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整体教学优化路径研究

2024-07-17张婷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7期

作者简介:张婷,营口实验学校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板块,也是提升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和思维逻辑性的重点环节。习作练习的过程是语言运用的过程,也是思维拓展的过程,更是学生将语文知识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过程。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创设大单元整体情境,厘清单元构架;设置大单元整体任务,聚焦语言表达;开展多元展示评价,助推表达实效三方面入手,优化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习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要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正是“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追求和重要特征。可见,新课标非常重视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求教师在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和方法选择中遵循整体性与综合性,注重考虑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创设大单元整体情境,厘清单元构架

(一)纵向梳理,分析学情起点

语文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板块,应秉承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开展某一主题的习作内容学习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纵向的梳理和规划,并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习作教学目标和最终应达成的效果。同时,要关注单元知识之间和习作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把握大单元整体的习作情境,使习作主题与单元整体情境不发生偏离。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较弱,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模仿,并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特定的习作主题。习作教学也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先请学生先口头表达,再转化成有逻辑性的文字,最终形成一篇小习作。

(二)横向分析,制订单元目标

在纵向分析具体学情后,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和板块知识进行横向分析,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为学生制订单元习作目标。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内容之间具备较强的关联性,习作主题也大多与单元内容息息相关。为此,学生要做的便是从单元的几篇文章中寻找写作思路和写作灵感,然后在口语交际中明确自己要写的习作主题。如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在写作中出现言之无物的问题。

例如,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包括《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我是什么?》,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有趣的动物”,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的主题确定单元习作具体的目标要求,将本单元的习作目标确定为“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观察笔记”。这个目标能让学生将习作主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设置大单元整体任务,聚焦语言表达

(一)抓住单元主线,梳理习作重难点

目标设计是开展高效习作活动的前提,同时也是习作教学的基础环节。在确定习作教学的纵向目标和横向目标之后,教师要充分抓住单元的主线内容,梳理习作涉及的重难点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缺乏习作经验、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在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学生的这一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让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握习作的重难点。

例如,“有趣的动物”习作主题,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寻找一个写作对象,即一个动物,然后,围绕这个动物的各方面特征展开描写。这些特征可以包括动物的外貌特征、习性特征、性格特征,等等。同时,学生也可以围绕自己与动物发生的故事展开描写。该主题习作的难点在于学生要着重把握写作顺序,确定写作思路,同时要对习作中的语言进行润色。学生在选取自己与这个动物发生的故事时,应尽量选择趣味性强的故事,达到点题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习作的重难点,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秀例文,引导学生学习与模仿例文的整体写作思路和语言风格。

(二)挖掘文本知识,积累习作方法

在学生确定习作的主题后,教师要进一步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单元内容,引导学生积累习作方法。由于该习作的主题与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息息相关,学生可以从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中借鉴一些合适的习作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最初的习作过程是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模仿和总结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思维,从优秀的课内外文章中总结写作方法和写作思路。

例如,学生在写作《有趣的动物》之前就可以从《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我是什么?》这三篇课内文章中选择可以借鉴和运用的写作方法。《小蝌蚪找妈妈》全篇运用故事讲述和拟人的写作手法,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以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讲述出来。这时学生就可以思考:我是否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个动物入手,以讲述童话的形式将故事讲述出来?《我是什么?》这篇文章展现了“我”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形态,最后才揭示了“我”是什么。由此可引发学生思考:我在写作时能否也以一个谜题的形式介绍动物,在最后点题,说明这个小动物是什么?这些写作方法都较为新颖,比较适合学生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应用思维导图,完善文章构思

在文章构思方面,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实现文章大纲的设计和具体脉络的安排。思维导图的构建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例如,当学生想围绕自己家中的宠物狗写一篇模仿《我是什么?》的作文时,就可以设计一个与该篇文章相似的思维脉络。在文章的开篇,学生可以运用“我有一身黑油油的皮毛和像葡萄一样的清澈眼睛”开篇,先描写这个动物的外貌特点;然后,在文章的中间段落,学生可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发生在这个动物身上的故事;接着,学生可以试着深入描写这个动物的性格特点,如“我的性格是温顺的,经常陪着小主人在草坪上玩球……”最后,学生可以试着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我是谁”。这样构思,文章的整体逻辑也会更加清晰,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能做到详略得当。

(四)巧用微课助学,学会迁移表达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各个板块的教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习作的拓展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以有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本篇习作主题相关的拓展性内容,以此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微课的视频篇幅较短且内容生动有趣,往往能通过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与课堂相关的拓展性知识。在教学《有趣的动物》这篇习作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趣味微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趣的小动物,围绕这些有趣的小动物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播放憨态可掬的熊猫、可爱的海豚、威风凛凛的东北虎等动物的视频,鼓励学生对照视频内容进行语言描述,将这些动物的习性和呈现出来的特点用文字表达出来。

三、开展多元展示评价,助推表达实效

(一)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化

小学语文习作的单元整体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评价环节能使整体习作教学环节形成一个闭环。评价的指标设计要同单元的目标设计相一致,同时评价的结果反馈要对学生的表现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有效总结。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应只有教师,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评价的各个环节,开展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例如,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在《有趣的动物》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设计时有哪些不足之处,也可以对同伴在小组中的作文思路交流和总结情况做出有效评价。教师可以提前设计评价表格,针对学生在作文写作学习环节中的整体表现开展评价。

(二)在评价内容上注重过程性

“教—学—评”一体化是新课标强调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其要求教学评价要渗透到教学环节的整个过程中,而非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过程性评价能够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增量和动态变化情况,是一种较为科学和规范的评价手段。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可以为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制作评价档案表,即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参与的各个环节入手,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情况作出评价。同时,教师也要将学生最后呈现出来的作文成果作为重要的评价对象。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不同单元的作文写作中的进步情况,考查学生能否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

(三)在评价方式上注重灵活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体现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为评价的科学性助力。教师可以选择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这两种评价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在口头评价方面,教师在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内容后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同时也要客观地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更多的进步空间;在书面评价方面,教师可以为每一名学生准备一份评价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在各个单元习作中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而在学期末对学生的综合表现做出总结。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整体教学路径优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路径,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些路径包括抓住单元主线,梳理习作内容;结合教材文本,积累写作方法;构建思维导图,明晰写作脉络;借助微课视频,进行拓展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积极探索和反思,灵活运用这些优化路径,以实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持续改进和创新,促进习作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兆英.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路径与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2024(9).

[2]李怀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法: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3(3).

[3]胡小鸾,吴欣歆.“助作法”与“共作法”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启示[J].语文建设,2023(22).

(责任编辑:姜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