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不朽风范永存
2024-07-17赵楠楠丁广帅
宋任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他为党和人民事业英勇奋斗、无私奉献,咬牙渡过无数难关,被老百姓誉为“咬牙干部”。其崇高的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范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
宋任穷原名宋韵琴,1909年7月11日出生于湖南浏阳。幼时曾人读私塾和初级小学,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1922年,考入浏阳金江高等小学,在陈昌、夏明翰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下,接受了革命启蒙教育。1926年,宋任穷经金江高小同班同学熊振华介绍,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走上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道路。
大革命时期,宋任穷组织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大革命失败后,他随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参加了三湾改编。1927年10月,宋任穷到达井冈山,之后参与了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宋任穷担任中央纵队干部团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强渡乌江、激战土城、攻克遵义、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等一系列重要战役。1935年5月,宋任穷指挥部队日夜兼程,抢占皎平渡,掩护红一方面军北渡金沙江。同月.又率部扼守安顺场及大渡河沿岸警戒阵地,策应主力部队夺取泸定桥,掩护大部队渡过大渡河。
全国抗战爆发后,宋任穷率领一个骑兵团、一个独立支队和一个机枪连奔赴冀南,与陈再道等同志一起,开辟、巩固和建设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6月,宋任穷全面担负起领导冀南区抗战的重任。他放手发动群众,发展壮大武装力量,使冀南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敌后威胁日寇交通要道和中心据点的坚强阵地。1943年起,宋任穷历任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委员、组织部部长、代理书记、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组织指挥抗日军民对敌伪军展开全面大反攻。在冀南的日日夜夜,宋任穷始终战斗在对敌作战的最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宋任穷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部长、豫皖苏中央分局书记兼豫皖苏军区政治委员、中原局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委,参加了中原地区的解放斗争,领导了中原解放区豫皖苏地区的全面建设。1949年4月,宋任穷协助刘伯承成功接管南京,担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兼南京市军管会副主任。同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成立,宋任穷担任团长。在新中国诞生之际,宋任穷率领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挺进大西南。
在20多年战火硝烟的革命岁月中,宋任穷始终满怀信念,舍生忘死,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相继在党、政、军多个岗位上担任重要职位,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十年动乱中,宋任穷受到残酷迫害。尽管身处逆境,他依然刚正不阿,坚定立场,同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斗争,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宋任穷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积极稳妥推进党的建设、干部培训、老干部工作和知识分子工作。退出工作第一线和领导岗位后,他仍然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宋任穷曾语重心长地说,革命战争年代,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不能设想我们能够在人民中扎下根,并成长壮大起来。同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也无法设想能够挑起祖国建设和发展的重担。共产党员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不会为困难所压倒,才能无往而不胜。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宋任穷一生担任过多个领导职务,每到一个新岗位,每承担一项重要任务,他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对策,狠抓落实。
1952年7月,宋任穷到西南局担任第一副书记,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在农村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决定。农业互助合作是个新生事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力发展后,领导骨干缺乏、劳动力不够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一些地方的互助运动甚至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面对各种问题,西南局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注意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想方设法解决贫苦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使他们逐步懂得互助合作比单干更具优越性,启发他们由个体经济逐步过渡到集体经济。通过多措并举、真抓实干,西南地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升温。
1954年1月,宋任穷被任命为总干部部副部长。当时,人民解放军处于大转变时期,要建立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总干部部的任务十分繁重。宋任穷到总干部部后,协助部长罗荣桓推进授衔授勋工作。这项工作要求高、难度大、时间紧迫。当时少将以上的军衔评定由中央军委直接掌握,由总干部部排队平衡后再报中央审定。总干部部专门就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作出具体部署。宋任穷带领总干部部根据评衔的条件和标准,反反复复比较,多方面征求意见,仔细斟酌,尽最大努力做到公平合理。经过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这项艰巨任务顺利完成。
1960年,东北局成立之后,宋任穷担任第一书记。他带领东北局真抓实干,贯彻落实周恩来总理提出的“统帅一切,贯彻一切,承上启下,顶上护下”十六字要求。在东北局看来,“贯彻一切”就是要根据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东北地区的具体情况贯彻执行。做到这一点,也就自然能够做到“统帅一切”。“顶上护下”就是要紧密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在东北局担负领导工作期间,宋任穷推进农业生产恢复,推广大庆油田经验,推动“双改”“双革”运动。他始终立足东北的具体实际,深入基层、深人群众,走遍了东北三省100多个县,确保中央的路线、方针在东北地区得到贯彻执行。他曾反复强调,在领导机关工作,不能脱离实际情况,一定要认真处理好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一定要脚踏实地解决问题。
