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构建

2024-07-13牛峰马玉华王大圣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12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夏玉米

牛峰 马玉华 王大圣

摘要 本文基于黄淮海区域夏玉米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夏玉米生产的栽培技术路线,探讨了适合研究区生态要求的栽培技术对策。玉米单产由品种、耕地、气候、栽培技术、生产方式以及投入等综合因素决定。提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对策,具体包括选用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且适机收的紧凑耐密型品种,提高播种质量、达到一播全苗和保证苗壮苗匀,根据品种类型和土壤肥力水平调整群体种植密度,加强水肥精准调控,加强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适时晚收和籽粒烘干安全储藏。生产中,应筛选适宜抗逆品种,推广玉米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机械收获烘干等一系列栽培技术,为夏玉米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夏玉米;紧凑型玉米;水肥调控;绿色防控技术;机械化收获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12-0018-03

黄淮海南片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带,具有光、热和水资源充沛,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1]。农业生产方面,种植密度、土层深浅和播种质量等影响作物生产,实际生产中,夏玉米苗期降水较集中,穗期和花粒期可能与高温热害同期,导致部分产区“三病一虫”(锈病、茎腐病、穗腐病和玉米螟)为害较重,进而引起倒伏、结实率不高等问题发生,影响玉米生长发育,最终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目前,研究区玉米生产存在部分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干旱、涝渍和阴雨寡照等灾害性天气可能会引起玉米病虫害或倒伏,玉米籽粒生长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收获期霉变风险增大,导致玉米产量稳定性和籽粒品质不高[2];二是耐密紧凑、抗倒、耐高温干旱且结实性好的适机收品种有待进一步选育[3];三是需要构建合理的群体密度、种植密度;四是土壤耕层不深、地力不高,水肥施用不合理等可能引起后期植株早衰,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4]。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之一[1]。近年来,黄淮海夏玉米生产主要栽培技术有所突破。一是种植品种从平展型品种向耐密紧凑型品种转变,推广种植耐密、抗病、抗倒、脱水快、结实性好和适机收品种;二是启动大面积高产攻关、玉米绿色增产攻关和玉米竞争力单产提升等计划项目[4-5];三是在生产上重点推广玉米单粒播种技术、免耕贴茬机直播技术、绿色防控技术、适时晚收技术、玉米密植滴灌水肥调控技术和籽粒安全收获烘干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了从单一的高产试验到应用大面积生产示范高产新突破,缩小了高产试验与生产应用的产量差距,对粮食产能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6]。为规范黄淮海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标准,解决当前生产中存在的共性技术难题,实现玉米产量和品质持续高水平发展。本文基于黄淮海区域夏玉米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夏玉米生产的栽培技术路线,探讨适合研究区生态要求的栽培技术对策,为集成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出参考。

1 栽培技术路线分析

作物的产量离不开品种的遗传基础、区域气候、生长的环境条件和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即玉米单产是由品种、耕地、气候、栽培技术、生产方式以及投入等综合因素决定的[7]。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原则是以选用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且适机收的紧凑耐密型品种为核心;以提高播种质量、达到一播全苗和保证苗壮苗匀为基础;以根据品种类型和土壤肥力水平调整群体密度为保证;以加强水肥精准调控为重点;以绿色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以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适时晚收和籽粒烘干安全储藏等技术为保障。采用精量播种、秸秆覆盖与免耕、机械籽粒直收等关键技术,构建集玉米节水增效和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体系等为一体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路线。

夏玉米生产全生育期主攻目标有所不同。播种主攻适期精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苗期主攻培育壮苗,根深叶绿,保证苗全、苗齐、苗匀和苗壮;拔节至吐丝阶段(孕穗期)主攻促叶、壮根、防倒和保穗,争取秆壮、穗匀且粒多;吐丝至灌浆成熟阶段(花粒期)主攻保叶护根、防倒防衰,达到保粒数、增粒重和促完熟的目的。

2 栽培技术对策分析

2.1 选用适宜的耐密品种

品种是玉米高产栽培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适宜品种可增产20%~30%[8]。近年来,研究区夏玉米品种更新换代趋向耐密、抗病、抗倒和宜机收的品种特性发展[9]。如品种MY73、汉单777、中科玉505、联创839、秋乐368和裕丰303等推广面积较大。从生态气候、生产条件和技术基础等方面对品种提出要求,在品种利用上应根据当地生态和生产条件,在高产、抗病、稳产和广适的原则下,提出耐密性、穗部性状、抗倒性和生育期等方面具体目标要求,特别是在抗倒、抗病虫害和抗不良气候条件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5]。具体高产品种要求中早熟,全生育期100~105 d;株型偏紧凑,群体密度以半紧凑型品种63 000~67 500株/hm2,紧凑型品种67 500~82 500株/hm2为宜;株型中高型,株高230~250 cm,穗位100~120 cm;中大穗粒型,穗长16~18 cm,千粒重320~350 g;抗病抗倒性强,耐旱耐渍,结实性好[1]。品种选择的原则:一是明确审定区域,选用适宜的品种;二是达到合格的种子标准;三是种子质量综合指标达标。种子的质量由“真(真实性)、纯(纯度)、净(净度)、壮(发芽率)、饱(千粒重)、健(健康)、干(水分)和强(活力)”综合指标来反映。研究区夏玉米品种的选择在农艺性状和特征特性方面的具体要求包括生育期适中,耐密及适机收,抗病、抗倒,耐高温热害以及结实性好。

