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堤勇士陈振东烈士

2024-07-17封长林

世纪风采 2024年7期

陈振东,原名陈镇东,1917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一个富商家庭。

陈振东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四。陈振东从小就随哥哥们去了菲律宾,和二哥生活在一起,侨居菲律宾马尼拉市。

陈振东初中读书期间,结识了一位非常要好的学友——杨庆寿。杨庆寿是陈振东三嫂的亲弟弟,他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国民党政府派到中国驻菲律宾使馆任外交科员。陈振东的家人都希望陈振东像杨庆寿那样到国民党政府做事,但陈振东不为所动。

20世纪30年代中期,陈振东瞒着家人偷偷回国到上海求学。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学生被疏散到后方学校,陈振东也被转到广西南宁高中第十六班继续读书。此时,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了号召抗战的宣言,广西的广大青年热血沸腾,纷纷要求奔赴抗战前线。

陈振东在广西南宁读书期间,仅回过老家南安一次。据其亲人回忆,他回家有三个目的:一是告知家里人,他要参军抗日;二是劝说家人不要置办房产田地,说以后要实现共产主义;三是要求家人给他部分钱款,说他有正用。有关要钱款一事,当时家人并不理解其意图,但还是给了陈振东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钱款。这笔钱款对他后来为革命筹措经费起了很大作用。

此时全国抗战形势风雷激荡。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广西青年学生,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纷纷请求携笔从戎。在此背景下,广西当局决定组建一批学生军(前后共三届),配合北上主力开展战地宣传和服务工作。招考工作由李宗仁、白崇禧所属广西国民革命军第5路军负责。第二届共录取280多人(加上免试生)。陈振东作为南宁高中免试生入伍,成为第二届广西学生军中的一员。

在组建的第二届学生军中,有10名中共地下党员,他们是郑少东、易凤英、麦英富、潘韵铜、林显荆、莫如珍、郭柳平、韦廷安、黎琦新、朱澄霞。他们在新组建的学生军中积极开展工作,了解学生军的思想和政治表现,团结进步的学生军,建立广泛的联系。由于陈振东表现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经地下党小组研究,决定由郑少东、易凤英两位老党员分工负责教育培养他。党组织的信任、培养,为陈振东后来由学生军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军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一个多月严格的军事、政治等综合训练之后,广西学生军于1937年12月14日一路北上,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他们从桂林出发,途经灵川、兴安、全州、零陵、祁阳、衡阳等地,最终达到武汉。学生军每到一处,不顾征途劳累,深人民众,宣传抗日形势,演讲救亡意义,刷写抗日标语,教唱救亡歌曲。据区济文、李庆京等老战友回忆,在此期间,陈振东表现积极活跃,工作认真负责,深受战友和民众的喜爱。

1938年1月14日,学生军一起来到武汉蛇山公园抱冰堂,聆听多位知名人士的抗日演讲。其中中共方面有周恩来、叶剑英、邓颖超、博古、王明、聂鹤亭、张爱萍等,还有沈钧儒、郭沫若、邓初明、刘清扬、史良、沈兹九等民主人士。中共领导人的讲话,特别是周恩来深入浅出的报告,反响尤为热烈。听完演讲的陈振东思绪万千,抗日情绪更加高昂。

在地下党组织的积极活动下,许多像陈振东一样的学生军思想进步很快,革命倾向明显,这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戒心。他们增派明岗暗哨,监视进步学生军的行动。面对复杂的形势,学生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秘密行动,商量对策。他们先后来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汇报情况,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亲切接见。周恩来赞同迅速建立党支部,指示他们想办法带领学生军撤离本地,以“落逸”为化名到安徽找地下党组织接头,然后见机行事。2月5日,学生军离开武汉,向着鄂豫皖抗日前线进发,初步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控制学生军为己所用的企图。

2月9日,学生军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抵达河南潢川。谁知刚到达这里,他们又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李宗仁在各沦陷区征招了5000多名有志青年,组成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当学生军到达潢川后,该团政训处主任刘士衡想把他们全部充实到青年军团。学生军中的共产党员紧急行动,团结陈振东等进步青年,一同努力,抵制国民党的企图。通过地下党组织和进步青年的积极工作,除20多人被留在青年军团外,其余学生军实现了向他地转移的目的,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党对学生军的坚强领导。2月25日,学生军离开潢川继续北上。

3月初,学生军到达安徽六安地区。刚到六安没几天,驻六安的国民党第11集团军总司令部政训处主任韦贽唐突然发难,要大家检举所谓学生军中共产党的阴谋活动,并要把学生军改编为国民党部队。一时间,学生军们心神不定,惶恐不安。经过地下党员和陈振东等进步青年的努力,韦贽唐分化学生军的阴谋破产。学生军摆脱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控制,于4月初胜利到达洛河抗日前线。

