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把“戒尺”还给老师

2024-07-12柏祥国

关键词:戒尺体罚惩戒

柏祥国

看到了戒尺,便想到了古时私塾先生那油亮的、一尺多长的木条。有了它,老师便多了几分威严;看到它,学生那躁动的心和身体也随即安分了许多。即便是如鲁迅这样的文豪,也是带着几分对戒尺的敬畏完成早期学业的。由此看来,这戒尺并非毫无一用之物,更称不上是历史的糟粕了。

现在的课堂没了戒尺的踪影,以至和戒尺有关的一切,都变得谨小慎微了。溺爱、反复努力后的挫败,以及激进教育思想的影响,使一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甚至对孩子因犯错而受到的惩戒,也产生了抵触心理。孩子一旦受到惩戒,便不依不饶:轻者在各个平台上发声痛斥;重则携亲聚友大闹一番;更有甚者直接讼诸法庭,让学校、老师吃上官司。因为此类事情,便有了当众道歉的老师,有了破财消灾的老师,也有了愤愤不平以至轻生的老师。老师的腰杆越来越弯,膝盖也越来越软,纷纷收起了“戒尺”——只管教书,不敢育人了。

害怕,我们就要将“戒尺”丢掉,再不使用吗?当然不行——树人先立德。一味地宽容即是对学生的纵容,即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职。

学生的身心处在发展中,观察、理解、思维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都尚存不足,犯错是再寻常不过的。这时,需要如教师这样的成年人,站出来指出他们的错误。有必要时,还要亮出“戒尺”施以惩戒,让学生吃点苦头,以期不会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2021年3月1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开始实施,第一次以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了规定。《规则》的实施为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了依据。

从《规则》中,我们不难看出:“戒尺”可以用,也有妙用,但万不可随意使用。

落实《规则》中的相关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通过举行专题培训帮助教师熟知相关内容。这样,教师在实施惩戒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逾红线。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对惩戒失当的教师予以相应的处罚。

要明确惩戒标准,参照《规则》,结合实际情况制订适宜的规章制度。一是要明确哪种行为会受到惩戒。小至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学校,都要有实施惩戒的依据。要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错误的,是会受到惩戒的。二是要明确惩戒方式和程度。要让学生知道错误行为会受到何种方式,何种程度的惩罚。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能够使惩戒做到有据可依,防止教师随意为之;对学生也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要协调好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教育惩戒之所以会引起家校间的摩擦和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群众和家长不够了解教育惩戒,认为教育惩戒就是惩罚学生,就是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宣传,让群众和家长真正了解教育惩戒的内涵,为教育惩戒正名。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动员社会和家长的力量,配合学校实施教育惩戒,做到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教师在使用教育惩戒时更要千万慎重,要时刻用《规则》这把尺子衡量自己的行为。

教育惩戒是为了学生,一切就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教师在实施惩戒时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不得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教育惩戒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使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惩戒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确需时再实施,非必要不实施。教师不能因愤懑,或对某一学生的爱恶实施惩戒;更不能体罚、变相体罚、侮辱谩骂学生。明确了这些,教育惩戒才具有意义和价值;背离了这一点,不但不能发挥教育惩戒应有的作用,还会引起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解除惩戒后,要立即对相关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和心理疏导。通过谈话、家校协作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其树立正确观念。对认错态度诚恳、能够积极改正错误的学生,可以提前解除惩戒,也可以给予鼓励和表扬。

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妥善实施惩戒。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存在不同。惩戒方式和力度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尚不充分,需要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以使用课内罚站、点名批评等当场惩戒的形式。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自尊心变强,就不宜再采用当场惩戒的方式。情节较轻者,以个别教育、写书面检讨和参加公益劳动为主;较重者,可采取训诫、停课等方式。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选择惩戒方式。学生自身特点各不相同,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施加于所有学生,搞“一刀切”。要综合考量学生的性别、性格、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最适宜学生,能获得最大成效的方式。

如果惩戒未能获得理想效果,要及时解除。经过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后,再确定是否要继续进行;是否要做出改变,又该怎样改变。惩戒过程中如果引起了学生身体不适或心理抵触,要立即解除;必要时要送医治疗或开展心理疏导,切勿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规则》的颁布,还给了我们一把崭新的“戒尺”。只要我们用好它,就能拿稳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教育需要一颗爱心,也要有一颗“狠心”。拿起“戒尺”,科学、规范地使用它,就能使它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邹城市中心店镇付庄小学)

猜你喜欢

戒尺体罚惩戒
童年的“铁戒尺”
忘却歌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也谈“教育惩戒权”
戒尺进课堂 戒尺进心中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戒尺热销”说明惩戒教育也重要
难忘的体罚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没有“戒尺”,难成教育