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路径

2024-07-17陈瑜陈华忠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7期

作者简介:陈瑜,福建省福清市百合小学一级教师。陈华忠,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落实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手段与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评价活动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根本要旨,并把评价融入教学之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重点是将评价作为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与教学相互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评”一致性;数学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处理好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目标建构、课时教学、合理评价予以落实。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重点是将评价作为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与教学相互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目标建构:整体性、差异性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目标建构在“教—学—评”一致性中起着核心作用。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统领教、学、评的过程。实现教学目标需要依托具体的教学活动,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导向、指引、调控和评价。

(一)教学目标预设的整体性

开展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实施方案,有利于整体性设置合理的单元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地整合,设置整体性教学目标,呈现知识的关联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见下页表1)。

由下页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可以借助“认识大数”和“改写与近似数”这两个教学内容实现单元整体性教学目标,通过整合后的教学进一步提升对规则的认识,将小学阶段所有数的组成与读写法进行梳理总结,形成大数的组成与读写数的方法,完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预设的差异性

在预设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审时度势,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与教材内容,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与能力,从不同的学生特点和需求出发,预设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进行制订,要准确把握班级学生的平均水平,设立适合中等水平学生的教学目标;要顾及学优生的学习要求,确定较高的教学目标,并准备相应的材料;要针对学困生设立以合格为标准的教学目标,并准备相应的辅助材料。从教学实践角度看,“教—学—评”一致性是推动教学目标落实的有效策略。例如,在教学“平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笔者设置了三个层次的目标,包括基础性目标——通过操作,正确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提高性目标——通过合理推理和合作交流,探索多种说明平移距离的方法;体验性目标——感悟对应点的平移距离与图形平移的相等关系。按这样的目标组织和实施教学,既可以确保全体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又可以实现部分学生自由发展。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尤其是学优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可向更高目标迈进。

二、课时教学: 情境性、探究性

在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兼顾单元学习任务与单元活动安排。为此,教师在设置学生的学习任务时,要真正立足于整个单元综合考虑。教师应以主线的方式设计学习任务,并在任务驱动下,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一)学习任务设计的情境性

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从内容维度、思维维度、结构维度三个方面进行融合梳理,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通过任务驱动,贯穿课堂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一是创设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使其做到学以致用。为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其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一课时,由于小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学时,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先出示面包店里的价格表,即:牛奶2.3元、面包7.2元、饼干5.8元、蛋糕8.5元,提出问题:请问小明要购买其中两种应付多少钱?若他付了18.5元,应找回多少钱?然后,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主动探究,尝试计算。这样,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学会新知,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依据教学目标,并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教材创设了“小明上学走哪一条路线路程最短?”这一学生十分熟悉的问题情境,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出小明走中间这条路线路程最短。这样,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从而理解并掌握这一结论,也为探究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创设活动情境。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一课时,在学生明确了旋转“三要素”之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线段OA绕端点旋转90°”,让学生用小棒来代替这条线段,在方格纸上转一转。反馈时,出现四种不同的情况,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四种不同的情况呢?”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问题能力。

(二)学习任务设计的探究性

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要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也能促使学生明确需要自主探究的任务。教师要在读懂、读透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情,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积极、深入地进行探究,完成探究任务,提升学习能力。

一是巧设探究单。探究单是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具体化的、可操作的载体。探究单中应有明确而清晰的任务要求,要使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清楚地知道探究的步骤及方法。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每节课的核心问题巧设学习探究单,以任务驱动和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一课时,基于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已经积累了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经验,并且已经多次获得用三角形拼四边形、或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的活动经验,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探究单,让学生认真完成探究单中的任务。

【我研究】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

做一做:在四边形里画一画,表示出自己的想法。

说一说: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过程中,分别运用了测量、剪拼、分割等不同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优劣是学生自己在真实经历过程中所感悟到的,学生感觉到测量法是有误差的,而剪拼法比较麻烦且费时。于是,在后面探究五边形内角和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采用了分割法。

二是以问题为驱动。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桥梁就是以问题为驱动。以问题为驱动是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获取新知。教师以问题为驱动展开教学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二是要依据教学内容,三是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四是要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教师可出示“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和知识信息融合的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

三是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知识之间相同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促使学生提升自主探究能力,积累学习方法和经验。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样的内容时,虽然教材在低年段和高年段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但都是按照固定的“三部曲”进行教学。即:第一步,低年段的“知道了什么”和高年段的“阅读与理解”,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和梳理数学信息的能力。第二步,低年段的“怎样解答”和高年段的“分析与解答”,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借助画图等直观方式来分析数量关系,但低年段画的是形象的直观图,高年段则侧重于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第三步,低年段的“解答正确吗”和高年段的“回顾与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检查与反思能力。这个环节不能等同于检查对错,而是应通过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维评价:导向性、多样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把评价融入课堂教学,形成从“教师应教什么”转变为“学生学会什么”,而判断学生“学会”的关键便是评价。为此,评价作为“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要素,其关键功能在于获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而运用这些信息来支持课堂教与学决策,保障“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

(一)评价工具设计的导向性

新课标强调评价的导向性,并指出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评价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通过学生互评、学科融合评价、师生评价等多元方式,使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评价数学,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对教师而言,评价工具有助于理解目标的明确性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推进教学策略的实施。评价工具起着指导与调控、反馈与调整的重要作用。教师可运用评价工具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学生学而言,评价工具需要基于能力提升和个性化发展,让评价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开展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同时,注重个性化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可以让评价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二)评价工具设计的多样性

教学评价必须注重评价角度的多样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语言的丰富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在学生探究学习时,不同的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阻碍,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升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应用激励性评价、启发性评价、针对性评价等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在探究环节,如果有学生很快完成了三组数据的记录,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想法。有的学生很快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有的学生则完成了两组数据的记录,但发现最后一组数据(3,5,10)怎么也围不成三角形,甚至出现为了能够让三条边首尾相接,把10厘米的那条边弯曲拱起的情况。教师要先肯定前两组数据的正确性,接着提问:“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它们可以围成三角形吗?”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教师给出的线段存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这时,教师追问:“谁能说一说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能否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在教师一步步地引导下,学生写出了“3 + 5 < 10”的算式。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本节课的探究任务,而且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识,也学会了用数学不等式的方法简洁地表示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从而提高了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和学习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是密不可分的。评价应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评之间应形成一种新的、动态循环的回路,教学评价应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洪斌,王荣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思考[J].辽宁教育,2023(9).

[2]章勤琼,俞人靖.“学—教—评”一致性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3(2).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