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宿豆18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2024-07-13高亮赵振邦马梦茹
高亮 赵振邦 马梦茹
摘要 宿豆182是以恒豆6号为父本,中涡29为母本,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稳产、抗病、籽粒商品性好和高油高蛋白等优点,适宜在黄淮海南片区种植。为了进一步推广该品种,本研究对其品种来源和选育过程进行分析,从农艺性状、产量表现和品质角度研究了其品种特性,从播前准备、水肥管理、选种拌种、播种时期与要求、防治病虫草害、苗期防渍、花期防旱和适时收获等多个方面探究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为宿豆182的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宿豆182;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12-0026-04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为豆科大豆属植物[1-2]。张玉梅等[1]研究发现,大豆营养丰富。大豆相关产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获取优质蛋白质及脂肪的重要途径之一[3-4]。面对日益增长的大豆需求,提高大豆产量成为农业科研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5]。王芳[6]认为,选育高产大豆品种,提高油料自给率,是大豆育种工作者的优先选项。目前,黄淮海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hm2,占大豆总面积的30%左右[7]。安徽宿州地处黄淮平原南端,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是大豆重要产区之一[8]。宿豆182是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结合黄淮海地区气候特点选育出的具有高产稳产特征的大豆新品种,2023年通过安徽省审定,审定号为皖审豆2023T002。为了进一步推广大豆新品种宿豆182,本研究对其品种来源和选育过程进行介绍,从农艺性状、产量表现和品质性状角度分析了其品种特性,从播前准备、水肥管理、选种拌种、播种时期与要求、防治病虫草害、苗期防渍、花期防旱和适时收获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为宿豆182的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分析
1.1 品种来源
父本恒豆6号亲本来源于濉科998、菏84-5,其中濉科998产量高、抗性强[9],综合性状较好,且适应黄淮海南片区的气候特点。
母本中涡29亲本来源于济93060、嘉豆9号,具有丰产性、稳产性较好,抗倒伏,籽粒商品性好,抗逆性强等特点[10]。
1.2 选育过程
2015年,宿州市农业科学院以高产抗病为育种目标开始宿豆182的选育工作。利用恒豆6号作父本,进行了多个组合的大豆杂交,当年收获杂交种子30粒。2016年进行F1代种植,根据花色进行真假杂种鉴别,其中中涡29×恒豆6号组合结荚较多,保留了6株,编号分别为2016-2-1、2016-2-2、2016-2-3、2016-2-4、2016-2-5和2016-2-6。2016年,将上述6个株系于海南加代繁殖并定向选择,保留了5个株系并分别进行混合收获。2017年,将上述5个株系并继续种植,根据结荚情况选择了其中4个株系,编号分别为2016-2-2、2016-2-3、2016-2-4和2016-2-6,标记花色后选择单株并收获。2017年11月,在海南进行加代繁殖,对4个株系进行单株选择,保留了4个株系共计600个单株,分别混合收获。2018年,对4个株系混合种子进行多点鉴定测产,其中编号2016-2-6-8-2的组合产量较高,推荐参加2019年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参试品系定名为宿豆182。2020—2021年参加大豆品种区域生产试验,2022年通过审定并进行生产试验。选育过程如表1所示。
2 品种特性分析
2.1 农艺性状
宿豆182为普通夏大豆品种。有限结荚习性,白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圆、黄色、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20、2021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平均株高74.1 cm,底荚高度16.7 cm,主茎节数15.0个,有效分枝1.8个,单株荚数38.5个,单株粒数74.6粒,百粒重19.9 g。生育期97 d,比对照品种中黄13晚熟2 d。
2.2 产量表现
宿豆182在2020、2021两年的大豆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2 776.79和3 032.98 kg/hm2,2020年平均产量较中黄13(CK)增产5.15%,增产明显,7个试点中5点增产2点减产。2021年平均产量较中黄13(CK1)增产8.87%,其中9点增产0点减产,增产明显;较皖豆37(CK2)增产2.74%,9个试点中6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明显。产量表现如表2所示。
2022年,宿豆182在大豆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3 056.83 kg/hm2,较中黄13(CK)增产6.06%。产量表现如表3所示。
2.3 品质
检测结果表明,宿豆182为高油高蛋白品种(表4)。2020年粗蛋白含量(干基)44.07%,粗脂肪含量(干基)19.55%;2021年粗蛋白含量(干基)41.81%,粗脂肪含量(干基)20.36%。
2.4 抗性
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该品种2020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高抗(病情指数0)、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2);2021年对SC3表现中感(病情指数39)、SC7表现中感(病情指数43)。抗病性鉴定结果如表5所示。
3 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3.1 播前准备
为了实现秸秆还田的有效利用,同时不影响播种质量,应保证播种深浅一致,一播全苗、苗匀苗壮,需要采用机械深翻,整平土壤。对于不能耕翻耙平的田块,利用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采取先机械收获再粉碎秸秆方式,或使用收获粉碎一体机一次性收获粉碎。小麦秸秆粉碎抛撒覆盖地面。对于多年种植大豆的地块,要采取和玉米或其他作物轮作倒茬的方法进行种植。
