深刻领悟到的文言文体现的思想情感,从而对自己产生匡正引导作用。一是品格之美。如《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中所传达的刻苦坚持的优良品质,《守株待兔》中有劳动才有收获的道理。二是修养之美。如《古人谈读书》用言简意赅的文字阐述了读书能提升修养,提示学生要读书修身,涵养美德;《王戎不取道旁李》内含从容笃定的魏晋风骨。三是情感与人生境界之美。如《伯牙鼓琴》所传递的中国千年的知音文化,《少年中国说》表达了爱国情怀。四是思维之美。如《自相矛盾》《杨氏之子》《书戴嵩画牛》中体现了人物逻辑思维的闪光之处。其他如《杨氏之子》《司马光》等塑造的人物都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新课标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挖掘文言文的精神之美,以美育人,由他及己,起到了匡正引导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文言文美的概括,教师在设计单篇教案时,应先解读文本的“美”,而后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融入审美旨归的导向,即在遵循一般教学设计的规律时加入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的训练。例如,基于审美导向,《伯牙鼓琴》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乐曲之美(音乐美、内容美);(2)通过情境的创设,语言文字的鉴赏,体会文章中人物的高洁志趣(品格美);(3)借助资料补充感悟文本传递的知音文化(文化美)。这样的审美目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二、美人之美:探求文言文“美”的策略

新课标明确将“审美创造”列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更明确了其内涵。基于“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在单篇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在审美视野下让文言文教学展现现代生命力。

(一)创设“境”,增强审美感知

创设真实性情境是具象化的一种美学形式,这里所提到的“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基于文本内容表达的冲突设置的任务性情境,即学生学习本身的情境,需要契合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认知特征,适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重视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情趣、观点、态度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感知。如苏轼的《书戴嵩画牛》一文中杜处士视戴嵩的《牛》图为珍宝,极度爱之,而牧童却不屑一顾,大胆地指出了《牛》图的错误。以这两者的身份而言,其对《牛》图的认知应该都有其道理,对于读者来说就产生了矛盾、冲突。他们俩孰对孰错?教师稍加引导,就能促使学生互动、交流与探讨。最后,教师可以总结:这样的小故事,不仅是写杜处士,还写出了生活中的你、我、他,不同的读者根据自身的阅历、经验,与文章产生共鸣、联结,使学生感受借事说理的含蓄性,打开审美理解的空间。

(二)辅以“媒”,激发审美情趣

文言文审美教学如果仅依靠文本是不够的,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已经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用新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感悟古人的文言文之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伯牙鼓琴》是典型的具有审美教育价值的文言文篇目,字里行间具有音乐美、山水美、情感美等诸多审美元素。教学文本内容时,教师可以不急于导入文本,而是由一首乐曲导入,让学生在没有阅读文本的前提下,先凭借已有的审美经验去聆听感知乐曲传达的情感,激发审美情趣。之后,在进行文本的解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第二次聆听《高山流水》,边理解文本,边聆听音乐,强化对美的感知。课终,教师让学生在感悟知音文化后再次聆听高山流水,闭环升华对整个音乐、文本的审美赏析。同样,在教学《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可出示古画《书戴嵩画牛》,请学生鉴赏画作,通过观察具象的物、形。思考戴嵩缘何对这一幅《牛》图如此珍爱,学生此时也进入了一场对画作的欣赏与鉴别中,激发审美兴趣。

(三)玩味“读”,增强审美感悟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读是贯穿始终的,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包括通读、悟读、熟读、连读等。为此,教师可以在关键词句上下功夫。文言文字词的内涵极其丰富,部分看似信笔的词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尤其是虚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以《伯牙鼓琴》为例,“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中的“乎”是一个语气词,也就是“啊”的意思,表示感叹,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对“太山”和“流水”的赞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赏读这一虚词。如拖长音调,读出钟子期的感叹,使学生增强理解,感悟子期对伯牙琴声时而雄浑、时而悠扬的赞不绝口,加深对文本内容美的感知。

基于文本内容,教师也可以创新“读”的方式。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以辩论“读”的形式,让学生多次反复地读文,逐渐体现辩斗激烈的场面,再循序渐进地加上语气和动作,语速越来越快,加深了学生对辩斗的理解,深化了对文本思维美的感知。通过抓关键词句,玩味“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由此诞生的情感美、哲思美便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四)漫开“想”,启发审美创造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在《审美阅读十五讲》中曾提到文学作品的表层是天衣无缝的,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而意脉是深层的、隐形的,其连续性存在于语言的空白处。站在文学创作的角度,作品创作离不开想象;站在读者角度,阅读、理解、鉴赏也离不开想象。因此,在文言文审美体验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延伸作品的意脉,提升审美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文本中只提到子期听琴声想象到了巍巍高山、汤汤流水,那么伯牙的琴声还会像什么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会说伯牙会想到清风,想到杨柳、白雪,于是,这琴声可能还会如缕缕清风、青青杨柳、皑皑白雪,因为这类想象的事物代表的两袖清风、冰清玉洁寓意更符合人物的高洁品质;也有的会说这琴声可能会如巍巍宫殿,而宫殿楼宇更多象征的是权力与欲望,因此这不符合伯牙的高洁志趣,也就不能展现文本中人物的品德之美。通过以“想象”作为审美创造的主要手段,按照文本中美的规律进行教学,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

当然,依据不同的文本所挖掘的审美因子,在渗透审美教育时要灵活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师可兼顾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合的特点,进行系统地整合运用。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现代文的学习经验迁移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美美与共:传承文言文“美”的理想

审美价值视野下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不仅落实了“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实现了以美育人,启迪心智,温润心灵,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还有利于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人格。学习内化不是终点,而应该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起点。因此,教师充分运用审美鉴赏的方法并将其延伸到课堂外,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和跨学科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拓展知识面,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也可以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与提升。如在欣赏《伯牙鼓琴》中《高山流水》的精妙、感悟中华千年的知音文化之后,教师可以拓展课文中提到的其他九首中华古曲,布置综合性拓展作业,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让审美创造延伸到生活中。

为往圣继绝学,为审美求标尺。在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意识。教师要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弘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王芳.拓宽高年级文言文教学的审美天地:以名师执教《少年中国说》和《书戴嵩画牛》为例[J].阅读,2020(39).

[2]林峥.悟情·体味·活用:文言文的审美教学[J].福建教育,2020(22).

(责任编辑:姜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