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期间,宋任穷秉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积极落实干部政策,使一大批受错误处理的干部特别是一些久经考验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使有专业才能的知识分子得到起用,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他经过反复酝酿,集思广益,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即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来培养、选拔合格接班人,调整配备好各级领导班子,推进建立青年干部管理机构。还通过深入调研,发掘人才,荐贤举能,并组织大规模干部培训,全面提升干部素质。宋任穷曾说,改进干部作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办法就会多一些,提高就会快一些。
顾全大局,勇担重任
宋任穷的一生,是戎马倥偬、波澜壮阔的一生。无论任何时期,他都始终坚定党性原则,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他总是能从大局出发,迎难而上,勇担重任。
1928年冬,井冈山根据地遭到敌人重兵“围剿”。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怀等人决定转移。宋任穷率领特务连,担负起掩护大部队撤离的重要任务。他带领部队奋力拼搏,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特务连最终被敌人打散,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在寻找组织的过程中,宋任穷失去了战友康健,但他依然坚定革命信念,凭借坚强的意志,“跋涉千余里,九死一生,以乞讨、耍蛇挣路费”,克服万千险阻,终于在1930年2月重新找到红军找到党。1930年10月起,宋任穷先后参与粉碎蒋介石发起的三次“围剿”。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他和团长石金山带领四个连在山上与敌人展开遭遇战。尽管伤亡很大,但他们不负众望,完成了战斗任务,守住了前沿阵地。
全民族抗日战争打响后,因为冀南地区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连续发起“围剿”和“扫荡”,每到一处,便实施“三光”政策。面对严峻的形势,上级建议把冀南区领导机关搬到平汉线以西办公。宋任穷主动担起留驻冀南地区、开辟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重任。面对敌人的“铁壁合围”和严重自然灾害,宋任穷没有被压倒。他励精图治,坚持斗争。为了渡过灾荒,他亲自带队到附近的村子组织群众生产自救,组织互助组,开展以工代赈,挖河筑堤,兴修水利,开荒种粮。为了更好阻击日、伪军,宋任穷指挥部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县开展游击战。冀南军民还吸收冀中开展地道战的经验,将用于坚壁、藏身的地洞,逐步发展成能藏能打的地道,利用地道与敌人展开战斗。冀南老百姓亲切地称宋任穷为“咬牙干部”。“咬牙”二字,生动展现了宋任穷顾全大局、勇担大任,面对困难不低头、身处逆境斗志坚的铮铮铁骨。
1948年2月,为适应作战需要,淮海战役总前委建议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宋任穷被任命为省委书记。他扛起大任,集中力量在皖北地区开展支前工作。他们在合肥、蚌埠设立办事处,在部队运动途中和集结地设立兵站,组织和运用各种运输力量,提供部队所需的物资和器材。宋任穷还带领安徽人民组织数十万民工日夜赶送军粮,并派出大批干部搜集、打捞和修补船只,确保部队“要粮有粮、要人有人、要船有船”,为渡江战役提供有力保障。
1956年,宋任穷主动请缨加入地质战线。同年11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成立,宋任穷被任命为部长。他团结部党组成员,研究制定原子能事业发展方针和规划,组建原子能事业领导机构,选拔优秀干部、科技专家和技术工人。他还不辞辛苦,深入地质队、矿山、建设工地和研究所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宋任穷坚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带领核工业战线的同志们团结奋战。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关于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协定后,他领导团队克服困难,较快实现了自力更生的大转变,为中国国防工业和核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热爱人民,心系百姓
宋任穷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毕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守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他曾经说,只要真正和群众在一起,真正想着群众,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宋任穷在担任冀南和冀鲁豫领导期间,始终秉持“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理念。他坚持依靠和发动群众,推进民主,关注民生。为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他在冀鲁豫边区实行民主建政,坚持“三三制”原则,团结边区党外人士、开明士绅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开展民主建政工作时,村民采用选举的办法,选出能为群众办事的新村长。尽管选举有时用选票,有时甚至采用“丢豆粒”的方式,但都使民意得到了表达,让村民产生了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宋任穷与革命老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直到晚年,他依然心系革命老区,牵挂着老区人民,希望老区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在南京城市接管工作中.宋任穷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他生活节俭,克己慎行,每天上下班从不坐车,都是步行。他多次强调,接管南京之后,恢复和发展生产,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为了多方了解情况,宋任穷经常深入工人、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中,同他们恳切谈心,讲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讲解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历史使命。南京解放之初,他致力于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物价、复工、工资等问题,稳定人民群众的生活。在他看来,只有照顾了公私、劳资、城乡、内外这四面八方,才能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他总是强调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展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1964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的宋任穷到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公社“蹲点”。“蹲点”期间,他就住在公社的供销社,同职工一样在公共食堂排队买饭。他还经常到生产大队参加干部群众座谈会,深人群众当中。他对到基层“蹲点”的干部提出要求,必须时时刻刻想到群众,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吃喝招待,不要让群众称“官衔”。每次下基层调研和视察工作,他总是强调廉洁奉公,不允许铺张浪费。他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贯严格要求,不允许以他的名义办任何违反原则的事情。
1977年10月.宋任穷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他特别重视抓好群众生活问题,解决他们工作上的后顾之忧。当时,七机部在一线已建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科研生产试验基地,完成了许多试验任务,同时初步建成了同一线相对应的三线基地。但无论是一线还是三线单位职工,生活上都存在不少困难。宋任穷亲自到三线单位视察,了解到三线职工生活上的困难更多、更突出。他发动党组一班人协调指标,一次解决七机部两地分居干部职工的户口1000多户,对解决职工子女上学、就业、吃水、住房等问题,也做了大量工作。
宋任穷一生功勋卓著、德高望重。他以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人格力量,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