2.2 提高播种质量

选择适宜的玉米机械进行单粒精播、种肥同播作业(保证播深一致,出苗整齐),选用配套机械进行合理密植(播深、行距、覆土和镇压一致),选用玉米施肥机械进行深松多层施肥和定位施肥。以精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为基础,玉米群体壮苗标准是玉米苗5叶期茎基扁宽、叶片宽厚、叶色深绿、心叶重叠和根系发达,保证苗全、齐、匀和壮。播种时田间相对含水量保护在70%~75%,若墒情不足,可先播种后滴灌出苗。采用单粒精量播种机免耕贴茬精量播种,确保行距60 cm或大小行(80 cm∶40 cm),播深3~5 cm。要求匀速播种,播种后苗前或苗后(幼苗3~5片可见叶、杂草2~5叶期)选择适宜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2.3 提高种植密度

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已形成以玉米生理生态、环境调控为理论依据,以技术、环境和品种与产量形成的动态关系为生长调控主线,以高质、高效和生态为生产目标的玉米栽培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玉米栽培调控技术模式化。夏玉米品种从稀植、大穗和晚熟平展类型向紧凑、耐密型品种转变。实际生产中,玉米群体密度可能达不到最优密度。原因可能是部分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中试环节密度设置存在局限性;常规的稀植大穗品种形成了固有栽培密度的生产模式;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夏玉米生产密度应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品种类型、土壤肥力和前茬作物产量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何兆东等[10]研究发现,夏玉米生产的群体密度以75 000~82 500株/hm2>60 000~67 500株/hm2>52 500~60 000株/hm2为佳。在中等偏高肥力条件下,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不同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差异较大,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土壤肥力条件下对种植密度有不同要求。

2.4 加强水肥精准调控

玉米高产条件下(超过11 250 kg/hm2),全生育期需施纯氮(N)225~270 kg/hm2,磷(P2O5) 120~150 kg/hm2,钾(K2O)150~180 kg/hm2;N∶P∶K为1∶(0.5~0.6)∶(0.6~0.8)。滴灌条件下,全生育期需灌水3~5次,总灌水量2 700~3 000 m3/hm2。玉米单产提升的核心技术是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即以密植为增产核心,水肥精准调控为密植保障[10]。通过滴水出苗、水肥调控等技术提高群体整齐度;通过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防止玉米植株早衰。系统集成土地精细耕整技术、种子精准包衣技术、导航单粒精播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化控与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和机械精准收获技术,以解决玉米种植密度和单产提高等关键问题。

2.5 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籽粒安全收获烘干

玉米常见病害种类较多,虫害主要有玉米螟、黏虫、棉铃虫、地下害虫和二点委夜蛾。其中南方锈病、茎腐病、穗腐病和玉米螟为害较重,被称为“三病一虫”。生产上,防控目标要求防治处置率9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防控策略主要针对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实施秸秆粉碎还田、选用抗耐病虫害品种,结合种子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赤眼蜂防螟和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实现节本增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推广玉米适时晚收技术,减少籽粒损失。把握收获适期,一是当穗部苞叶发黄,籽粒变硬,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基部出现黑层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时;二是与品种生育期吻合时;三是当籽粒含水率降至25%~28%时可进行机械穗收或粒收,做到籽粒安全收获烘干储藏。

3 结论

随着玉米竞争力提升行动的开展、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实施应用,部分地区推广应用贴茬种肥机直播、科学调整播期、水肥调控、绿色防控、保绿防衰和适时晚收等关键技术,围绕玉米绿色、增产、高效、生态和安全目标,提出适合当地生态要求的品种和高产群体结构指标,对主推玉米品种进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出最佳生态播种期和适时晚收指标,实现气候资源高效利用,取得了大面积生产示范高产突破,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基于黄淮海区域夏玉米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夏玉米生产的栽培技术路线,探讨适合研究区生态要求的栽培技术对策。玉米单产由品种、耕地、气候、栽培技术、生产方式以及投入等综合因素决定。提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具体包括选用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且适机收的紧凑耐密型品种,提高播种质量、达到一播全苗和保证苗壮苗匀,根据品种类型和土壤肥力水平调整群体密度,加强水肥精准调控,加强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适时晚收和籽粒烘干安全储藏。研究结果为构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牛峰,刘正,张子学,等. 黄淮海南片夏玉米区‘隆平20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 农学学报,2014,4(2):29-33.

[2] 刘兴丽,高月,王鑫楚. 气象灾害对玉米种植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 黑龙江气象,2023,40(4):17-18.

[3] 牛峰. 黄淮海(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 种子科技,2010,28(3):41-42.

[4] 牛峰,杨涛,马广明,等. 阜阳市夏玉米大面积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6(5):79-81,137.

[5] 刘骞,王进军. 利用遗传多样性探索玉米抗逆性的遗传基础[J]. 种子科技,2023,41(20):38-40.

[6] 牛峰,刘正,杨涛,等. 阜阳市夏玉米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应用[J]. 农业科技通讯,2012(4):128-131.

[7] 王亚跃. 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J]. 现代化农业,2013(1):17-19.

[8] 宋莉.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究[J]. 种子科技,2023,41(19):48-50.

[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0] 何兆东,白相萍,邓向东,等. 提高玉米单产 加快玉米密植栽培技术推广[J]. 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1):24-26.

(责编:李 媛)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技术夏玉米
巴西2020—2021年度夏玉米产量预计减少17.7%
小麦收割之后 如何种植夏玉米才能高产
夏玉米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制种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讨
套袋梨常见病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
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垄作的养分利用研究
天津市2011年良种补贴推介品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