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优质情境问题构建策略
2024-07-17秦超
作者简介:秦超,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一级教师。
摘要:教师要在分析情境问题实质的基础上,了解构建优质情境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形成构建优质情境问题的基本思路。构建优质情境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深度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散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解决学生真实困惑,指导学生实践生活。
关键词:优质情境问题;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和表达方式,以及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问题植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探究。优质情境问题既具有趣味性,又充满挑战性,是连接学科知识与实践生活的桥梁。同时,优质情境问题还能将枯燥的知识讲授变成有趣的知识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立足构建优质情境问题,从五个方面分析优质情境问题的构建策略,实现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效培育。
一、促进学生深度认知,构建优质情境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的深度认知。教学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脚手架”,学生就能找到学习的支点,学习就能更高效。优质情境问题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之上,以便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过渡。为此,地理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新课标,厘清课时学习的重难点,掌握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了解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
例如,乡土地理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教学的薄弱环节。为了提高乡土地理内容的教学实效,笔者构建以下教学情境:前段时间,全国各地的文旅部门都开始利用社交平台对当地的旅游特色加以介绍,其中宝鸡市的文旅部门提到,宝鸡市眉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县域内分布着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素有“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最美县城”“中国旅游强县”的美誉。
笔者结合此情境,设计以下探究问题:结合资料,总结宝鸡市眉县将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所依托的自然及社会条件有哪些?猕猴桃作为眉县的特色农产品,与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源、种植历史有什么内在关系?结合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你认为如何在发挥猕猴桃产业优势的同时,更好地将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学生通过上述情境问题,自然而然会联系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的内容:影响农业类型及布局的因素有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和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劳动力素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饮食习惯等社会经济因素。学生还能进一步理解:眉县除了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以猕猴桃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同时大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走出了一条适合区域发展的特色农业致富之路;在发展农业过程中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将林果业水土保持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对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启发作用。
通过创设此类优质情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联系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多方面分析地理问题,最终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构建优质情境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着力提升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育人价值的体现首先建立在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全方位整合地理素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起来,让学生通过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时,笔者创设了下列情境:相信成为著名建筑家是一些学生从小的梦想。今天,我要带大家一起走近世界各地,在这之前,需要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选取相应的建筑材料,建造适合相应区域的典型民居。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以下情境问题:假如你来到黄土高原地区,在这里修建窑洞需要什么建筑材料,窑洞的建筑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普遍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茅草屋,茅草屋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条件?生活在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居住在长屋里,这种长屋建造时用了什么建筑材料,属于哪种建筑形式?
学生借助情境分析问题时,能够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结构的设计、建设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等方面,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典型聚落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整个学习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特色,还能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在小组合作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聚落反映一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这一基本地理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聚落的形成与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和文化习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优质情境问题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增强问题的可探究价值,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有效突破日常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三、发散地理学科思维,构建优质情境问题
情境来源于生活,但育人价值远高于生活。优质情境问题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思维的场域,值得教师深入探讨和研究。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中东”时,笔者设计以下情境:区域协同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旋律,假如你作为中国区的销售代表,即将远赴中东地区与当地的企业家交流贸易合作。在贸易合作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到当地独特的农作发展经验和民族文化,下列疑问需要你为大家解答:在经过曼德海峡时会看到海上很多货轮,那些货轮上最有可能装什么货物?中东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为什么包装饮用水更容易受到中东地区的青睐?
学生看到上述情境问题后,会联系到中东地区所处的位置,首先中东地区位于“一湾两洋三洲四峡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其次,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当旅客来到中东地区旅游时,会看到大量装满石油的货轮从波斯湾驶出,将石油运往世界各地。最后,中东地区由于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炎热干燥、降水量小、沙漠广布,同时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水资源需求量大,一水多国共用现象十分普遍,在中东地区经常有“水比油贵”的说法,所以中东地区经常从其他地区大量进口包装饮用水。
将问题置于地理情境之中,学生就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学生将某一区域地理知识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不仅提升了区域认知素养,也使地理综合思维水平上升到一定层次。
四、解决学生真实困惑,构建优质情境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着力打造有内涵的地理课堂,“有内涵”就是能促进学生形成学科知识能力,包括借助学科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优质情境问题让教学直接面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惑,发挥地理学科特有的育人属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水资源”时,笔者创设了下列学习情境:家在北京的学生小张给远在陕西汉中的朋友发去一封电子邮件,让朋友为他解答心中的困惑。北京市近几年一直倡导市民支持并践行“阶梯水价”政策,他有以下困惑亟待解决:无论将地球划分成怎样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为什么我国南北方水资源总量差异这么大?北京市距离渤海很近,且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为什么还是归属于缺水地区?西北地区大多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最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之一,为什么缺水情况反而没有华北地区严重?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大型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南水北调”,为什么还要采用“阶梯水价”的方式限制水资源的使用?
学生结合情境问题思考,虽然地球上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稀少,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普遍。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但是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量大,又正值冬小麦返青期,农田需水量大。再加上华北地区人口城市分布比较密集,生活需水量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使得华北地区成为我国比较缺水的地区。实施“阶梯水价”的作用是通过政策杠杆引起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尤其是在生活用水过程中树立节水意识,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借助优质情境问题,学生能够从自身感知出发,解决内心的真实困惑,真正达到“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目的,地理教学的意义也在于此。
五、将真实情境贯穿始终,构建优质情境问题
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师生问答式课堂,这种教学往往是知识的堆砌。要想引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仅凭问答式教学无法做到。因此,最佳课堂样态一定是将真实情境贯穿始终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时,笔者构建了以下情境:今年暑假,某中学将带领学生开启一段探秘江河之源研学实践活动,同学们有以下几个建议或想法,你觉得是否有必要或可信:1.在准备研学用品时,必须要携带防晒霜、墨镜、遮阳伞、羽绒服等用品。2.研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3.研学过程中,可能会看到将牦牛作为交通工具的情况。
学生可结合情境进行思考:三江源地区属于高寒气候,具有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烈的特点,所以携带羽绒服、遮阳帽等用品非常有必要。青藏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不稳定,地势构造复杂,地势高差大、山高谷深,夏季多暴雨,所以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青藏地区,公路运输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但牦牛因为体矮身健、毛长皮厚,可以适应高寒的气候,也是该区域的重要交通工具。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情境进行延伸,提出问题:“有人建议三江源地区的人们要向三江平原的人们借鉴学习,立即停止开荒,保护好高原湿地,你觉得是否可行呢?”学生就会借鉴三江平原人们在发展中出现湿地退化生态问题时的应对策略,从而将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三江源地区,提升以地理知识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秦超.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四有”地理课堂[J].今日教育,2021(1).
(责任编辑:赵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