3.2 水肥管理
秸秆还田的同时,注意有机肥和化肥的综合使用。基肥可使用3 t/hm2有机肥和150 kg/hm2三元复合肥,在大豆苗期使用150~225 kg/hm2三元复合肥进行追肥。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防治大豆叶面害虫时可结合喷施含Fe、B、Mn和Zn等微量元素的叶面微肥。
施肥技术:一是整地时,追施有机肥,注意有机肥和化肥的综合使用,并改良土壤;二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条件的可使用配方肥和缓释配方肥来替代化肥,避免养分的浪费;三是对于夏季播种不进行整地作业的田块,可以在秋季播种小麦前整地时,施用有机肥。一次施肥,两季利用,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贴茬播种的田块,需采用种肥一体机。后期在防治叶面害虫时,可结合喷施叶面微肥及氨基酸等,防止早衰、促进鼓粒,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3.3 选种拌种
播前精选豆种,确定播种量。根据根腐病小区防控试验,优先选用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申嗪霉素、新美洲星,结合化学农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氟唑菌苯胺噻呋酰胺·啶酰菌胺或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丙硫菌唑等,并在大豆生长期配合喷施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1]。另外,初花期和鼓粒期分两次进行叶面喷肥,可以延缓发病,并降低根腐病发病率。
3.4 播种时期选择
大豆适时早播有利于延长光照、抓住墒情、确保全苗,有利于产量提高、蛋白积累,因此播期最好在6月15日之前;播种密度方面,根据大豆株型可以采用19.5~21株/hm2。播种时根据发芽率确定合理的播种量,采用机械条播,确保播种均匀。行距35~40 cm,株距10~12 cm。充分利用土壤墒情,减少倒伏和杂草生长,降低生产投入成本。对墒情好的地块,使用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播种,一次性完成精量播种、侧深施肥和秸秆覆盖等作业;对墒情不足田块,要及时浇水造墒播种。
3.5 病虫草害防治
播种完成后,及时喷施乙草胺或二甲戊灵进行封闭除草。在大豆出苗后3~5叶期,利用精喹禾灵和氟磺胺草醚进行苗后除草。由于氟磺胺草醚对大豆幼苗有一定损伤,除草时间根据杂草长势尽早确定。除草越早,豆苗恢复越快。采用适量药剂进行飞防可以降低药剂对大豆的损伤程度。大豆苗期至开花期,注意防治叶面害虫,包括大豆蚜虫、斜纹夜蛾、飞虱和卷叶螟等。可以利用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和吡虫啉进行叶面喷施。在开花前(7月20日—8月5日)叶面喷施2次。
3.6 苗期防渍,花期防旱
皖北夏大豆区,大豆生长季节正值雨季,降水不均。降水过多会造成部分地区大豆结荚减少,荚而不实,造成减产。因此,降水前做好田间沟渠开挖,确保排水畅通,遇涝及时排水,减少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排水后及时撒施尿素或喷施微肥促进提苗。在大豆开花前后,干旱容易造成大豆花荚脱落,7月下旬,如果温度高、降水少,要注意及时灌溉防旱,防止花荚脱落造成减产。从初花开始至大豆鼓粒初期,光照强,温度高,缺水会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当土壤水分降至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下时,要及时灌溉,防止落花落荚,开花而不结实。
3.7 适时收获
大豆叶片90%转黄脱落,茎、荚呈黄色或黄褐色,籽粒呈现品种固有的形状、大小和光泽,与荚壳脱离,籽粒干硬,摇动植株有响声,即为大豆成熟期。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开早上露水和中午高温两个时段收获,保证籽粒商品性;采用合适的收割机械,由专业熟练的机械人员进行收获作业。
4 结语
宿豆182是宿州市农业科学院以恒豆6号为父本,中涡29为母本,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稳产、抗病、籽粒商品性好、高油高蛋白等优点,适宜在黄淮海南片区种植。为了进一步推广大豆新品种宿豆182,本研究从农艺性状、产量表现和品质性状角度分析了其品种特性,从播前准备、水肥管理、选种拌种、播种时期与要求、防治病虫草害、苗期防渍、花期防旱和适时收获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为宿豆182的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玉梅,蓝新隆,滕振勇,等. 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J]. 大豆科学,2022,41(5):520-525.
[2] 胡忆雨,朱颖璇,杨雨豪,等. 1951—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11):183-196.
[3] 韩天富,周新安,关荣霞,等. 大豆种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 中国畜牧业,2021(12):29-34.
[4] 何微,聂迎利,王晓梅,等. 全球大豆种子市场现状及中国企业发展启示[J]. 农业展望,2023,19(9):40-45.
[5] 王国勋. 论大豆高蛋白、抗病(毒)品种的生态育种[J]. 中国油料,1985,7(4):63.
[6] 王芳.大北农集团“饲料原料高效处理利用”推动豆粕减量替代[J].中国畜牧业,2022(21):40-41.
[7] 赵景云,王建立,刘志强. 黄淮海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2017(7):4-5.
[8] 徐国锋,田秀颖,康征. 宿州市埇桥区大豆产业概况及发展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17(13):60.
[9] 纪永民,王书平,赵晋铭,等. 优质高产濉科系列大豆品种选育的经验和体会[J]. 大豆科技,2018(4):22-29.
[10] 刘坤,邱化义,李贵,等. 抗逆大豆新品种中涡2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1):102-103.
[11] 赵振邦,王月英,张培培,等. 不同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9,25(7):60-62.
(责编:张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