1938年4月中旬,到达合肥地区的学生军经历了一次重大改编。当时驻防合肥一线的国民党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电示:将原广西学生军男女混编大队一分为二,编为2个中队。其中第一中队需归国民党第11集团军管辖,随总部布防鄂东一带。由学生自愿签名选择去向,结果到第一中队有150多名。第二中队有82名(男生39名,女生43名),均是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陈振东自愿编人第二中队,继续向革命队伍紧密靠拢。

5月,二中队学生军到达霍邱县城,在叶家集住了下来。二中队党支部书记莫如珍多次召开支部干事会议,专题讨论发展新党员问题。至七八月间,先后发展谢少江、林宝光、刘庆云、陈振东、王鸿斌等十几位进步青年入党。当初负责教育培养陈振东的易凤英、郑少东两位同志成为了他的入党介绍人。自此,陈振东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1939年5月,通过党支部推荐,经上级党委同意和皖东专员批准,陈振东、李庆京、吴启增三人到桂系皖东国民党第五行政督查区工作。期间,陈振东先后任全椒县民政科科长、古河镇政工队队长、古河镇区长,秘密为党做了很多有益工作。

12月,国民党第21集团军司令李品仙多次强迫二中队学生军加入国民党“三青团”。根据形势变化,鄂豫皖区党委立即作出部署,要求二中队学生军和进步群众共3000多人迅速撤退至新四军根据地。撤离行动非常艰巨。时任中共全椒县委书记徐庚为带领大家撤离时不幸牺牲,年仅23岁。陈振东等人撤至皖东淮南新四军第5支队(1941年2月编人新四军第2师)根据地。1940年3月下旬,为了躲避国民党桂系的通缉,避免家人受到牵连,党组织决定将原二中队学生军改名换姓,陈镇东改名为陈振东,区展改名为区济文,易林改名为易凤英等。从此,陈振东成了光荣的新四军战士。

3月底,罗炳辉派武装部队护卫陈振东、田克、易凤英等人越过封锁线,到达津浦铁路东边盱眙县(今属江苏省淮安市)的半塔镇。当时此地为中共津浦路东省委机关驻地。省委书记刘顺元会见了陈振东等人,并给他们分配了新的工作任务。

5月,陈振东、李庆京被省委分配到江苏六合县,陈振东任县民政科科长。据李庆京回忆,在六合县工作期间,陈振东积极配合六合县委,主动开展抗日救亡、建立民主政权等革命工作。陈振东的出色工作,受到了六合县委的高度评价。

陈振东在六合任职不久,省委为了加强苏北民主政权建设,于11月选调陈振东等人至苏北阜宁县开展工作。陈振东任十一区(六套区)区长,同来的易凤英为阜宁县委委员。

阜宁县十一区经济十分落后,匪患成灾,顽伪猖狂,日军盘踞在不远的集镇上。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好革命工作,对陈振东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履职后,陈振东工作热情很高,干劲十足,把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新生政权在此扎下了根。

12月6日夜,顽匪顾豹岑率领匪徒60多人突袭三区(八滩)区公所,区长徐锐、干事戴秉义以及11名警卫战士不幸遇难。

顾匪对三区民主政权的破坏,使三区形成了权力真空。鉴于八滩地区是沿海重镇,上级党委考虑,三区民主政权必须尽快建立健全。1941年1月,陈振东临危受命,从十一区调至三区任区长。陈振东赴任后,迅速恢复三区民主政权,建立农救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扩建区地方武装,并做好统战工作,三区革命工作很快打开了新局面。时任中共阜宁县东北行署书记邹屏称赞陈振东“是一个得力的好干部”。

5月,为了抵御海啸,新四军及阜宁抗日民主政府做了一件彪炳千秋的民生大事,即修建华中最大的水利工程——宋公堤。年仅24岁的陈振东担负工程现场指挥。

筑堤工程浩大,近万人参与其中,又正值梅雨季节,海潮较大,施工多有不便,顽匪还时常蓄意破坏。面对种种困难,陈振东以身作则,指挥得法,“耐劳耐苦,克尽厥职”“同人工佚,并极护戴”。筑堤工程进度很快,实际仅用32个晴天,近百里海堤即告竣工,实属奇迹。

7月28日晚,潜伏在陈振东身边的警卫班班长李学正(本是顾匪旧部)同顽伪顾德扬内外勾结。陈振东不幸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县民运科科长于欣、区队指导员严礼等。

敌人连夜将陈振东押至射阳县合德镇附近的敌据点耦耕,匪首顾德扬软硬兼施,耍弄花招,用尽酷刑。陈振东义正辞严,怒斥顽匪,坚贞不屈。

最后,心狠手毒的顾德扬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陈振东杀害。临刑时,陈振东镇定自若,大义凛然地说:“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正是死得其所,没有什么遗憾!”“永远同人民的海堤作伴!”

陈振东为了党的事业、百姓福祉,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的夙愿,他永远活在滨海人民的心中。为纪念烈士,1945年经阜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批准,将烈士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振东乡、振东村(今江苏省盐城市滨海港镇振东村)。2018年,经滨海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滨海港镇振东村境内建陈振东烈士纪念馆、陈振东英雄广场。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等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